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花開花落兩由之

     歲月有情JH 2021-03-26

    徐建華

    最近讀了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喬生先生的兩本書。一本是《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一本是《八道灣十一號》
    《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是一本關于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合傳,從1881年9月25日三兄弟中的大哥魯迅出生,寫到1984年7月29日三兄弟中小弟周建人逝世,講述了長達百余年間周氏三兄弟的命運。
    《八道灣十一號》是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鎮”八道灣11號房子寫的傳記,從這所房子于1919年7月被魯迅購買、整改,周家三兄弟同年12月入住寫起,直寫到2014年經過多方努力,維護改造,房子成為北京三十五中新址中的人文景觀“周氏兄弟故居”止。講述了這一段時期內,在這所房子里發生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及房子的滄桑變遷。
    ?把黃喬生先生的這兩本書連著讀,本來就非常享受。同步又讀到明齋先生所寫的筆記體系列文章,《讀<知堂回想錄>》,仿佛經歷了一場的寓意深刻的圍爐夜話。聽他們講自己不知道的故事,覺得原來如此,就非常歡喜;聽他們講自己已經知道的故事,覺得果然如此,就非常激動;受到他們的啟發而有新的思考,覺得想必如此,就非常幸福。這里想寫的正是受到啟發之后而思考的“想必如此”的*閃念,請分享我的幸福吧!?
    周氏三兄弟,魯迅是長兄。從小就帶著兩個兄弟一起描繡像、演戲曲、讀閑書、打抱不平、上山采集植物標本。他們的躲躲藏藏地讀閑書,被父親知道后得到父親的默許,這說明魯迅發展多方面的興趣有良好的環境,而他的興趣又感染和影響到兩個弟弟,奠定了大哥的引領地位。周作人少年時代和魯迅詩詞唱和,和魯迅共讀過很多書籍,后來踏著魯迅的足跡去南京上學、去日本留學、去北京謀職,每一個關鍵的時候都是憑借大哥牽引。而周建人對生物學的興趣,也是因為大哥魯迅學醫、和大哥一起上山采集標本等經歷而形成的。魯迅也一直把引領兄弟成長當作自己的責任。
    魯迅很小就替母親分憂,出入當舖將家里的物品換成錢,又出入藥店給父親買藥。“他辦事很妥帖,錢、當票、藥方和藥包,每次都如數交給母親。”他有一次隨母親去煙館找父親,“從窗外看到父親正躺著吸煙。”“母親并沒有驚動父親,而是落著淚牽著魯迅的手默默回家。”魯迅曾動情地說:“阿娘,是苦過的!因為能體母親的苦,魯迅便有了為母親分憂、為家庭擔當的自覺自愿。
    因此,魯迅對母親包辦的婚姻盡管十分不情愿,但他還是屈服了。他認清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卻束手被封建包辦婚姻所吞噬,因為他不想阿娘苦,寧肯苦自己。只是在《狂人日記》中,寫大哥吃了妹子,“母親想也知道,不過哭的時候并沒有說明,大約也以為應當的了。”像這樣提到母親對“吃人”的態度。與其說在為母親開脫,不如說在替母親悲哀。
    魯迅對母親的態度就是這樣矛盾的,一方面孝順地接受母親的“禮物”,娶朱安女士為妻;一方面將“禮物”束之高閣,與朱安的婚姻有名無實。他明白那不是母親想看到的結果,他誓將成全母親、又誓將捍衛自己,兩個極端都是決絕的,就促成了最終的婚姻局面。其實,魯迅、朱安、母親,都在承受母親的包辦婚姻帶來的惡果,而最無辜的人是朱安。
    ?魯迅是一個完美的大哥,不僅起到榜樣帶頭作用,引領兄弟成才成人(這其中自然有母親魯瑞的功勞),而且在家庭事務上不恤多承擔。三兄弟中周建人最先掙到錢,但杯水車薪。魯迅入職后,一方面供養紹興一大家人,一方面供養周作人在日本的家。書中多次寫到作人、建人妻子、建人的孩子生病,魯迅除了借錢治病,還勤到醫院看顧。他甚至還接濟作人、建人共同的岳父家。離開八道灣后,仍多次寄錢周濟在上海的建人,出手大方。他做這一切自然而然,天經地義,自覺自愿。從客觀上看,魯迅沒有夫妻情因而格外在乎手足情,沒有小家歡因而格外重視大家樂。從主觀上講,魯迅覺得大哥就應該有大哥的擔當。
    ?兄弟仨賣掉紹興祖居,購置八道灣十一號房產時,前前后后都是魯迅在張羅。為兄弟們的孩子著想,就買能保證孩子們活動場所的大院子四合院;為兄弟們的日本媳婦著想,就裝修日式浴室。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周作人當時收入最高,魯迅在簽房契時要寫周作人的名字,經朋友、中間商們勸止說才寫了自己的名字。仨兄弟三個小家加上母親、傭人、仆婦們搬到北京后,魯迅把一家之主住的正屋分給周作人一房,自己住進廂房,仿佛是一個“看門人”。他甘心用自己的委屈換來兄弟合居的圓全,卻想不到此事古難全。
    ?他不僅被迫離開了八道灣十一號,還背著莫須有的罪名。即便如此,他咬碎牙往肚子里咽,從未訴一言半句自己的委屈,沒有對周作人的行為作任何評說,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從沒有跟周作人提出房產的問題。
    ?魯迅對國民的劣根性看得那么透,他怎么就看不透自己的兄弟周作人?他還擊每一個中傷自己的人都是又準又狠,卻對來自兄弟的傷害默默承受。這里面有魯迅的家庭自尊心與手足深情,盡管被兄弟猜忌,他決不允許自己去猜忌兄弟。盡管兄弟對自己無情,他決不能對兄弟無情。在他離開八道灣十一號十年后,他在為日本人西村博士的鴿塚銘記所寫的《題三義塔》中道:“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寫的是對中日人民關系的期待,誰能說其中沒有對自己兄弟關系的期待呢?
    ?讀這兩本書之前,以為魯迅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呼百應的領袖、一往無前的戰士。想不到他在家庭因寬厚、無私、不見外而被兄弟欺負,在文壇因深刻、遠見不茍且而被同行誤解,飽受各種各樣的攻擊。其實他常常處于弱勢。對于外來的攻擊,魯迅“開始忍痛,捂著傷口,在草叢里歇息一下,又繼續前進;進而是覺得敵手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招術,一頭黔驢而已,遂擲出手中的投搶,往往一擊而中;此后便一筆掃過,風卷殘云,如入無人之境;最后是站在廢墟上,獨自咀嚼沒有敵手的悲哀。”而對于家庭內部的紛爭,他則是一味地退讓,不愿打內戰。魯迅的學生孫伏園說:“魯迅先生一生對事奮斗勇猛,待人則非常厚道。他始終不忍對自己最親切的人予以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屈服了。”
    魯迅反對無謂的犧牲,但他卻是一個大家庭的殉道者,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也并沒有深想過自己殉的是什么道。小時候從小康墜入困頓時母子、兄弟共同受過的榮辱,青年時兄弟并肩的奮斗情誼,這讓魯迅對母子、兄弟有難同當的歲月最為刻骨銘心,因而對有福同享的追求就格外一心一意,為此甘心犧牲個人的利益。
    ? ? 有人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給你開啟一扇窗。魯迅正是在兄弟失和離開八道灣后,在那些攻擊他、中傷他的流言誹語的激勵下,收獲并大膽接受了許廣平的愛情。如果他仍然住在八道灣兄弟怡怡,這個可能性會小很多很多。
    周作人是三兄弟中的老二,是兄弟之間的夾心餅,可能沒有如大哥一樣,從小就成為母親的幫手,也不像三弟年幼體弱得到母親更多的關懷。他小時候也有奶媽,但奶媽不僅沒什么奶水供他喝,還對養育他很不負責任,險些害了他。所以,他一生對通過自由戀愛而結合的發妻羽太信子忠心耿耿、言聽計從,他大概以為信子是自己生命中最可靠的女人。他有一陣子去陪伴牢獄中的祖父,在學習上得到祖父的提點,在人品上自然也會受到祖父的影響,祖父是一個對最親的人比如祖母最嚴苛的人,日后周作人對最親最愛護他的大哥也表現得最為嚴苛;而祖父言語的刻薄對他起的卻是反作用,使他畢生追求言語的平和。他在年少自尊敏感的時候,被逼無奈穿著少爺的長衫去集市賣東西,這難堪的經歷讓他內心非常敏感。
    周作人小時候關于祖父、關于奶媽的記憶都是負面的,后來自己多年活在大哥的光環之下,成年后雖然有家有口,但在夫妻關系中又處于劣勢,兩兄弟都拋棄原配另娶媳婦,心愛的女兒死于闌尾炎,啟蒙思想、改良社會仿佛只是一場夢,昔日的斗志仿佛隨著兄弟失和而不見蹤影……種種遭遇讓他感到,“讀了那么多書,卻總共得到兩句話的教訓:好思想都寫在書本上,一點兒也沒有實現過;壞事情在人間已全做了,書本上只記著一小部分。”于是,他消極避世,認為世界就那樣的,愛誰是誰,我能有什么辦法呢?他卸下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以至于為了茍且偷生不恤附逆當漢奸。
    ?周作人和魯迅對待親近的人態度不同。在周作人的筆下奶媽可恨,祖父可怕,都是直言不諱。在魯迅筆下,《祝福》中的魯四老爺有他祖父身上冷酷的一面,他寫魯四老爺家的半幅對聯,是他見過的在祖父坐牢時、陪伴在監獄附近的祖父小妾家的對聯,但他故意略去半邊。《瑣記》中寫的衍太太是以周作人的奶媽為原型,卻把她寫成“我”的鄰居。魯迅把親近的人身上的不好寫在小說人物的身上,并刻意把人物關系改變一下,以避諱。魯迅正面寫過自己的保姆長媽媽,他筆下的長媽媽雖然粗俗,但可親可敬。這不只是因為兩兄弟倆擅長的文章體裁的差別,還因為兄弟兩待人處事的差別:一個記得別人的不好,沖著人來揭露。一個記得那些不好的事,以事警世,對事不對人。
    周作人和魯迅對待失望的態度也不同。周作人會抱怨,會逃避,還會為自己的逃避找借口。他在中國動蕩不安、國將不國的時期,大談關于氣節要講在平時,到敵對勢力那么強大再講氣節,犧牲就太大了。這已經在為自己不肯南下、一定要留在京城當漢奸找借口。周作人對兄弟的愛與恨都格外認真,他做的兄弟們和睦度日的薔薇夢有多美,而現實中兄弟鬩于墻的失望就也有多重,無法排解。這也是為什么魯迅離開他后越來越先生,而他離開魯迅后卻越來越落后的原因。他言語很平和,內心很執拗。而魯迅則善于拿失望開玩笑,他從小就有化解自己對親人失望的辦法。小時候小弟建人找不到他們藏的閑書,向父親告了密。雖然父親沒有限制而是默許他們讀閑書,但是魯迅感到被出賣的失望,就給建人取綽號“讒人”來懲罰他。羽太信子在兄弟失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魯迅在日記中稱之為“宴”,意思是家里的日本女人。從文字游戲中尋一絲小開心,讓怨中帶著一絲苦笑,就沒有那么沉重。魯迅言語很犀利,內心很柔和。
    ?周作人是新思想的啟蒙者,他對婚姻的態度卻非常保守,完全遵守嫁(娶)雞隨雞,嫁(娶)狗隨狗的傳統觀念,進步一點的就是堅持一夫一妻、反對男人納妾。他恪守自己認定的婚姻道德,雖然妻子羽太信子性情乖戾,他也甘當“妻管嚴”愛護她一輩子。他對魯迅離開朱安和許廣平一起生活、對周建人離開羽太芳子和王蘊如組成新家,感到不可理喻、萬難接受,因此還重立房契要為朱安、羽太芳子爭取產權。如果不是兄弟反目,周作人必是魯迅和許廣平交往的最大障礙,夾在兄弟與戀人之間的魯迅何處何從很難說。
    ?周作人分析日本人侵華的原因時說:日本對中國負有文化上的債務,“這種文化債務在當時雖很欣慰,后來也會漸漸覺得是一種迫壓,特別是自己站得起了,而債主已是落魄的時候。”他認為日本人學習中國文化,因此欠中國的文化債。因為對這筆債感到屈辱,繼而對中國施加暴力。這很有些以己度人的意思,倒是完全可以用來解釋他為什么會像那樣對待自己的大哥魯迅。魯迅在他的成長中有太多的關懷提攜之恩,而他們正是反目在他“站得起了”、而魯迅相對落魄的時候。
    周作人對魯迅可謂恩將仇報,而且一報到底。對此他從不反思,因為他從來比較自我與自私,并未曾真正去理解過自己的大哥。他對魯迅的態度可以說是仗愛欺人。他怕老婆,其實在外也怕惹事,有大哥遮風擋雨的時候,他也像是一個戰士,沒有大哥依靠的時候,就躲進苦茶庵,后來干脆變節。這些都說明他不是一個剛硬的人。可是,他卻對自己的大哥不依不饒,在苦雨齋中只拿大哥當靶子痛快掃射,對大哥參加左聯當旗手、成為青年們熱愛的文學導師與領袖、與許廣平共同生活等等事情,拿大哥年齡大了為由,寫文章極盡嘲諷。因為他知道大哥不會傷害他,他在大哥面前如何任性都是安全的。
    周作人是一個很誠實也很固執的人,這是周氏兄弟共同的特點,只是他用的不是地方。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是漢奸,認為自己是曲線救教育、救北大、救學生,對自己附逆給民族、國家、文化帶來的損害不能正確的認識。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毋庸置疑地堅決與魯迅失和有什么不妥,沒有絲毫的歉意。他的問題,有認識上的問題,也有品質上的問題,但他不明白前者,也沒有意識到后者。倒是因不知道自己認識的錯誤、而對自己的品質持有自信;因意識不到自己品質的缺陷、而更加在認識上的固執己見。
    ? ? 像周作人這樣的一個人,再豐厚的學識,再優美的文筆都救不了他。先失兄弟、再失大節,也是無奈的必然。鄭振鐸說:“在抗戰的整整十四個年頭里,中國文藝界最大的損失是周作人附逆。”可惜周作人至死也沒認識到這一點。
    周建人是三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中年之前一直在家鄉在母親的身邊。在兩位哥哥在外求學的漫長日子里,他實際在行使著家庭男主人的職責。這讓他既為自己不能像哥哥們一樣海闊天空去追求理想而感到遺憾,也養成了獨立自主的能力與個性。
    建人17歲始就在家鄉多家小學擔任校長職務,第一次領到8元的薪水交給母親,母親不忍心收小兒子微薄的收入,母子推來推去,最后母親建議他給一部分給奶奶,其余的自己收著,他于是給了奶奶2元錢,奶奶非常高興。第一次掙錢,慰籍了三代人的心。建人是善良的,每家最小的孩子通常是最善良的,可能因為他們從小得到的善待比較多。
    兩位哥哥對祖父的印象都不好,周作人把這不好的印象寫在文章中,而魯迅做了小說的素材。建人對祖父的印象還不錯,在舉家遷往北京的時候,建人收拾好祖父寫的大量的日記,試圖將日記帶到北京繼續保存下去,卻被魯迅一把火燒了,這一舉動坐實了魯迅對祖父不以為然的態度,也凸顯了建人對所有長輩的親善。
    建人雖然沒有上過學堂、沒有留過洋,但他也沒有荒廢自己,通過自學不僅英語達到可以翻譯外國小說的水平,而且撰寫了大量的圖文并茂的生物科普文章,編寫過大學、中學、小學生物教材并講授生物課,成為一名自學成才的生物學家。后來在社會工作中擔當責任,逐漸成長為一名社會活動家。雖然早年他的名氣沒有兩位哥哥大,但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亞于兩位哥哥。
    周建人持家最久卻并不居功自安。當哥哥們兌現承諾把全家人都接到北京八道灣十一號、過上有錢同花的大家庭日子時,他不愿意成為家庭經濟負擔而首先離開了大家庭,到上海謀差事。這里面雖然也有他的妻子羽信芳子輕視他掙錢少的原因,從根本上講是他自身的獨立、骨氣所起的作用。當年哥哥們把母親托付給他,現在母親到了哥哥們身邊安頓好了,建人也想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周建人和發妻羽太芳子分手一事,怪不得建人。周建人是在羽太芳子來照顧姐姐即周作人的妻子羽太信子坐月子時,和羽太芳子相愛而結為夫妻。夫妻感情開始不錯,后來經歷喪子之痛后芳子性情大變。再后來到了北京,芳子建人掙錢少而瞧不起建人、不待見建人,從感情上疏離了建人。建人在上海立住足后,回到北京接芳子和孩子們去上海一起生活,芳子不愿意跟丈夫去上海,寧愿跟姐姐住在北京。周家兄弟都是極自尊的人,他自然對芳子像這樣含有輕視的不從難以釋懷,這導致了建人后來和王蘊如走到一起。
    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周建人比周作人清醒。魯迅逝世后,他寫信向作人轉告作人關心的、大哥偶爾談到作人的言語,概括為幾點:一是大哥澄清自己的日記里沒有日本記者所報說的“我的兄弟是個豬”的說法,二是大哥表揚了周作人對李大釗遺孤的掩護與關照,三是大哥對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的意見書》找不到周作人的簽名表示擔心,認為“遇到此等重大題目,也不能過于退后”,四是對周作人關于文天祥氣節的論述表示理解,認為比其他人的論調高明,五是對周作人對日本作家關于魯迅的談話不以為然。總之,大哥對作人并沒有什么壞的批評。建人轉述大哥的觀點,一定是他認同的觀點,因此,在民族氣節上,他經受了考驗,抗戰時期斷然拒絕了日本人約稿的要求。
    建人放棄了羽信芳子,和王蘊如在上海建立了新的家庭,這可以理解。但他似乎從此對自己和芳子的孩子也沒有過問。如果說在解放前有種種現實困難,而且芳子的姐姐、姐夫即自己的二哥、二嫂也可以養育好他們,也就罷了。那么,在解放后周作人陷入困境,建人卻還沒有這方面的關心,就比較奇怪。雖然他曾經回京為母親祝壽時,去過八道灣十一號,與芳子的兒子起了很激烈的沖突。但沖突也還是自己的孩子,憐子如何不丈夫,他對自己的孩子還是該表示關心、負起責任才是。
    解放后,周建人成了新中國的國家干部,而周作人因為漢奸罪名而成為沒有公民身份的人。在這樣的情勢下,建人還是以家事不睦為由,一直沒有去看望受政府寬待居家自處的二哥。他們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偶然碰面,“兩人都不由自主地停止了腳步。作人頗凄涼地說:'你曾經勸我到上海。’建人說:'是的,我曾經這樣期待過。’作人說:'我豢養了他們,他們卻這樣對我。’ ”在周作人的心里,建人是兄弟,他才對兄弟吐一口苦水。而周建人呢,他再沒有給二哥傾訴的機會,只是在自己的記載中責備他不知道自己眼前的身份,沒有抱怨的權利;嘆息一切都過去了,沒法追悔。雖然客觀,但那樣的遺憾與同情是很多了解周作人的文化界人士都有的,不象兄弟。
    1950年1月,周建人不得不陪著出版總署的副署長葉圣陶去八道灣11號訪問周作人,給周作人布置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任務。葉圣陶在日記中對這件事情作了詳細的記錄,而周建人從沒提及有這一回事,周作人則在日記中寫了葉圣陶來訪的事情,而沒有提到自己的兄弟同來。兄弟關系已然冷淡到不值一提的程度。除此以外,兄弟同處北京18年,再沒相見。???
    周作人失節不假,可政府也沒有完全拋棄他,還在發揮他的專長,讓他做一些翻譯、寫作、研究魯迅的工作。物資缺乏的年代還專門給他提供一些副食品。可是,他的兄弟周建人卻完全拋棄了他。在和大哥失和之后,作人曾經和建人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通信聯系。而這一次不要兄弟的人,應該是周建人。像這樣對待孩子與對待二哥,周建人似乎心腸有些硬。人是不是經歷多了,就會變得不善良了?
    有時候想,如果解放后魯迅還健在,他會怎樣對待當過漢奸的二弟呢?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周作人不認識到自己附逆的錯誤,魯迅也不會直接對他說,他會寫文章來說,用文章勸告二弟悔悟。周作人最能會意大哥的文章,但他未必會接受勸告。如果出版或發表文章的環境寬松,兄弟倆說不定還會來一輪文來文往的辯論。如果周作人不向魯迅低頭求和(這個似乎是肯定的),魯迅也不會去主動找他,更不會擺出勝利者的姿態唾棄他。他會在生活上默默地貼補他,自己是絕對不會出面的,而是通過他們共同的朋友,并且絕對不讓周作人知道。如果到了文革,兄弟兩都垂垂老矣,對世事都感到淡泊了、也有了共同的迷茫,或許,魯迅會叫上建人一起,到八道灣11號找周作人喝一杯茶,什么也不說,“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是,這只能是假設,命運沒有給魯迅這個時間,沒有給兄弟這樣的機會。只能讓后人徒喚奈何地感嘆:“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這段時間,工作之余就沉浸在《度盡劫波:周氏三兄弟》、《八道灣十一號》這兩本書中,把它們從嶄新讀到模樣慘不忍睹(準備用重物壓平再收起來)。這兩本書,用詳實的史料與客觀的講述,讓我了解到,魯迅之所以成為魯迅、周作人之所以成為周作人、周建人之所以成為周建人的原因。然而,作為傳記,這原因都是用事實說出來的。這使得我對于自己所讀到的原因,頗有些“切迫而不能已于言”。于是,上周寫了《度盡劫波,兄弟安在》,覺得還沒有把話說透,又繞舌這一篇《花開花落兩由之》。或許這些想法很幼稚,但幼稚也是一種想法,是對周氏兄弟命運的關切與思考。
    周氏三兄弟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從小雜學旁收,長大后又精通多國語言,還畢生勤勉,孜孜不倦地學習與工作。魯迅與周作人都有上過新學堂、留學日本的經歷,后又都成為大文豪。周建人憑自學成為生物學家。終了的時候,兄弟三人,一個成為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而享譽后世;一個叛國投敵淪為漢奸,八斗才華、萬卷著作皆莫能贖;一個成為新中國主人官至副國家級。堪稱一門三杰。
    三兄弟年輕的時候有約定:老三先留在家里陪伴母親照看家,等兩個哥哥在外學成回來,掙了錢大家一起花,三兄弟一起過日子,永不分家。經過多年的辛苦打拼,兄弟們終于在1919年12月聚居在北京西城的八道灣十一號。可是,數十年為之努力的理想剛剛實現,不過三、四年的時間又徹底破滅。1920年,周建人為了生計去了上海,1923,周作人和魯迅失和,魯迅也搬出了八道灣十一號,自此與周作人再無交集。解放后,周建人和周作人同居北京十幾年,也形同陌路。曾經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弟,到后來老死不相往來,總是讓人無比感慨。
    在閱讀這兩本書的過程中,又順著書中出現的一本一本的魯迅文集,從舊書網上陸續收購了這些魯迅先生編過的集子。這些書曾經是我讀中、小學時,課本上每篇魯迅的文章第一頁下面第一條注釋中提到過的,曾經是我考取師專后在圖書館里借讀過的。因為它們最初的編者是魯迅自己,它們帶有魯迅最初的思想與當時狀況,讀它們比讀后來人所編的全集,似乎離魯迅先生更近一些。聽魯迅先生的故事越多,對他的熱愛也越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白嫩少妇无套内谢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艳女性享受在线观看| 乱公和我做爽死我视频|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中文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人妻少妇456在线视频| 96在线看片免费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 欧美 亚洲 制服| 日产高清砖码砖专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 黄色A级国产免费大片视频| 欧美黑人又粗又大高潮喷水|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潮|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日韩精品有码中文字幕|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无码中文人妻视频2019| 52熟女露脸国语对白视频|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大成永久WW网站|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av| 国内丰满熟女出轨VIDEOS|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国产破外女出血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中文字幕国产原创国产|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