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根據劉震云原著改編,由馮小剛執導,講述了一個被丈夫污蔑為“潘金蓮”的女人,在十多年的申訴中,堅持不懈為自己討公道的故事。影片雖然看似一部抗爭婦女的“上訪”史,其實是以女主角李雪蓮十年的經歷,串起了一系列的人物,特別是一系列的大小官員干部,上到大首長,下到小法官,可謂是一部影視劇作中的公仆群像。 當然,全片的故事還是充滿了正能量,畢竟眾多官員們也是都在努力為李雪蓮解決問題,或許是方式方法的問題,并未讓李雪蓮在告狀的道路上“偃旗息鼓”,其中與李雪蓮“交往”最多的,莫過于由于和偉扮演的光明縣委書記鄭眾,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典型存在性的人物,低調,沉穩,內斂,正如所謂“真人不露相”,大部分時間,都把自己隱藏得很深,但鑒于本身能力問題,遇事又會六神無主,昏招迭出。 或許因為《我不是潘金蓮》本身就是一部針砭時弊的作品,因此在片中的人物名字,也似乎有著各種寓意,比如說法官王公道,審判長賈聰明,舊縣長史惟閔,以及于和偉擔綱的新任縣長鄭眾,雖然影片通過首長及市長,給到了官員正面的光明形象,而且影片并沒有浮于模式化人物塑造,更多的來挖掘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由于和偉扮演的鄭眾,便首當其沖,幾場戲下來,將一個游走于官場間,想為群眾解決問題卻又礙于上級對自己的施壓的被動縣長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鄭眾的出場,還是很讓人踏實的,是時他正在指揮公共場館的防火工作,后被法院院長告知有關李雪蓮的近況后,當即表示,如果因為李雪蓮上訪而讓自己丟了烏紗帽,也不在意,畢竟自己“下臺就下臺吧,反正我不想干了”,一副并不迷戀官場的清心寡欲之態,隨后“我就會一會這個潘金蓮”的親力親為,又表明了體恤民意民生的態度,雖然在面對李雪蓮的時候以“我喜歡開門見山,我們就長話短說”開場,干凈利索,卻不料預設好的一切,毀于一句“簽個協議吧”之上,本要不再上訪的李雪蓮被縣長和法院院長的不信任所激怒,開啟了本來一直“鄭重其事”的鄭眾縣長的全新的刺激的人生。 于和偉在詮釋鄭眾這個人物的時候,是很注意細節的肢體語言,比如說在和市長之間的交流,站著一定是必躬屈膝側耳傾聽,不斷認錯“是我的工作方法簡單了”,行動時又會一路小跑緊跟不止,雖然就市長更開放和平和的心態看,他并非需要如此的低聲下氣,但深固心中的對上級的“官大一級壓死人”的敬畏,讓他始終提心吊膽,生怕出錯,這也是《我不是潘金蓮》中大部分官員的心態——怕犯錯,怕丟烏紗帽,因此在面對李雪蓮上訪的事情時,從來都是以“堵”來阻止,并未想過用“疏”來緩解,正如古人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時至今日,他們依然沒有參透其中的奧妙,因此,即便是處處陪著小心與李雪蓮“對陣”,依然找不到脈門,只落得慘敗收場。 在面對李雪蓮時,鄭眾一般情況下并不露聲色,但他的一舉一動,還是帶出了內心的世界,比如說被李雪蓮拒絕簽協議后的垂頭喪氣,比如說收到李雪蓮逃跑的消息后以手拍腦門,都讓鄭眾這個人物更豐滿。大部分時間,于和偉在處理鄭眾這個人物的時候,還是非常內斂,這也是非常符合角色性格,不張揚的表演更是演技的沉淀所致,這一次的于和偉與鄭眾,早已合二為一般難分難解。多年來,于和偉參演大戲不斷,從戰爭到愛情,從古裝到現代,各類角色都能入骨三分,全情投入,而今的鄭眾,將會是他的又一個被公眾所記憶的出演,這個角色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作為《我不是潘金蓮》的關鍵環節的存在,更有可能成為馮氏電影中各類經典角色之一,所以,鄭眾的鄭重其事,有其存在的鄭重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