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胃氣,存津液”是清代醫家陳修園從《傷寒論》中,總結出來的一條重要治療原則,這條原則體現了整體觀念,對中醫學術發展和臨床實踐的指導均有重要意義。“胃氣”是脾胃消化功能的總稱。 “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 二、景氏用藥,注意順從四時氣候的變化,把握時令,權衡用藥是景氏臨床用藥特點之一。正月、二月,初春陽氣微升,不宜過汗,恐踐傷其陰。三月外實中虛,陽氣漸上,外感風邪,宜四物參蘇飲,取四物以陰生奉陽,汗者不致瀉傷陽氣。 三、治病皆有主藥,清代醫家龍子章,通過豐富的醫療實踐,總結出多種病理和治則所應予選用的主藥,在“治病皆有主藥”中指出: 火結,用大黃、枳殼、枳實; 寒結,用巴豆、三棱、莪術; 調氣,用木香、檳榔、元胡; 順氣,用香附、烏藥、腹皮; 補氣,用黨參、黃芪、白術; 破血,用桃仁、紅花、赤芍; 補血,用當歸、川芎、生地、酒芍; 補陰,用熟地、山藥、萸肉; 補火,用肉桂、干姜、附子; 寒嗽,用麻黃、杏仁、白芥子、半夏; 虛嗽,用款冬花、紫菀、百合、五味子; 風痹,用川烏、草烏、桂枝、威靈仙; 火痰,用川貝、蔞仁、蘇子、蘿卜子; 虛脫,用烏梅、五倍子、龍骨、牡蠣; 濕癢,用苦參、赤芍、蛇床子、白芷; 風疾,用白附子、天麻、僵蠶、郁金; 喉風,用桔梗、山豆根、牛子、射干; 自汗,用生芪、防風、棗仁、青皮; 四、傅青主對婦人產后用藥十分謹慎,總結產后用藥十誤為: 1.因氣不舒而誤用耗氣順氣等藥,反增飽悶,禁用枳實、厚樸。 2.因傷氣而誤用消導,反損胃氣,禁枳實、大黃、莪術、三棱、神曲、厚樸。 3.因身熱而誤用寒涼,必致損胃增熱,禁黃芩、黃連、梔子、黃柏、升麻、柴胡。 4.因日內未曾服生化湯,勿用人參、黃芪、白術以致塊痛不消。 5.毋用地黃以惡露。 6.毋用枳殼、牛膝、枳實以消塊。 7.便秘勿用大黃、芒硝。 8.毋用蘇木、三棱、莪術以行塊,芍藥能伐氣不可用。 9.毋用山楂湯以攻外定痛而反損新血。 10.毋輕服濟坤丹以下胎下胞,產后危疾諸證,當頻服生化湯、隨證加減。依照方論至今仍有其參考價值。 五、《素問》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此定位也。丹溪曰:“無火不作眩。”此言患因火,然火有虛實,治有定法。丹梔逍遙散治郁火之眩也,龍膽瀉肝湯治實火之眩也,六味地黃湯治虛火之眩也,大柴胡湯治膽胃郁火作眩,借陽明之故也。 六、石膏清熱,山藥健脾滋腎。若用大量石膏,可直趨下焦,使藥過病所,難以發揮藥效;山藥煎湯,其質粘而稠,能使石膏煎液留戀于胃中,以充分發揮藥力。 七、柴胡桂枝湯,具有扶正祛邪調達上下協調陰陽的作用,可治療夜間排尿性暈厥。夜間陰盛陽衰,若元氣素虛,夜間排尿時陰陽之氣不能相互順接而突發暈厥。 八、臨床上凡遇久咳,痰吐色白不多,胸悶氣逆而舌苔黃白、摳而難去,質地稍糙者,多為肺失清潤,氣逆不下,余痰滯留氣道之故。此時甘涼則助痰,溫燥則助熱,當以溫潤下氣法,如百部、紫菀、款冬花、炙蘇子、杏仁、枳殼、二陳湯等。 九、應用活血化瘀藥應囑其熱服,藥液頻頻熱服,一則氣血得溫易于滋生;同時熱藥之氣入胃,宛如“高照當空”不使瘀血痰濕聚而為患;藥液熱服之理寓意如此,不得作等閑示觀之。 十、劉志明:熱痹甚為正虛,其標為風濕熱,治宜扶正祛邪,標本兼施,可用吳鞠通之宣痹湯合李東垣之當歸拈痛湯治之。同時重用生甘草以瀉火解毒,配生地涼血潤燥,則全方具扶正祛邪宣痹止痛之功,施于臨床每獲顯效。 |
|
來自: 沙澧閑人個人館 > 《李乘日10條臨床用藥經驗文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