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手邊的小鏡子,莫說女士們人手一枚,講究些的男士們的手提包里,恐怕也藏著一枚……整理儀容,對大多數人而言,無疑是鏡子最重要且唯一的用途。但,鏡子還有另外的身份和功能…… 身份一,奢侈品,流行風。 青銅鏡發展至西漢有了質的飛躍,這不僅得益于文景之治后大漢王朝雄厚的經濟實力,也植根于因堅實經濟基礎而形成的大氣磅礴的審美意識?!耙幘冂R”,就是此時銅鏡中最優秀的代表。 現如今說到奢侈品,或許我們會想到“LV”,規矩鏡就是鏡子中的“LV”。這不僅是因其名貴,考古界就有“一方規矩鏡,不惜擲千金”之說;還因為鏡面紋飾中的“TLV”紋飾,堪稱最早的“LV”logo了。除此之外,規矩鏡上最常見的裝飾,是我們熟悉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此“規矩鏡”有時也被稱之為“四神規矩鏡”。 不僅如此,規矩鏡上也會刻下年號以及祝福的言語,比如“巧工作之成文章,左龍右虎辟不祥”……寄托著購買者的美好愿望。 身份二,定情物,隨葬品。 《紅樓夢》中林黛玉初進榮國府,第一次與賈寶玉見面時,寶玉就問她“可有玉沒有”。大家都不知道寶玉何出此言,林黛玉更不知情,就如實相告自己沒有。不料寶玉卻發起“狂病”來,摘下通靈寶玉狠命摔在地下。在賈寶玉看來,“家里姐姐妹妹都沒有,單我有,我說沒趣兒;如今來了這個神仙似的妹妹也沒有,可知不是好東西?!?/p> 于是,賈母就哄著寶玉說:“你妹妹原有玉來著。因你姑媽去世時,舍不得你妹妹,無法可處,遂將她的玉帶了去,一則全殉葬之禮,盡你妹妹的孝心;二則你姑媽的陰靈也可權作見了你妹妹了……” 賈母所言內容為虛,但禮數不假。以隨身攜帶之物贈送,更顯得誠意滿滿。這就好比西漢時期的鏡子,已經成為男女之間定情的信物。當然,作為信物,肯定比“四神規矩鏡”要小很多,裝飾圖案也相對簡單。生活中,青年男女選擇合適的鏡子送給心上人,作為兩情相悅的標記,也算是一種證明;同時,為表達生死不渝的感情與心意,一方去世后鏡子也會隨之入土為安。 身份三,私家偵探,尋人啟事。 隋文帝開皇九年,滅掉南陳俘虜了南陳后主陳叔寶及其兄弟姐妹后,楊堅將陳叔寶的妹妹,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樂昌公主,賞給了權臣越國公楊素。 面對才貌雙全的樂昌公主,楊素喜出望外。不僅為公主大興土木,奇珍異寶更是源源不斷奉至面前。樂昌公主卻深深思念駙馬徐德言,絲毫不為所動。 這一年正月十五,樂昌公主拿出自己珍藏許久的半面銅鏡,命府中下人集市叫賣。盡管覺得奇怪,仆人還是來到集市。不料,還真有人前來購買!不僅原價收購,還邀請他家中飲酒。 原來,買這鏡子的正是徐德言。當年夫妻二人看到政局不穩,就知道早晚會有離散一天。徐德言便將家中銅鏡一分為二,作為日后夫妻相認的信物。 這件事很快就被楊素得知,他將徐德言邀至家中,放還公主的同時,還重金相贈令其二人回鄉養老。 一面鏡子,幫助徐德言找到了妻子,助力夫妻團聚。成語破鏡重圓,也由此而來。 我們不妨看看樂昌公主這面銅鏡。 西漢之后,青銅鏡不斷發展,但基本不離漢朝窠臼。當然,在風格與紋飾上,隨著統治者的喜惡不斷調整。南北朝晚期,鏡面之上花鳥已成為主要紋飾,尤以浮雕最具層次感與生動性。發展至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無論在造型還是紋飾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造型。 唐朝之前多為圓鏡,自唐朝開始,有了各種花式并出現了適合隨身攜帶的小巧造型。 其次是花紋。 漢唐常被人用來并稱,如果說漢朝追求的是大氣磅礴,那么唐朝追求的則是雍容華貴。加之繁榮的大唐王朝對所有文化都有一視同仁與兼收并蓄的心態,更推動了文化的發展。鏡子上的紋飾,也恰如其分地體現著這一點。 此時最常見的紋飾大致有三種: 其一,珍奇異獸,珍花異草。 出現在故宮大殿屋脊上的神獸們,都出現在了此刻的鏡面上。如狻猊、天馬、獅子、鳳凰。除此之外,還有原產地并非唐本土的諸如葡萄一類的植物。 其二,故事傳說,生活百態。 譬如我們熟悉的俞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謝知音”,嫦娥奔月;以及象征著富貴吉祥的嬰戲圖,人們娛樂生活的種種場景…… 其三,寶相花紋飾。 伴隨著佛教的盛行與深入人心,象征著圣潔端莊的寶相花紋飾,被更廣泛地應用在藝術生活的方方面面,鏡子也不例外。 銅鏡發展的頂峰在宋代,宋代銅鏡的造型與工藝,較之唐代更為精致。尤其是宋代官制銅鏡,其紋飾精美用“活色生香”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恰如美女,唐代追求豐腴,宋代則反其道而行之;銅鏡亦然。宋代銅鏡鏡面更薄,紋飾也更加纖細。這大概也反映著宋代文人內心豐富而細膩的情感與文化追求。此外,宋代銅鏡更喜歡浮雕形式作為紋飾的主要表現手段,優雅而生動。當然,這都是上流社會的審美追求;對民間百姓而言,粗獷實用才是王道。 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的銅鏡,伴隨了整個封建王朝的更迭,作為主流的地位不可撼動。我們今天使用的玻璃鏡,其歷史不過一二百年。若以藝術價值來衡量,玻璃顯然遠不能與銅鏡相媲美;銅鏡的迭代更新,也似乎在宋代就畫上了句號。但時至今日,無論材質如何變化,鏡子的“本心”卻從未改變: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本心不悔不變,或許你我,也當如此。 全世界優秀女性的 成長故事都在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