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皇帝的身份來說,康熙在前期無疑是好皇帝,他登基之初國內形勢嚴峻。少年皇帝擊敗權臣鰲拜,親政之后肅正朝綱,堅持大規模用兵,保證國土完整和統一。平三藩、打沙俄,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但康熙皇帝似乎也沒能逃出皇帝的一個魔咒。那就是無論再英明神武的皇帝,晚年在繼任者上難免會犯糊涂,當年的唐太宗不也如此。 ![]() 因著一出廢太子事件,各個皇子開始爭奪皇位,爆發九子奪嫡。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24個兒子中,有九個參與了爭奪皇位,對政治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這九位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作為后人,結局我們都知道,四爺黨勝出。因母親被寄予厚望的太子胤礽敗了,實力強勁的八爺胤禩也敗了,手握軍權的十四胤禵也敗了。一直以來看似較弱的胤禛卻勝出,不知是否是當年其他派系的余黨作怪,又或者是這場奪嫡太過激烈。雍正登基后,便不斷有其得位不正的傳聞,當然這是野史。 ![]() 流傳最廣的說法如下,都知道年羹堯是胤禛那一派的,畢竟娶了他妹妹。在爭奪皇位之時,為保證四阿哥登基,年羹堯便更改了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四子,從而取得帝位,這只是最廣的一個說法。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但如果是這個說法,那完全是不可能的?,F代之所以看起來可能,是人們第一反應帶入的是簡體字,可那時壓根不用簡體字。 ![]() 彼時的于寫作於,這要如何改?再有,詔書里都會加上皇,詔書上寫的應當是傳位皇十四子。假若說將十修改成于,那便是皇於四子,這語句顯然不通順。最重要的是,清朝是滿族掌權,人家是要用滿文寫的。改了漢文也無法改滿文,所以這個說法顯然不對,而且很有可能還是現代人所編造。 ![]() 其實這完全不需要質疑,如今中國的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存有真正滿蒙汗一式三份的《康熙遺詔》。其中明確指出,康熙的繼任者就是雍正,有意思的一點是。現存的康熙遺詔壓根不是康熙真跡,是登基后公布,所以遺詔不可能說明問題。雍正沒必要自己造出一份遺詔,再更改遺詔,那不是閑得慌。 除此之外,這件事從康熙晚年的一些舉動也可以看出。他在臨死之前,頻繁召見胤禛,卻并未對待其他皇子如此,顯然是要將重任交給他。胤禛和他母親都并非康熙真愛,唯一的重任,除卻國家別無他物。成王敗寇,雍正登基后對自己的那些個爭位者都進行了打擊,想必他們也不可能有能力再去制造傳聞。 ![]() 雖然說在現在看來對手足兄弟如此,確實有些殘忍,可那個皇位底下沒有累累白骨呢?雍正自身也被這些傷透了心,后來為避免再次因皇位發生爭端,便因此確定了秘密立儲制度。拋卻奪嫡,雍正是一個好皇帝,用大師南懷瑾的話來說就是: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實錄·清世宗實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