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與父親同睡, 合適嗎? 最近,看到有位寶媽 在網上分享了自己一家五口的日常照。 其中,有這么幾張,三個女兒和父親睡在同一張床上。 這本是溫馨的一幕,卻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廣泛的熱議: 有人建議媽媽立即分床睡,即便是父女,這也太親密了,畢竟有兩個女兒都那么大了,怎么還能這樣睡在一塊呢? 也有人認為,人家親密是感情好,想歪的人思想才是齷齪。 的確,在我們的觀念里,父女/母子之間,表現親密一點,是情有可原。 可這種親密,真的在任何時候都合適嗎? 韓國曾有一檔節目,一名父親抱怨以前女兒可以抱抱親親,但進入青春期后,就開始抗拒他的親近,他因此感到“委屈”。 看起來這位父親好像很可憐的樣子,但看到女兒的說法,正常人都忍不住起雞皮疙瘩:
父親所謂的“親近”,讓她和妹妹們都十分不適。 大女兒還因為被學校老師看到和父親互動過于親密,誤會他們是一對情侶,不相信他們是父女關系。 面對女兒們的控訴,父親卻認為:孩子們的身體,就是自己的身體。他并不覺得自己有錯。 然而,正如美國育兒專家西爾斯所說:“愛孩子需要恰如其分,表達愛也有尺度和分寸。只有如此,愛才不會成為變態的掩飾。” 父母子女之間再親密,終究是兩個不同的個體。 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彼此都不應該輕易地越過某一條線。 親密有間 才是對孩子最真的愛 據2019年“女童保護”基金關于兒童性侵案的統計顯示,當年曝光的301宗案例中,受害兒童達800余人,其中熟人作案比例最高,超過七成。 而在熟人性侵的案例中,家庭成員關系(父親、繼父等)和親戚朋友關系,占比超過23%。 而公開的案例,僅為冰山一角。 我們總以為熟人=安全,哪里知道,對于不會拒絕的孩子來說,熟人才是防不勝防。 正如作家周國平先生所說:“愛可以親密,但要有間。” 越是親近的關系,越是應該注意分寸。 這不是危言聳聽,有研究兒童性虐待的心理學家認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雖然大人總覺得孩子年紀小,還不懂事,但其實孩子1歲左右就開始有自我意識。 一般在孩子3歲的時候,性意識就開始萌芽,這時候就需要培養孩子身體接觸的界限感。 所謂“界限”,指的是人能忍受別人碰觸的邊界,明白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否則,孩子很可能在遭到侵犯時,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如果異性父母與孩子在日常中過度親密,那么孩子天然就會認為,和大人親親抱抱摸摸睡睡,都是正常的接觸,是“愛”的表現。 那么,倘若遭遇有心者的侵犯,他們也根本分不清,那是愛還是傷害。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才是真正愛孩子的表現。 如何給孩子建立界限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小事”:
在許多家長看來,這些事情都不算什么。 只是,讓孩子在公共場所露出身體,哪怕只有部分,也會使得孩子產生一種錯誤的認知:“我的身體是可以隨意露出來給別人看的。” 很多時候,孩子的身體界限感,就是這樣被悄然破壞。 那么,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的界限感呢?
談性色變,并非好事。 好奇心,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特性。有時候你越是回避,孩子越是執著,也更容易犯錯。 與其讓孩子在懵懂中犯錯,不如及時給予恰當的性教育。 比如,在孩子兩三歲時,就可以給孩子樹立一種性別意識,教導孩子,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尊重他人身體。 即:男生的隱私部位,是生殖器官和臀部; 女生的隱私部位,是生殖器官、臀部和胸部; 而這些隱私部位,不能當眾暴露,不能隨意去摸,等等。 而在孩子4歲之后,可以給他/她講講美國某教育機構的一套兒童防性侵教材的內容: 其中提到了5個警報,當發生以下事件時,讓孩子大聲說“不”——這是孩子學會重視身體界限的關鍵:
![]()
孩子在3歲之后,慢慢開始產生“戀父”“戀母”情結。 異性親子之間,父母就得注意男女有別的問題,有些事情不能做:
前段時間,董潔穿婚紗和兒子接吻的照片,在網上引起極大的爭議。 大多數人都表示,這不應該是母親對兒子做的事。 但在現實中,有不少父母都喜歡親孩子,親嘴巴也不罕見,比如著名球星貝克漢姆。 然而,有美國兒童心理專家認為,“嘴對嘴親吻”的行為太過親密,可能對孩子造成困惑。 尤其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也會親嘴時,他們會對自己和父母的關系產生不健康的誤解。 如果想要表達愛意,可以擁抱,或者親額頭、頭發、手背。 當然,前提是孩子心里面也不抗拒。
演員黃磊就曾因為給女兒洗澡的問題,引起廣泛討論,分辨異性親子該不該一起洗澡。 一般來說,3歲之前,異性父母可以給孩子洗澡;但3歲之后,建議由同性父母接手。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幫忙表示羞澀,出現不自在的表現,那么就該讓他們自己洗澡,讓他們學會自己給自己洗內衣褲。 同時,家長也得記住,自己洗澡時,盡量避開孩子,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洗澡、上廁所時都要關上門,維護好隱私空間。 ![]()
孩子逐漸長大, 慢慢開始會有自己的小秘密,比如喜歡鎖門、寫日記等等。 很多時候,父母總想著“小孩子家家有什么秘密”“孩子就是我身上一塊肉,什么東西我不能看”…… 然而,這其實是對孩子邊界的侵犯。 當孩子長期抗議,而父母長期拒絕接受孩子的意見,他們的邊界感將被破壞,逐漸變得麻木、軟弱。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后,往往不會也是不敢拒絕別人。 ![]() 正如一句話說的:世間上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唯獨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以分離為目的。 父母愛孩子,本是無可厚非。 但是,再親密的關系,都需要以尊重孩子的界限感為前提。 不要以愛之名,行越界之事。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