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本書,提到它就覺得它改變了你,甚至影響你的人生觀,讓你感動不已? ——《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 每年高考,無數(shù)的老師都會送他們“最差的一屆”走上考場。 很多互聯(lián)網(wǎng)大公司的故事,都在80、90年代一輪輪的高考里埋下了伏筆。踏上考場的那一刻,他們注定了不平凡。 那個年代嚴苛高考制度選拔出的“天之驕子”,創(chuàng)造了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波瀾壯闊的近現(xiàn)代史。 01 張朝陽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中最早參加高考的人之一。他小時候就被很多的自學成才的故事所吸引,孩時的他就覺醒了強烈的念書意識,懂得要出人頭地,就要努力的學習。 張朝陽的成績一直非常好,經(jīng)過5年苦讀,從西安的一所廠礦子弟中學轉到了西安中學。 1981年,年輕的張朝陽走上了人生最重要的考場之一——高考,和兒時那些故事里的主角一樣,他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提起往事,張朝陽表示如今對高考那段歲月依然難忘。“我高考的時候沒住校,每天早上七八點的時候,和一大幫同學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去自習室溫習功課。”張朝陽回憶,“那時候父母給的壓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歡學習,尤其喜歡學物理。我覺得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 但是在清華校園里的張朝陽,過的卻并不算輕松。物理系是純潔而殘酷的,比賽一天都不停歇:大家都較著勁,比賽誰先完成作業(yè),誰的學習時間更長。 張朝陽用瘋狂的運動來驅散迷茫困惑。他冒著寒風去游冬泳,每天繞圓明園跑五六公里。 1982年夏天,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生張朝陽迎來大學第一個暑假。 02 這年的另一邊,杭州佬馬云在高考志愿上自信的寫下了“北京大學”,但那時候已經(jīng)不是錢鐘書數(shù)學15分也能考進清華的年代了。數(shù)學遠次于錢鐘書的馬云數(shù)學只考了1分,不出意外的名落孫山。 相比與其它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來說,馬云的高考故事是最為冗長的。 1983年馬云再次參加高考,雖然他的數(shù)學有了顯著的進步,提高到了19份,卻依舊落榜。 馬云曾在采訪中說到,那是他人生中最失敗的日子,“我覺得自己太差了,我?guī)缀跏裁炊疾恍校腋呖悸浒瘢腋淼艿揭患揖频耆阜丈Y果表弟被錄用,我被拒絕,老板說因為我長得又瘦又矮,長相不好”。 “真的,我的條件可能比你們在座的都差,我們24個去肯德基應聘服務員,結果23個人錄取了,只有我被淘汰了。” 在社會上做搬運工人,做服務員屢受打擊的馬云,決定一定要考上大學,于是1984年,馬云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第三次參加高考,這次數(shù)學考了89分,但總分離本科線還差5分。由于英語專業(yè)招生指標未滿,部分英語優(yōu)異者獲得升本機會,英語水平突出的馬云被杭州師范大學破格升入外語本科專業(yè)。 而這時,和馬云同年的楊元慶已經(jīng)是一名上海交通大學的大三學生了。這個知識分子家庭出生的孩子素來勤奮自覺,4年后,學霸又考上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念計算機專業(yè)碩士。 理工男的外殼之下,是一顆沉迷文學的文藝之心。31年后,他在微博與清華畢業(yè)生劉軍對詩,一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度霸占了科技媒體頭條。 03 把時間再向后撥三年,身為山西鍋爐工兒子的李彥宏在1987年成為了陽泉的高考狀元,考入北京大學圖書情報專業(yè)(現(xiàn)信息管理專業(yè))。 曾經(jīng),“李彥宏”和“北大”似乎是兩個完全沒有關聯(lián)的詞。李彥宏少年時代一度對戲曲過分著迷,甚至考取了山西陽泉晉劇團的學員。 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李彥宏的大姐考上了大學,成為一名大學生,引得鄰里艷慕,成為了李彥宏的榜樣,讓他明白上大學比學戲更有吸引力,中學的李彥宏便全身心投入了學業(yè),超越了榜樣。 雖然他很快就厭倦了圖書情報專業(yè)的無聊,轉而準備出國留學,研究計算機,但那個夏天,無疑是屬于少年李彥宏的榮耀時光。 與之前幾位不一樣的是湖北男孩雷軍,雷軍從小到大都是標準的好學生,各科成績就名列前茅,高中時考進湖北省仙桃中學,在這所全省示范中學里,雷軍“品學兼優(yōu)”的人設從未崩塌過。 1987年大概是互聯(lián)網(wǎng)大佬的狀元元年,雷軍以將近700分的超高分成為湖北省的高考狀元。 雖然遠超清華、北大分數(shù)線,但雷軍依然報考了武漢大學的計算機專業(yè),用兩年的時間學完了大學四年的課程,甚至完成了畢業(yè)設計。 04 1989年,兩個成績平平的家伙踩著80年代的尾巴登場了。 一個是深圳特區(qū)的馬化騰。這個13歲就跟父母從海南遷到深圳的少年沉迷天文學,父母發(fā)現(xiàn)后給他買了望遠鏡,甚至有傳聞稱,他是深圳第一個觀測到哈雷彗星的中學生。 然而故事并沒有發(fā)展成馬化騰成為一個天文學家,不過聽聞天文學畢業(yè)后大多是做地理老師時,他改報了深圳大學計算機系。據(jù)說他還在日記里寫下過:“父母扼殺了一位天文學家的夢想。” 馬化騰后來接受采訪回憶道當時情況:“考大學的時候,我問老師天文系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當時只有南京大學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那時候去天文臺的少,很多都是去當?shù)乩砝蠋煛.敃r就覺得,別搞不好變成去當?shù)乩砝蠋煟髞碛謩偤瞄_始接觸到計算機,就覺得這個也挺有興趣,那時候就考到深圳大學計算機系。” 另一個是浙江的丁磊。在奉化中學,他成績一直是中等偏上,受父親影響,他喜歡無線電,中學就自己組裝了六管收音機。 那年夏天,丁磊的高考分數(shù)只超過了重點線1分,考上了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這有點像他后來在網(wǎng)易的作風,專注于自己的興趣。 大學四年,他掛了一門課電子實驗。據(jù)說,那門考試有個題目叫“74LS163”,網(wǎng)易后來的域名正是由此而來。 05 馬化騰和丁磊雙雙前往自己學校報道的時候,初中的劉強東正在經(jīng)歷他人生的命運轉折點——他沒有像當?shù)囟鄶?shù)窮人家孩子一樣選擇念中專直接找工作,而是選擇了繼續(xù)讀高中。 高中里的老師總是鼓勵經(jīng)常考全校第一的劉強東:你將來可以做我們宿遷縣的縣長,在你的權職范圍內,對宿遷人民好點,為老百姓多做點實事。從政做縣長的夢想自此種下。 1992年,劉強東以宿遷狀元的身份,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一所盛產(chǎn)官員的名校。 他選了社會學,在這個農(nóng)家孩子眼里,這是一門囊括所有的大學科,將來肯定能當官。但入學當晚就有師哥戳穿了真相:社會學跟從政無關,且就業(yè)率在全校排倒數(shù)第二。 劉強東的縣長夢破碎了。 出于生存壓力,他開始務實賺錢。后來自學編程、開小飯館、在中關村租攤賣電子產(chǎn)品、創(chuàng)立京東,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而中學老師的期許“對宿遷人民好點”,以另一種方式變成了事實。成名之后,劉強東幾乎成為最癡迷于回報家鄉(xiāng)的互聯(lián)網(wǎng)CEO之一。 Final 事實上, 這個名單還有很長—— 1987年,龔宇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1988年,周鴻祎被保送進入西安交大計算機系; 1991年,陳天橋考入復旦大學經(jīng)濟系; 1996年,王小川考入清華計算機系; 1997年,王興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 不難發(fā)現(xiàn),如今或曾經(jīng)站在互聯(lián)網(wǎng)舞臺中心的這些人,背景出奇類似:以名校理工科學霸居多。 相比之下,中學輟學的羅永浩、專科院校出身的賈躍亭,這些另一陣營的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者身上,似乎有著相似的蠻荒之力。 高考這個轉折點,似乎把他們帶進了不一樣的人生漩渦。 高考對很多人而言,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點,但真正決定你人生高度的并非一紙高考成績,而是漫漫人生路中你所有日積月累的努力。 今天,高考又一次如期而至。或許,無數(shù)個馬云、馬化騰、李彥宏、張朝陽,此刻就坐在考場里搏殺,十幾年后,他們將再次革新我們的生活。 故事的主角們已經(jīng)換過了無數(shù)批,但命運改變的聲音還是那么清脆:“本場考試已結束,請各位考生停止答題。” 而人生,才剛剛開始。 |
|
來自: 新用戶6591ftJ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