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句話說得好:“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有何深意? 君子厭惡一種人,這類人有個顯著特征:明明是自己貪得無厭欲壑難填,卻一定要為自己的貪心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用一句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語來說就是“掛羊頭賣狗肉”,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終南捷徑”恰如其分。 唐初世家子弟盧藏用,年少時以才華出眾而聞名;不料及其年長,卻在科舉考試中失利。眼瞅著科舉入仕的道路行不通,他就在都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一段時間以后,盧藏用以“隱者”姿態為自己贏得了 “賢名”;唐中宗時期,終于受邀入朝為官。 道學宗師司馬承禎,曾是盧藏用的好友,更是贊嘆李白有“仙風道骨”的忘年之交。因其身份學識,皇帝時不時召其入宮講道。有一次,司馬承禎離開皇宮時盧藏用前來送別;他對盧藏用表達了自己想要隱居天臺山的愿望。盧藏用不解其意,對司馬承禎說:“何必舍近求遠?終南山就有很多好地方啊!” 司馬承禎立刻就明白了盧藏用的意圖,笑著說:“在我看來,終南山不過是通向官場的一條便捷之路罷了。” 盧藏用聞言,羞愧難當。 “終南捷徑”的典故便由此而來,今天我們常用來比喻急功近利者為達目的所采用的最便捷通道。 “捷徑”二字,稱得上古人判斷為人品性的標準之一。 孔子弟子子游曾在武城擔任地方長官,公休歸來拜見老師。 孔子詢問弟子,武城為官是否留意人才,子游便向老師推薦了澹臺滅明。唯一的理由就是“行不由徑”。簡言之,做人做事從不會“抄近道兒”,踏實本分。 后來,澹臺滅明也成為孔子弟子,位列七十二賢人之列。 其實歷史上,在“隱士圈兒”,聲名卓著的也是大有人在。比如我們熟悉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漢朝初年多次拒絕漢高祖劉邦邀約的“商山四皓”……都以極其堅決的態度表達著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超然物外的立場。 當然,也有一些人,完全擺脫紅塵俗世不大可能,就想為自己尋覓一塊暫時棲息的清凈所在……“山齋”應運而生。 說起古人的山齋,后世皇帝的“避暑山莊”,我們今天的“度假別墅”或許有幾分形似;至于本質則大不相同:古代“山齋”,為的是安放自己的靈魂,暫時獲得遠離世俗的寧靜;今天的“度假別墅”,承接的是八方游客,要的就是換一處熱鬧罷了。 山齋稱得上私密空間,內室第一“不可太敞”,第二必須“明凈”。若太過寬敞,則要消耗更多目力精力去四處觀望;若不夠明亮清雅,則氣定神閑不可得。 “知音難覓”,古今如一。若能不時邀請三五知交好友品茗彈琴,靜坐參禪,于古于今,都稱得上是一大樂事了。而山齋,無疑是最佳去處。 古人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室外中庭若沒有植物點綴,也失了韻味。至于花草樹木的品種,沒有定論,因人而異。若是還想湊些趣兒,春夏里拿一些飯食湯汁兒澆在中庭的邊緣處,陣陣雨水過后,毛茸茸的綠苔蘚就會沿著磚石的縫隙生長出來,煞是可愛。 細節中更能體現雅致。山齋臺階之上,以“翠云草”鋪陳。其實也不拘是什么草,只要能沿著臺階密密挨挨地生長,總會茂盛得青翠欲滴,似水面浮萍。 讀書時學校教學樓外有大片的爬山虎,仿佛為大樓披上一件綠色的外套;古人更多采用“薜荔根“,攀爬能力絲毫不遜色爬山虎。當然,在追求簡約風格的文人雅士看來,滿墻壁的綠色”雖有幽致,然不如粉壁為佳“。所謂”粉壁“,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素色白墻。 就連隋朝權臣楊素,也曾寫下“白云飛暮色,綠水激清音”的佳句,來表達自己在山齋之中所收獲的難得的清凈時光,“無悶”心境。 “山齋”對古人而言,到底意味著什么?或許南朝吳均一封寫給好友朱元思的信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面對浩渺壯闊的大自然,吳均心曠神怡之余生出絕佳兩句: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紅塵中追名逐利幾經沉浮的人,看到崇山峻嶺也難免會平靜下來;忙于事務忘卻初心的人,看到幽靜山谷恐怕也會流連忘返。 所為者何?不過是山川秀色或易得,靜氣寧心常難覓;唯山齋之寧,可得心齋之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