1
1月的深圳,天氣漸冷,寒意撲面而來,為孩子的添衣保暖成了父母操心的事情。
自從兒子寄宿后,距離拉開了關注的目光,我們能操心的地方越來越少。
那一日,學校老師突然發來微信,說是碰到了暢哥,大清早只穿了件單衣,冷得直哆嗦。
詢問后,才知道他沒帶衣服,但又不想麻煩父母專程跑一趟。
看完信息,我的內心不淡定了,腦海里浮現出兒子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的畫面.....
于是各種猜想接二連三:感冒發燒就麻煩了,身體扛得住嗎?
會不會影響學習,高三這么緊張,哪有時間生病呀......
搞不好是流感,這個季節正是流感的高發期。
是不是孩子不好意思麻煩我們,硬抗著?
總之,放下手中工作的我,開始浮想連篇,越想越擔心,于是馬上給班主任發了條信息,麻煩她通知孩子盡快聯系家長。
很快,兒子打來了電話,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是阮老師告訴你的吧,其實我是和她開玩笑的,我不冷。”
“真的嗎?!如果沒有衣服,我們可以送的,不麻煩的!”
“真不冷,不用送,就這樣!拜拜!”
兒子語言簡潔,匆匆掛了電話,我心里仍不太平,趕忙征求孩爸的意見,得到的回復是沒事的,孩子都說不冷了,你著啥急。
好吧,我決定放下所有假設,安心工作。
2
事情并沒有就此結束。
那幾日深圳冬意很濃,下班回家的我凍到發抖,于是又開始擔心起兒子的溫度來。
晚上忍不住收拾了幾件厚衣服,還附了張極具溫度的字條,第二天趕早去了學校,把衣服放在傳達室,并拜托班主任叮囑孩子盡快去拿。
當晚兒子因為其他事情打來電話,一問居然沒拿衣服,于是我繼續叮囑。
兒子應允后掛了電話。
兒子周末回家,身體杠杠的,啥毛病沒有。
我還得意衣服送得及時。
可問到此事時,兒子不好意思地說道:“老媽,我忘了,其實是過了兩天我才去拿的。”
我張大了嘴,提高了聲調:“過兩——兩天!為什么呀?我可是辛辛苦苦一早送過去的!”
“我知道,可我不是說了不冷,不用送嘛!”兒子嬉皮笑臉地回答。
“你不冷!”我沒再說話了,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但心里五味雜陳。
兒子返校前,我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媽媽這兩天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最好的愛就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或在孩子需要時給予,而不是父母想當然,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付出......
不過,父母對孩子的愛不管是不是你們所需要的,發心是好的,還是應該被理解和包容。
所以當被你忽視時,媽多少有些失落和難受,這種心情還是想讓你知道,并不代表你做錯了或是媽媽做得不對,只是我們需要互相理解,這是一種尊重,也能更好的相處。”
兒子點點頭,表示認同:“我知道了!老媽!”
半個月后,回暖的天氣又驟然降溫,且比上一次更加寒冷,兒子依舊沒有打來電話求助,這次我放下了擔心,不再猜想與糾結。
兩天后兒子打來電話:“老媽,對不起,我重感冒,可能要請假回家休息一下。”
“沒事,回來吧,好好休息,會好起來的”,我也沒多言。
回到家的兒子喝完姜湯,悶頭睡了一覺,第二天活蹦亂跳地返校了。
但從那以后,每周他都會主動帶上厚衣服。
有了經歷與感受的他學會了如何更好的關照自己。
3
毋庸置疑,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且想盡辦法表達關注,予以呵護。
所以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孩子,你冷不冷,要不要多穿件衣服?孩子,你餓不餓,要不要再吃一點?你的衣服臟了,要不要洗掉了?桌子太亂了,要不要收拾一下?......”
同時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回復:“我不冷!我不餓!不需要洗!我自己整理!我自己可以....”
這是充滿了對抗和情緒的溝通,溝通中孩子看不到父母的愛,父母的愛也慢慢積壓成了情緒,愛也因此失去了本意,變了味道。
“有一種沖突。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孩子需要我們;而作為十幾歲的孩子,他們的需要是不再需要我們。
這種沖突是很現實的,在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于我們的人的過程中,我們每天都會體驗這種沖突。
學會放手,需要父母對孩子最大限度的寬宏大量和愛,只有父母才能勝任這件摻雜著痛苦的偉業。”
如果父母無法了解和意識到這些,父母看到和感受到的就只有青春期的叛逆了。
這就是青春期: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需求和方式,他們渴望受到尊重,但他們又拒絕被過度關注與控制;
他們不是看不到父母的愛,他們只是更希望父母用他們需要的方式去愛他們,他們不是不愿意和父母溝通,他們只是更愿意父母用他們接受的方式溝通。
這就是青春期:學會用他們需要的方式表達愛與關注,他們才能在成長中體驗 尊重,并學會尊重。
(文章原創作者:舒心老師,青少年心理咨詢公眾號創建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師,沙盤游戲治療師、注意力訓練師。具有十余年的心理輔導及家庭教育指導經驗,專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輔導,專注父母成長教育指導。)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麻煩聯系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