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記) 之三 訪五人墓 虎丘之南,山塘河北岸,有一墓園,中立兩米高石碑,上書“五人之墓”四個頂天立地大字。墳冢呈方形,由五層青石壘成。長有二十一步,寛有八步。享堂內墻砌有五人墓記碑。 明朝末年,魏閹羅織罪名,構陷江南士子。東林黨人魏大中被捕后,本地名流進士周順昌為大中踐行,激怒閹黨,欲執周問罪。1626年農歷3月15日,周公“被逮”日,閹黨惡行終激起民變。 其時,“哭聲震動天地”。 緹騎(捕人者)按劍而前,問“誰為哀者?” 民眾忍而不能再忍,遂群起而攻之。 結果閹黨江蘇巡撫嚇得躲進茅廁,一個京城來的緹騎當場被群毆而亡。 民變之后,面臨閹黨欲乘機涂毒吳中。五位義士毅然出頭擔責,并于就難時,“意氣揚揚,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談笑以死。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在敘事之后,慨嘆道:“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于編伍之間,素不聞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從歷史上看,在重大事變前,敢于“韜死不顧”者,大多是讀書不多的編伍中人。他們內在的性情與擔當被世間大義薪火點燃之時,便會爆發出巨大能量。因此,民不可犯,民不可侮,民不可欺。正是:“世人莫道吳風軟,劍氣沖霄當夜看”。 “五人墓碑記”被選入《古文觀止》和中學教材。今天第一次立于碑前,耳邊似又響起五十多年前在教室里那令人懷念的誦讀聲: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在五人墓冢前,行三鞠禮時,不禁潸然淚下。 (作者:顧德欣,中國老教授協會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國防大學教授。) |
|
來自: 新用戶6239fNQ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