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

     濤兒_dlwangtao 2021-03-27


    一、史前

    水是生命之源。水與人類的產生、社會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存在無不與河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長江流域越來越多的古人類化石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一)舊石器時代

    據考古發掘,在長江上游金沙江流域的云南省祿豐縣石灰壩發現距今約800萬年的古猿頭骨化石,又稱祿豐臘瑪古猿。它是正在形成中的人類化石的代表,又是長江流域人類的祖先。距今200萬年前的三峽“巫山人”化石和距今約170萬年前的云南元謀人化石的發現,標志長江流域從170萬年到200萬年前,已開始進入了舊石器時代。那個時期的猿人已開始顯示早期人類一個最重要的特征:他們開始使用工具。

    長江流域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除了元謀猿人和巫山猿人化石外,還發現了鄖縣猿人、鄖西猿人、和縣猿人、巢縣猿人等。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所知的中國境內最古老的直立猿人,這表明早在170萬年以前,長江流域就有人類活動了。觀音洞遺址是國內迄今為止在長江以南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最大的文化遺址。它和北京猿人文化分別代表舊石器文化在中國南北方的兩個支系。

    舊石器時代中期相當于早期智人(古人)階段,在文化上仍為蒙昧時代中級階段。其打制石器技術和直立人相比有變化,但進步緩慢。考古先后發現了這個時期長陽人、桐梓人和而后的南京湯山直立人化石。

    晚期智人(新人),即蒙昧時代高級階段,石器的制作技術有很大的改進,尤其是在四川漢源縣的富林等地用火遺址中可以看出,其人工造火技術較早期智人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脊虐l現這個時期有麗江人、西疇人和資陽人。

    (二)新石器時代

    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已開始由單純地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

    1.文化遺址

    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人們先后在長江流域的上中下游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1)長江上游。在云南已知的遺址和石器出土地點達300多處,較重要的有元謀大墩子遺址和賓川白羊村遺址、怒江流域遺址等。在四川則以西昌的禮州遺址最典型,被定為“大墩子——禮州文化”。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其年代大約起始于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殷末周初。從已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那時三星堆的先民們已開始以農業為主,并飼養牲畜和捕魚;當時的陶器制作已達到一定的水平,而且已開始養蠶從事紡織。

    (2)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有:洞庭湖及江漢平原的湖南省澧縣彭頭山文化、湖北省宜昌楊家灣大溪文化、湖北省京山縣屈家嶺文化、湖北省天門石家河文化,及地處鄱陽湖及贛江流域的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其中彭頭山文化,屬新時器早期文化遺存。

    (3)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主要有:緊鄰長江三角洲寧紹平原浙江余姚縣的河姆渡文化,太湖流域浙江嘉興縣的馬家浜文化(以后發展成為崧澤文化)、浙江余杭縣的良渚文化等。馬家浜文化連接了該地區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的缺環,在村落、工具、陶瓷等方面都比河姆渡文化更進了一步。到了良渚文化時期,農業進一步發展,手工業已有一定的分工,從大型墓內隨葬品中可以看出,玉璧、玉琮是象征特權的禮器,良渚文化所處的時代有可能已進入階級社會的初級階段。

    這些遺址的發掘,使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第一次以全新的面貌面世。長江流域西自金沙江,東至海濱,縈帶云夢、洞庭、鄱陽、太湖諸湖,都已進入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生活。

    2.史前文化成就

    長江流域的祖先從以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為代表的穴居,經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桿欄式建筑,終于進入到以良渚遺址為代表的地面建筑時代。桿欄式建筑是人類居住條件的重大轉折,它是人類脫離野外穴居轉入室內居住的開始。桿欄式建筑架空于地面,不僅防潮防水,而且通風透氣,極具南方的地域特征,而有別于黃河流域的半坡地穴遺存。以后,南方許多建筑基本形式仍以桿欄式建筑為基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長江中游發現的湖北的天門石家河、石首走馬嶺,湖南澧縣南岳等地的史前城址,已出現城市雛形。

    河姆渡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7000年,這里曾發掘出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遺存,對于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說明杭州灣地區的先民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即已進入栽培水稻、開挖水井,制作陶器、木器生活用具的農業定居生活,狩獵只是輔助性的。農業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很大,人們開始由以攫取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主,轉變為以種植作物為取得生活資料的主要手段。

    長江流域的手工業,主要有玉器、陶器、紡織、象牙、漆器等,與雕刻在這些器皿上的圖畫一起體現了原始藝術的產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手工藝品最為著名,其中有中國迄今為止最早的漆器。漆樹原產于中國,而利用生漆也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大貢獻,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蠶絲起源地。據考古資料分析,大約在6500年前河姆渡遺址第3層牙雕小盅上刻的蠶紋圖案,可以說明當地人開始將野蠶馴化為家蠶。絲綢是長江流域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大貢獻,由此古代中國即有絲國之稱。

    錢山漾良諸文化遺址出土了三塊苧麻布和苧麻繩,當時的紡麻技藝已經相當高。它與蠶絲一樣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玉器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玉是吉祥物的思想古已有之。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時期,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和太湖馬家浜遺址、寧鎮地區北陰陽營遺址等都發現了玉器。至今約5000年前,玉逐漸被少數人壟斷,直到金屬飾品誕生,玉才退居第二位。

    從河姆渡文化中還可以看出,史前人在繪畫方面豐富的想象力與高超技藝。他們畫在陶器上的紋飾既有形象的寫實,又有抽象的寫意,自然界的許多東西都成為他們表現的主題,而且已經有象牙雕、骨雕、木雕、和玉雕等。從河姆渡出土的這些雕刻藝術品來看,史前人的雕刻藝術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原始的裝飾藝術主要體現在人體裝飾、日常生活器具及生產工具上。而人體裝飾以頸飾最為盛行,如河姆渡、良渚等文化遺址中都出土有頸飾、手鏈。

    另外,從河姆渡出土的幾何印紋陶器可以看出,史前人已懂得把美表現在生活和勞動之中。遠古先民的舞蹈藝術,是與音樂等結合在一起的。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陶塤和骨哨,距今已有7000年,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之一。

    在宜昌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發現了與半坡遺址相似的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這無疑是長江流域原始文字的孑遺。尤其從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罐上有八個刻劃符號,已被專家認為是長江流域出土的最早文字。

    人類的起源離不開水,歷史已經證明,水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政治體制的建立和政權的穩定,更影響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有學者認為,中國治水活動早在鯀、禹之前就已經開始?!伴L江中游湖北天門市的石家河、荊門市的馬家垸、石首市的走馬嶺,江陵縣的陰湘城,湖南澧縣的城頭州城和雞叫城等城址,屬于屈家嶺文化晚期到石家河文化早期,即相當于龍山文化早期的城址,其城垣可能都有防洪功能?!蓖瑫r指出,四川成都平原有6座古城有防洪功能;兩湖地區的馬家垸城、陰湘城、城頭山城和走馬嶺等城址都有溝通自然水道的人工水系和排水灌溉與航運的功能,反映了遠古人類防水用水的智慧。由此得出如下結論:“龍山時期長江流域兩湖地區的城市城壕,開溝通江河發展水運之先河……中國水利不是從大禹治水才起源的……”。(兩處引文均出自楊秀偉《龍山時期古城有防洪功能的城池》)

    二、夏商周至春秋戰國

    夏以前,黃帝與炎帝之戰、共工與顓項之戰及以后的禹征三苗,都促成了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商代,長江流域上中下游都出現了若干文化區。到了春秋時期,長江流域則形成巴蜀、荊楚、吳越文化;戰國之際,楚文化在與巴蜀、吳越文化的爭雄中確立了在長江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并對此后的華夏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一)夏代

    中華民族的國家從一誕生就與治水關系密切。傳說大禹之父鯀最初治水單獨采取堵的方式,結果失敗,被舜殺害。他的兒子大禹治水則因疏堵兼采、以疏為主而成功,被推為大酋長。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長江流域由于三苗民族在與北方民族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敗北及遭受洪水的沖擊,其文化也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禹征三苗的結果是將中原文化帶到長江流域。在上海馬橋遺址出土的文物就有大量的中原二里頭文化因素,而馬橋文化經考證正在夏、商交界之際。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交融從此開始。

    夏代,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由于受北方戰爭影響及洪水的沖擊,發展緩慢,文明程度遠不及中原地區。但其自具特色的經濟和文化仍在上、中、下游得到發展。

    上游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三星堆遺址根據地層學與器物類型學分析,可分為四期。前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二期為夏時期,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金、玉、銅、陶、骨器,還有陶塑、石雕、石磐等物品。出土的陶禾皿、陶豆以及玉璋等,與從中原出土的夏代二里頭文化的同類器物相近。

    中游主要以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系統為代表。其地理分布主要在鄂西北至豫西南、鄂西至三峽、鄂中氵員水流域及江西修水山背跑馬嶺這一地區。從湖北省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小件銅器來看,其文明程度已接近中原地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石門皂市等地遺址出土的青銅器,鑄造精細,造型奇特,花紋美觀。其中有一種“虎食人卣”的銅器,因獨具特色,引起國內外考古家的重視。

    下游主要以上海馬橋遺址為代表性。馬橋遺址出土的三足盤、觚、鴨形尊、豆、簋、底盤等器物,和從安徽潛山薛家崗等地出土的鼎、盆、甕、缸、罐等陶器和銅鈴,都與二里頭的同類器物接近。

    以上這些足以說明,夏代的長江經濟與文化在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下,也在創造著自具風格和特色的文明。

    (二)商代

    商代,長江流域青銅器的發展,出現了分別以廣漢三星堆、武漢盤龍城、清江吳城和上海馬橋等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區。

    三星堆文化到了商、周時期已進入它的輝煌期,出土的銅神像數量之多、形體之大、雕塑之精美,實在超出人們的想象。其中有一棵青銅樹,用一個三腳架座支撐,座的三面各跪一個小銅人,當屬下層,說明人已有尊卑等級之分。另外還有一個青銅人面像,通耳寬134厘米,額高70厘米,是已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人面青銅造像。除青銅外,還出土了不少工藝精良的陶器與石器。陶器不僅有牛、豬、羊、魚等形狀,還有酒器及貯藏柜。從三星堆文化遺址可以看出,巴蜀人很早開始就從事文化活動,創造了文字。巴蜀文字可能是中國先秦文字中除漢字外惟一可認的文字,但與漢字不屬于同一系統。最值得一提的是這處遺址為一座古城廢墟,說明三星堆應為古蜀時期一個國家的統治中心。

    黃陂盤龍城遺址是長江中游商代文化的典型。城垣規模不算很大,但建筑十分雄偉,隨葬品十分多,且有3名殉葬人。隨葬品主要以青銅器為主,另外還有石器、陶器、玉飾、骨器等,多為生產與生活用具及兵器。盤龍城文化遺址最大的特點是其文化內涵與中原高度一致。無論是宮殿的建筑手法、青銅鑄造工藝、制陶制玉工藝,都與鄭州二里岡遺址一致。下游最具有代表性的為位于江西清江的吳城遺址與江西新干的大洋洲遺址。兩遺址均位于贛江兩岸,相距僅20公里。吳城遺址最具代表性的是長廊式道路與鑄銅作坊。由于在路的兩旁分布有排列規整的柱洞,很可能是一條長廊式建筑覆蓋的路,以此推斷這是一處都邑。鑄銅作坊說明吳城有鑄造青銅器的作坊存在。新干大墓出土的青銅器為全國商代出土器物中所僅有的。像異形劍、柳葉形矛、裁制刀、溜肩圓斧和犁鏵等,不僅造型奇特,而且鑄工精細,實屬罕見。

    吳越雖同屬長江下游,但吳國距中原更近,已開始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當時鼎是南方的主要器物,鬲為北方器物,是商文化的主要特征。吳地寧、鎮地區出土的器物中就有陶鬲??梢姰敃r吳國與中原已有交流。

    (三)周代

    周代,青銅與鐵制農具代替了早期的木石工具,牛力犁耕代替了人力耜耕。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開始與外來文化交融。尤其是荊楚文化,在從湖北黃陂魯臺山所出土銅器及孝感等地的灰色陶器看,似乎與中原文化同出一轍;長江以南出土的多有印紋陶,受百越文化影響較明顯。這說明當時的荊楚文化既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也受吳越文化的影響。在長江上游巴蜀文化居領先地位。從蜀墓出土的銅器來看,水路交戰紋壺為其代表作。以葬具為例,當時的葬具為船棺,這也是巴、蜀人所特有的,而巴甚于蜀。從出土的巴蜀文物已看出受早期楚文化的影響。

    荊楚文化接受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同時開始影響其他文化。隨著楚人的武力擴張,楚文化也開始對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產生影響。有些被楚滅掉的小國,已逐漸從中原文化轉為楚文化。如蔡國,從春秋晚期蔡昭侯墓出土文物看,已開始使用了表示身份等級的楚式鼎升鼎。隨著楚國的強大,對吳越文化的影響也加深。如:江蘇丹徒糧山墓中,東周楚式鼎與越式鼎共存(《文物》1981年5期);虎丘墓出土的鼎、禾皿,形態與紋飾風格均為楚器風格(《文物》1981年第11期);湖北當陽趙家湖出土的春秋早期的陶罐,頗具中原地區春秋早期同類器物的特征(《中原文物》1982年1期)。鄂東、湘東、湘南一帶,是楚越文化的交匯區。從長沙出土楚俑中,有所謂“黥面”女俑,即越族的文身之習,施于面部者為“黥面”。

    總的來說,周代長江文化在融合中向前推進,巴蜀、荊楚、吳越文化已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趨勢,荊楚文化領先。

    (四)春秋戰國時期

    巴蜀、荊楚、吳越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首先與優越的條件密切相關。長江流域不僅物產富饒,而且水系發達,徑流充沛,支流眾多。在眾多支流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就有437條。龐大的水系、豐富的物種,為遠古先民們生息、發展和從事文化活動創造了條件。

    1.巴蜀文化

    巴蜀最初是指長江上游兩個比較大的部落,也是兩個區域名,主要在今四川、鄂西、貴州等境內。已出土的“長陽人”化石證明,早在十多萬年以前,人類的遠古祖先就在長江中游以南的清江兩岸活動。清江流域后成為巴人早期活動的重要區域。據傳,巴人最早的祖先廩君就誕生在湖北清江南岸的武落鐘離山?!度A陽國志·巴志》載:禹會諸侯于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又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最早的蜀王據說是蠶叢,主要活動在岷江流域,曾參加伐紂盟會,西周中期稱蜀王。下傳于杜宇,繼傳于開明氏之后遷都成都,公元前316年并于秦,置蜀郡。歷屆蜀王中最著名的要數杜宇氏與開明氏。杜宇氏以農耕為主,相傳他“決玉壘山以除水害?!保ā稘h書·地理志下》)

    玉壘山位于都江堰所在地的岷江岸邊。開明氏是一個善于治水的人,由于治水成功,杜宇氏將王位傳給開明氏。開明氏因治水有利,保證了當時農業的發展,建立了巴蜀歷史上最長的開明王朝。巴、蜀特別是蜀地,礦產豐富,有鐵、銅、錫、鉛、鹽等礦,可造青銅和鐵兵器,為鄰國垂涎?!稘h書·地理志下》謂:巴、蜀、廣漢本南夷,“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實、果實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祚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兇年憂?!笨梢娮允裢醵庞钜詠恚呀浫绱恕?

    春秋戰國時期,巴蜀經濟文化已代表了長江上游最高水平。

    (1)水利與經濟。巴蜀發展到戰國時期,由于藏聚財富、物產豐饒,已被稱為天府。蜀地之所以能在當時成為天府之國,水利工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戰國時期,秦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具有灌溉、防洪、航運等效益。當時除治理岷江外,還包括沫水、文井江、洛水、白水江、綿水等,成都平原成為一片沃土,良田千里。農業的興旺帶來百業俱興,農副產品的豐富,商業得到較快發展。蜀地的紡織業發達,蜀國的布帛為秦所垂涎。巴蜀是當時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2)科學技術。

    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首推都江堰。它是至今仍在大面積受益的全世界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也是古代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古代設計最科學的水利工程。魚嘴(以及金鋼堤)、寶瓶口、飛沙堰,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三大主體部分,也是其科學性的集中體現。施工者巧妙地利用彎道原理和流體力學原理,解決了清除泥沙和防御洪水兩大難題,歷兩千多年而不衰。

    李冰在進行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中,發現地下鹵水后就開挖了一批鹽井——這也是李冰大功于蜀的業績之一。

    四川地區的地下鹽資源與天然氣資源往往是伴生的。中國最早的天然氣井,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先民們挖鹽井時發現的,當時稱之為“火井”,亦稱“油井”。

    蜀地由于礦產資源豐富,當時冶煉技術已達到一定的水平。

    生漆技術也達到相當的水平。如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漆器,是典型的蜀式漆器,做工精良。

    巴國主要在川東一帶?!度A陽國志·巴志》上記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有“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之利。(3)文學藝術。戰國時期巴蜀文化的發展已令人矚目,從出土的戰國蜀墓里的文物足以證明。其中成都市百花潭中學10號墓中出土的銅壺最具代表性。壺的周邊飾滿金屬(鉛)嵌鑲的圖像,表現了生產、生活和戰斗的場景,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蜀國的兵器、工具、銅印上的“巴蜀圖語”較有特點,其符號為鋒、日月星三辰、人物和族徽。四川涪陵市小田溪巴墓出土的錯金編鐘和錯銀銅也是珍品。〖HT4”,6SS〗钅〖KG-*3〗享〖HT〗是巴人的樂器,上面多鑲有虎鈕,表達了巴人的信仰。

    2.荊楚文化大溪、屈家嶺與湖北的青龍泉三期文化的發現,已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勾畫出來。大溪文化出土的石制生產工具磨制之精、刃部之鋒利為同期石器所少見。楚國便是在這種社會經濟基礎上建立與發展起來的。以后的楚人將制造青銅技術學到手,就地取材,國家也迅速壯大了。荊以楚著,古國名。始祖鬻熊,約當殷商時。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先民們在這一帶繁衍生息,發展成為許多的部落和氏族,《戰國策》、《史記》等書中提到的三苗(別稱“有苗”、“苗民”)即此。當禹

    成為大酋長時,惟一能與他抗衡的就是三苗,所以大禹要征討他們。到了殷商時,這一帶已成為一個古國。到了若敖、分冒,有過“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處草莽”的艱苦創業的歷程。后來,楚的政治勢力已達到了鄂東,也就占據了湖北省鄂州的鐵山與銅綠山,從此不乏銅鐵,有助于征戰與經濟的發展。(1)水利與經濟。楚國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十分重視水利建設。楚莊王重用孫叔敖為令尹,他曾在淮南主持修建了期思陂,這是中國有歷史文獻記載中較早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比都江堰早兩個世紀。

    楚人還修建了芍陂,灌田萬頃。湖北郢都紀南城發現了兩座屬于春秋晚期的水門遺址,水門置于流經城垣缺口的河道中間,為木構建筑,一門三道,足以看出當時楚人高超的水工技術。楚地坡塘田、堤防地的區分,與水利設施關系明顯。楚國除修建陂塘、堤防等水利工程外,還發明一些簡單的提水機械,如桔槔,用于灌溉。

    水利設施的配備,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戰國策·楚策》記蘇秦游說楚威王,謂楚“粟支十年”。楚國的工業除了冶銅技術外,絲織與刺繡業發展迅速。楚雖蠻夷,卻懂得重商,不像秦國將商人驅之于外,所以楚國的商業發達,楚郢就是當時楚國的商業中心。如范蠡本是楚人,在越為官,后棄官經商致富,號“陶朱公”。商業的發達,反過來促進了楚國農業與冶鑄、絲織等手工業的發展。

    (2)科學技術。楚國物質文化的興盛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關。首先是金屬冶煉發生了變革。湖北大冶縣銅綠山銅礦遺址經挖掘后表明,無論是冶煉設備還是冶煉技術都達到了當時的高水平。從出土的青銅器看,在技術上,不僅采用了中原的分鑄、焊合等法,而且創造了中原所沒有的失蠟法或漏鉛法。《楚文化志》稱:“楚國在春秋晚期不但有塊煉鐵和白口生鐵,而且這時塊煉鐵已提高到塊煉摻碳鋼,簡單的白口生鐵塊已發展為形體復雜的鑄鐵器,鑄鐵柔化術也跟著產生了?!背F器時代的到來,給興修水利、開發荒地、挖掘礦藏帶來了突飛猛進的變化。

    其次是絲織業與刺繡工藝也達到相當的水平。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絲織品,幾乎包括了先秦時期全部絲織品種。其中運用的緯線起花技術、緯線起花絳帶技術及提花等技術,已成為傳統絲織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時期,楚國的其他科學技術也十分輝煌。

    《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載,戰國時代的甘公和石申夫創立了二十八宿體系。湖北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漆箱箱蓋上按星空的方位寫著二十八宿的星名。但此墓是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可見二十八宿體系在甘、石二人之前已為楚人發明。江陵縣張家山247號西漢早期墓,出土了竹簡《算數書》,其內容、體例與《九章算術》近似,但時間早于《九章算術》。

    中國考古史上最早的兩張木床都出自楚墓,其結構精巧,有一張可以折疊。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一雙筷子、第一批完整的衣衾,也都出自楚墓。當時楚國的冶金、織帛、鑄幣、筑城等技藝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3)文化思想。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文化的發展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又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春秋晚期楚文化異軍突起。春秋時期五霸稱雄,楚、晉兩霸相爭,實質上是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楚國開疆拓土,所倚仗的不止是武力優勢,而且還有文化優勢。楚文化的擴散,大致與版圖的擴大同步。當時的淮夷文化,尤其是吳越文化,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都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越王勾踐的劍、吳王夫差的矛,流落到楚國,這本身就是勝利的象征。

    楚國的學術成就,多居當時中國領先地位,楚人莊周、老子都是楚文化中的代表人物。道家與儒家同時興起,前者代表南方文化,后者代表北方文化。道家的奠基者是楚國的老子,儒家的奠基者是魯國的孔子?!妒酚洝氛f:“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鼻f子今淮河以南安徽定遠縣人。道家的奠基者是楚國的老子,主要著作為《道德經》,或稱《老子》。“清靜無為”,是老子哲學最后的落腳點,亦是《老子》一書的精髓。

    小國寡民思想應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實際上后來的無君思想、“烏托邦”思想都是由此產生的。聞一多曾在《龍鳳》一文中說:“龍鳳是天生的一對,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對?!钡搅饲f周,他比老子更進一步了,他追求個性徹底解放,其代表作《逍遙游》充滿了對自由的向往。公元前278年楚都東遷后,楚文化開始衰落了。但這個時候產生的黃老學說是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交融的產物,為后來漢朝的思想體系的建立做好了理論準備。

    惟楚有才。有人據清洪亮吉《春秋時楚國人文最盛論》統計: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以楚人最多,……比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曷鳥冠子,名家的公孫龍子,兵家的孫子,法家的尸子(尸佼,據劉向《別錄》說他是楚國人,商鞅的老師),農家許行,縱橫家的鬼谷子,都是楚人;其它如墨家學派的—南方之墨者—苦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以及儒家學派的大師荀卿,他們都長期居住在楚國,受到楚國文化的影響。

    (4)文學藝術。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文學達到先秦文學的頂峰,尤其是極富于浪漫色彩的創作風格,對后世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詩歌和莊周的散文。

    先秦時期的詩歌,以風騷并稱。風是北方詩歌——《詩經》,騷是指南方詩歌——《楚辭》;一個是“詩言志”,一個是“詩緣情”;在創作手法上一個是現實主義手法,另一個是浪漫主義手法。屈原身上集中了楚人與長江流域人們愛美、審美與探討自然界與人世間問題的優良品質,以他為代表的楚文學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更是精彩絕倫。楚辭乃是具有長江流域語言特色的文學。

    莊周的散文和屈原的詩歌都是前無古人的絕唱,尤其是宋玉從騷體變化出賦體,所著《高唐》、《神女》二賦,千百年來膾炙人口。

    李斯的《諫逐客書》,議論雄放而辭采華美,是戰國晚期最好的一篇散文,他也是楚國人。

    楚藝術更富于想象而多變化。楚歌與楚舞為其代表。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一套編鐘多達64件,還配有楚惠王所贈的一件,陣容壯觀,功能齊全,這套編鐘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具有12個半音階關系的定調樂器,影響深遠。此時產生的音樂家,最著名的是泠人(伶人)鐘儀、樂尹鐘建及鐘儀之子鐘子期。他們都是楚人(見《呂氏春秋·精通篇》高誘注),另外還有伯牙也是楚人。楚國舞蹈最負盛名的是巫舞。屈原的《九歌》寫了這種舞蹈。

    楚國的美術作品有繪畫、雕刻、圖案三大類。迄今為止保存完整的先秦繪畫有帛畫兩副和漆畫一幅,即《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均為長沙楚墓出土文物。這兩幅畫被視為國寶,是當今所謂國畫先驅。1987年湖北江陵包山大冢二號墓出土的一幅戰國中期楚漆畫—《聘禮行迎圖》,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并代表先秦繪畫最高水平的珍品。3.吳越文化長江下游古稱吳越。這里雨量充沛,氣候適宜,尤其是通江河道暢通,河網密集,也是早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在春秋戰國吳國建國以前,這一帶原始文化就十分發達。早在六七千年前,良渚人誕生于錢塘江南岸,越國會稽山陰縣地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分布區。與長江流域為鄰的河姆渡人就在這一帶種植水稻,植桑養蠶,建造房屋,繁衍生息。另外還有以首先發現于江寧縣湖熟鎮而得名的湖熟文化。湖熟文化實則包括蘇、皖南部長江兩岸文化。此文化極有可能為吳國早期文化。據說吳國開國君主——泰伯是從中原地區的周族而來。舜在越的時間并不長,大禹對越的影響比舜大,越人認為大禹是自己的祖先,一直有祀舜拜禹的遺俗。

    長江下游的經濟大開發,也是始于社會急劇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既繼承先人之傳統、遺風,也吸納北方中原、齊魯,尤其是荊楚的人才,所以吳越文化能在不斷發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與當時的巴蜀、荊楚文化平分秋色。

    (1)水利與經濟。吳越經濟的發展,首先得益于開發利用水利資源。

    長江流域水運條件得天獨厚,吳越人先秦時期就已開發長江的水運資源。人工灌溉系統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興建。泰伯、仲雍等為“備民之旱澇”而開鑿的“泰伯瀆”,是溝通蘇州與無錫的一條人工河道,同時也是一項農田水利工程。闔閭曾使伍子胥督役在太湖與胥溪之間開鑿了一條“胥溪”。這條運河在闔閭攻楚時,為取得五戰五捷的勝利發揮了作用。吳王夫差時,伍子胥在太湖以東又開鑿了“胥浦”,此浦把太湖及周圍天然河川連結起來。另外,吳王為了北上伐齊,還開鑿了一條溝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把長江與淮河溝通起來;再由淮河北溯泗、穎等水,與中原溝通。這些水利工程作用有三:一為便利交通運輸,并在戰爭中發揮作用;二為開墾與灌溉田疇;三為改變長江下游洪澇,免除“江海之害”。

    這一時期,吳越的絲織業發展很快,已在江南普及,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吳楚邊界女子,因為養蠶繅絲爭采桑葉引發沖突,以致兩國正式交戰,史稱“爭桑之戰”??梢婐B蠶對吳國之重要。吳王夫差也就在此基礎上“建城廓”、“實倉廩”。吳越的冶金業發展較快,從而提高了生產力,反過來又促進了水利及農業的發展。

    (2)科學技術。吳越國的科學技術最值得一提的是冶金術。出土于湖北江陵的越王句踐劍是一柄“復合劍”。所謂復合劍,即劍脊和劍刃銅錫配比不同的劍。劍經過硫化處理,兩面均有菱形暗色花紋,科技含量極高,實為當時天下第一劍。另外,吳越國的造船技術先進,已能造相當規模的戰船,為贏得水上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3)藝術成就。江蘇武進縣出土的銅禮器和銅樂器制作精良,為吳國戰國時期藝術品的代表作,其中的句钅翟是吳越特有的樂器,已所剩無幾。吳國的一件銅器精品——刻紋橢杯,現被上海博物館收藏。浙江紹興市發掘的戰國早期墓中出土的銅器是越國禮器的代表作,其中一件銅屋模型維妙維肖地再現了當時越樂隊演奏時的情景。

    春秋時代,江南地區開始有了供君王游樂的行宮別館—館娃宮。這是吳王夫差寵愛越國進貢的美女西施,為她修建的園林,也是最早的皇家園林,對后世的江南園林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相對穩定,黃河流域則多戰亂。北方大批流民涌向南方,為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文化提供了人力、物力方面的保證。

    長江文化開始同黃河文化有了更為廣泛地交流和整合,并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和“獨尊儒術”,對長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文化在與黃河文化交融中得到發展。

    (一)秦漢時期秦漢時期治水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科學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的高度。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響深遠,政治制度貫穿于以后的封建社會。

    1.水利與經濟

    秦漢時,長江流域較大規模的治水活動已經開始。靈渠,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溝通了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水,而且成為南北交往的重要水上通道,對古代中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秦漢時期的水文,不僅有雨情上報制度,而且還有水位測報工作,如都江堰設立的三個石人就是用來測量水位的。東漢時期,太湖流域興建了規模最大的水庫——余杭南湖工程,既有防洪作用,又有灌溉之利。水利工程的興建,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發展。

    東漢,長江流域的農業開始精耕細作,農業的興旺為其他產業的興起提供了基礎。長江上游滇池的灌溉興起。雅安地區、雅礱江下游和安寧河流域大面積開發。尤其是成都平原富庶程度足與關中平原媲美。當時,漢中地區、南陽地區、襄樊地區開溝挖渠、引水灌田發展迅速,為全國著名的農業灌溉區。漆器制作、造船與航海及瓷器、絲綢紡織、釀酒、金屬冶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交通及商業貿易方面,開辟了西南絲綢之路。西漢時長江上游川、滇之境,銅、鐵、錫、鉛等礦都在開采。長江中下游荊、揚二州冶鐵業、銅業發達。《漢書.地理志》有豫章郡鄱陽縣“武陽鄉右十余里,有黃金采”的記載。這是長江中下游所見的金礦的開發。章城有銅山,吳王劉濞招致天下亡命之徒,開采鑄錢;又煮海水為鹽,使得吳國成為全國最為富饒的地區。漢武帝“置鹽鐵官”,將鹽鐵收歸國有,實行官營,從而使得冶鐵、煮鹽、冶銅等業在漢朝前期所取得的成就,從此萎縮下去。

    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皇太后竇氏臨朝,罷除鹽鐵禁令,縱民煮鑄,民間經營農、工、商業的積極性大為提高,長江流域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商人。另外,東漢私有經濟的發展,使得東漢產生了一批商人地主,產生了田莊現象。2.科學技術

    秦漢時期的科學技術水平已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特別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蔡倫為桂陽郡耒陽縣人,所以紙的發源地是在長江流域。紙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作出的突出貢獻。

    湖北荊州地區發明的水力鼓風爐用于冶鐵,這為當地農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鐵制農具,對后世的冶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兩部書,都證明了中國天文學和歷法學的高度水平。在同一墓中發現的西漢時期三幅地圖,即當時諸侯國的部分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反映了當時測量“高、深、廣、遠”的技術,其計算、測繪知識已經達到非??茖W的程度,這是中國也是世界現存的最古老的地圖。

    馬王堆1號漢墓發現的女尸,經歷了21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為世界科學史上罕見。中國早期的醫學知識和技術集大成于漢代的兩部醫學典籍中,而這兩部醫學專著都產生于長江流域。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書,展現了《黃帝內經》尚未整理定型時的醫學理論。帛書中有《五十二病方》,長達15000字,抄于公元前3世紀末。東漢末年長沙太守張仲景所著《傷寒論》則主要介紹治療方法。

    3.思想與文化

    秦漢時期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貫穿于以后的2000余年,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深刻地影響著以后的封建社會。

    秦漢時期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控制到放松,再由放松到控制的過程。秦剛統一中國時,為了維持其專制統治,焚書坑儒,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思想活躍的局面,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倒退,長江流域也不例外。

    西漢初,各個學派思想又開始活躍,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在道家思想中滲入法家之學。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發現的帛書《十大經》、《經法》等,即屬黃老之學,很能說明黃老思想的本質。這種學說反映到政治上,導致了漢初社會經濟的復蘇,長江流域開發繼續前進。西漢中期儒學成為正統,而長江流域的楊雄、王充等人著書立說,離經叛道,被稱為思想界的“異端”。

    秦時,統一文字的主將李斯是楚人。他是在楚國成才后,來到秦國。

    西漢景帝末年,蜀郡守文翁(安徽廬江人)在成都開辦了一個石室講堂,這是歷史上第一座由地方興辦的官學。在其影響下,四川其他州縣也辦起學校,為四川培養了大批人才。蜀中人民建祠紀念他。

    東漢時,荊州經學名士劉表接納天下學者數千人,荊州一時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后人稱為“荊州學派”。它在學術上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當時,在此后南方文化的發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文學藝術

    秦漢時期,在民俗和禮儀制度方面,長江流域的巴蜀、荊楚、吳越都保持了各自的特色,豐富多彩。有些民俗如婚喪禮俗,除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外,大部分地區都與中原地區相同。大部分地區都實行一夫一妻制,上層社會有妻妾制度。重要民間節日元旦、端午、七夕、重陽等也與黃河流域相同。端午節是為紀念戰國時期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最初則源于長江流域。

    漢時長江流域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賦和詩兩個方面。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揚雄(四川郫縣人)等人的賦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朽的。司馬相如的代表作為《子虛賦》,揚雄的代表作為《反離騷》。他倆被后人稱作漢代雙星?!犊兹笘|南飛》是秦漢時期詩歌的代表作。從漢樂府收集的詩歌中可以看出,長江流域的詩歌占絕大部分,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都有好詩傳頌。

    漢代的畫象石與畫象磚聞名中外,基本上出自四川。漢代由于經濟繁榮,興厚葬之風,漢墓中大量的畫象石和畫象磚由此產生。畫石畫磚的題材豐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藝術水平,在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此時長江流域的藝術,依然保持著戰國時期的熱情奔放,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義色彩。楚歌、楚舞已成為朝廷的主要歌舞種類;樂器種類更加豐富。另外,繪畫及其他造型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現在挖掘出的當時最多的作品是制畫和漆畫。

    (二)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北方戰亂頻繁,導致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由北方向長江流域移民,從而給了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大發展極好的機遇。

    隨后,建于長江流域的蜀漢政權與孫吳政權,跟中原的曹魏政權三足鼎立,達半個世紀之久。長江流域相對穩定使得各地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一定發展。

    1.水利與經濟

    三國時期水利事業的興起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一時期的水利,以現在的鎮江地區、太湖周圍和安徽沿江一帶最為發達,其次是長江中游的湘江、沅江、漢江和贛江一些地區。在孫吳以前,秦淮河與江南運河原不相通,要去吳郡、會稽,如走水路,必須沿長江至鎮江,然后再由鎮江南循江南運河到吳、會。孫吳建都于鄴(建康),想把秦淮河與江南運河溝通起來,因而有破崗瀆的開鑿。孫吳時期,造船業也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度弥鱾鳌诽旒o四年注引《晉陽秋》記吳亡,被收俘的有“舟船五千余艘”。人工運河的開鑿,造船業的興起,沿江港埠的修建,都推動了長江航運事業的發展和沿江經濟的繁榮。建鄴當時就成了一個連結長江水運與吳、會水運的繁華城市。造船、交通運輸與商業的發展,給海上交通事業的開發與拓展帶來了機遇。孫吳的海船向北到過遼東與朝鮮(高句麗),向東到過臺灣(夷洲),向南到過扶南(南越),當時在長江中游爆發的赤壁之戰,從側面反映出當時長江航運和船舶業的規模。

    三國時期,曹操和孫吳皆因屯兵需要而屯田。建安五年,曹操以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積極地“聚諸生,立學校,廣屯田,興治芍陂、七門、吳塘諸,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及陂塘之利,至今(西晉)為用”(《劉馥傳》)。而孫吳政權通過屯田,促進江南的農業生產,保證糧食的供應,使得太湖周圍等地區成為東吳境內最富裕的地區。魏末,司馬懿也曾大力墾殖無主荒地以為屯田。

    在蜀國,諸葛亮提出了一套由亂到治的方針,主要是“先理強,后理弱”(《諸葛亮傳》注引《蜀記》);他使張裔“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具”(《張裔傳》),征丁1200人維護都江堰,使其得以繼續發揮作用。

    2.科學技術

    長江中下游的手工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很快,紡織業以葛布、越布最為精致,瓷器制造業以浙江吳墓出土的青瓷鳥形杯和青瓷蛙形水注為代表。冶鐵技術有一個帶普遍性的成就,即“雜煉生(生鐵)柔(熟鐵)”法的采用。此法誕生于長江流域,能煉出優質鋼材。冶銅最大的成功是新礦區的開發。南陵銅礦是丹陽銅礦沿長江向西的延伸,此時被開發出來。銅鏡與銅器制造也達到了一定水準,湖北鄂城古井中出土的三件銅器為東吳銅器的代表作。造船業與運輸業又得到進一步發展,主要是將機械制動原理運用到船只的制造上,這也是造船業的一次革命。三國時期,孫吳人趙爽的《周髀算經》為《隋書·經籍志》所著錄。他用弦證明勾股定理,至今仍有價值。天文學文面,吳太史令陳卓的星圖,廬江人王藩制造的渾儀等,在天文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3.思想與文化

    三國時期,從文化發展結構來看,儒學獨尊的局面被打破,儒、玄、佛、道既互相競爭又互為補充、互相滲透。在傳授文化知識方面,既有官辦的儒、玄、史、文“四學并建”的學館,又有私相傳授的私學。南北文化既相互對峙、相互并存,又互為交融。

    成都是是長江上游地區最繁華的城市,商業、服飾、飲食文化等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當時蜀地的今文經學比較流行,以董扶、任安為代表。

    這一時期,佛教盛于南方,并在東吳建寺。孫吳境內江南學者如會稽余姚人虞翻著《易注》(已佚),開以玄釋經之風。

    對長江上游南中地區(相當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貴州二省,是古代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的開發是蜀漢政權對長江上游的一大貢獻。諸葛亮平定當地少數民族的叛亂,使南中地區得以安定的主要原因,除了政治方針與經濟政策外,他還十分重視少數民族的文化心態與風俗習慣,使西南民俗與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

    孫吳境內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是都城建業及長江下游的吳郡、會稽郡、丹陽郡與豫章郡。

    孫吳派衛溫抵達夷州(臺灣),這是大陸大規模航海到臺灣最早見諸于歷史文獻的記錄。不久孫吳又派遣朱應一行出使海南諸國,開始了這一地區對外文化交往的歷史。

    4.文學藝術

    三國時期,蜀地的文學主要以外來人士谷阝正善的辭賦著名,他所撰的《釋譏》流傳至今。

    諸葛亮的散文《出師表》通篇凝聚著一個“忠”字,為后世忠臣所推崇,更為許多文人墨客所贊頌,至今仍被收入教科書,作為學生的范文。吳郡云陽人韋昭的《博奕論》被選入《昭明文選》。他改編的樂府歌辭十二首,歌頌尚武進取精神,被《宋書·樂志》收錄。

    當時安徽廬江產生了一位向往自由、反抗壓迫的才女劉蘭芝,隨后記載她成長經歷的《孔雀東南飛》問世,影響深遠。

    當時的音樂有吳歌、西曲。吳歌在東晉、南朝時頗盛,產生的中心是建康,其中多為民歌,如著名的《子夜歌》、《上聲歌》即是該類作品。西曲產生較吳歌略晚,時在南朝宋、齊、梁時期,流傳地區以今湖北江陵為中心,如著名的《莫愁樂》《那呵灘》等。

    三國時,吳國的曹不興,畫藝精湛,擅長畫動物、人物,和佛門造像。他不僅是中國畫苑始祖之一,又有“佛畫之祖”的稱號。

    (三)西晉時期

    公元280年,晉滅吳,中國重新出現統一局面。西晉太康年間,全國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時間很短?!鞍送踔畞y”爆發,不久又有“永嘉之亂”,近九十萬北方移民南遷,從而導致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大轉移,長江流域在全國的地位和作用上升。

    1.水利與經濟

    晉武帝推行“廣田積谷”的政策。這一時期,引水灌溉迅速發展,遍及贛江、漢水、湘江、沅江和長江中游其他小支流如沮水、漳水、巴水、富水以及澧水支流涔水等。江蘇鎮江地區農田灌溉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這一時期不僅形成了著名的南漳灌區,還修建了一些后代也受益的塘堰,如赤山塘、練塘、丹陽湖,及位于唐白河流域的六門堰等。魏晉時期,由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已開始繁榮,農業興盛,城鎮增多,洪澇災害也日益嚴重。官員已開始重視筑堤防洪,鑿渠排澇。像三國時修建的石堤,西晉時江陵城一帶修建的荊江堤,漢江中游宜城、襄陽處的江堤等。荊州城外的江堤除防洪外,還有軍事防守作用。兩晉時期,還開鑿了一些運河,其中以揚夏水道規模最大。

    西晉時期,長江流域經濟繼續發展。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普遍采用圍田而耕的生產方式,推廣犁田耙田等新農具,農業耕作技術有很大的進步,糧食不斷增產。

    手工藝制造水平不斷提高。長江下游的宜興為青瓷器制造技術比較發達的地區,與長江上游蜀地的水平大體相近,以后宜興變成聞名全國的陶都。當時長江中游的陶瓷生產水平與下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卻反映了當地純樸的民風。

    西晉時期,長江流域的造船業繼續發展。王氵睿在蜀中制造的船,可容納2000人,而且船的種類也很多。

    這一時期城鎮增多,商業繁榮。

    2.科學技術

    當時金銀銅器的制作已相當精巧。如在南京西晉墓中就出土了金戒指、銀發釵等飾物。宜興西晉周墓墩出土金屬飾帶17件,皆有鏤空花紋,金屬飾件中含有大量的鋁。鋁提煉很不易,這是化學史和冶金史上的新發現,反映了當時化學和冶金技術已達到了相當水平。另外,長沙出土的西晉馬蹄蹬是世界最早的馬具。以后傳入中亞、西亞、歐洲,成為騎兵和騎士階層的重要裝備,影響到戰爭的勝負。

    3.思想與文化

    西晉時期,玄學得到較大發展。玄學的產生與經學思潮的沒落,是當時社會危機的產物。玄學以精神性的“無”作為思想核心,是一種非經學的、糅雜儒道百家思想、綜合表現時代精神的新哲學。玄學的產生使江南世風由尚武走向崇文。

    這一時期,玄學與佛理相互滲透,一些僧侶為了迎合名士,博覽六經與百家之言,溝通玄佛義理,使得南方一些名士開始接受佛家思想,佛教盛行達到高潮。江南許多著名古剎就創建于此時。西晉文化界有一大特色,蜀、吳許多士人都是通過入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且以學習經、史為主,著書立說頗豐。論學術成就陳壽最為突出,所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國別史,對中國史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4.文學藝術

    蜀人李密在晉武帝泰始年間,朝廷召他到朝中擔任太子洗馬。他為了在家照顧年高的祖母,上疏朝廷,也就是流傳后世的《陳情表》,通篇凝聚著一個“孝”字,被世人傳頌千載,為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四)東晉南朝時期

    “永嘉之亂”以后,長江流域逐漸成為漢族政權賴以生存的地區,黃河流域為各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所在地,逐漸形成了南北割據的局面。以后,長江南岸的建康(今南京)成為六朝國都,推動了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促使了中國封建社會文化重心南移。

    1.水利與經濟

    東晉時,政治中心的都城建康成為南方最大的商業城市。城內宮殿宏偉,寺院林立,一派繁榮的景象。長江下游除了建康外,京口、當涂都有成為商業城市的趨勢。城市的興起,主要以農村經濟作為基礎。當時江南一帶已成為東晉糧食主要產地。江州鄱陽湖區糧食不僅有余,而且外運,蠶桑業也得到較大發展。荊、湖地區經濟發展更快,夏口(今漢口)也成為江漢交匯和洞庭湖流域農產品轉運的必經之地。襄陽為江漢重鎮,由于農副產品豐富,已成為南北物資交換的據點。豫州刺史夏侯夔說:“蒼陵立堰,溉田千余頃,歲收谷百余萬石”(《梁書》卷二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業的興旺。益州(成都)當時成為西南各民族貨物交流的重要市場。

    2.科學技術

    東晉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達到相當的水平。祖沖之是南朝偉大的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機械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他在世界上第一個將圓周率數值推算到小數點以后七位數,這個紀錄保持了九百年,并得到外國科學家的承認。

    天文學最突出的成就是歲差的發現。歲差的發現為歷法制定提供了科學根據。會稽虞喜是《安天論》的作者,也是天周與歲周之差的發現者與學說的創始人。祖沖之則是將虞喜歲差學說應用于制訂歷法的第一人,此發現對農業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

    祖沖之還將機械制動原理運用到船只的制造上去,造出了“千里船,于新亭江試之,日行百余里?!?《南齊書》卷五二,造船事見于《長水校尉祖沖之集》)。

    在醫學與醫藥學方面,代表人物是葛洪和陶弘景。他們分別著有《肘后救卒方》和《本草經集注》,在實踐和理論上都有所建樹。

    3.思想與文化

    東晉時期南北文化主要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對峙。長江文化直接繼承了中原文化,同時又在南方自身文化基礎上發展,它是南北文化大匯合的成果。

    經學的玄化與儒學的重建。南朝時期,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學并立。梁朝時期,梁武帝蕭衍興修國學,廣增生員,對長江流域儒學的重建起了關鍵的作用,開了中國科舉制之先河。在東晉時期,還產生了一批以范縝為代表的無神論者。他們反對神不滅論,宣傳神滅論,在思想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代表作為《神滅論》。

    三國時期,吳都建業成為長江流域的佛教中心。佛教在長江流域的影響逐步擴大,南朝時期走向繁盛,其表現形式是寺院和僧尼的增加。蕭梁時有寺院2800多所,僧尼8萬多人,僅建康就有佛寺700多所。譯經總數成倍增加。其盛行的主要原因是統治階級提倡。道教至南朝繼續擴大。由于統治者提倡,道觀與道家著述不斷增多。南朝時,道、儒、佛成為當時同行的三大信仰。

    東晉時,南北朝廷多重視圖書的收集整理。梁朝收書達到2968帙、23106卷,還確定了四部分類法,也就是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分別按經、史、子、集四類編纂。東晉時史學繁榮,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南朝時,紀傳體史書取得了很大成就,從而確立了紀傳體在古代史學中的“正史”地位。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是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國史學史的一個雛形。這一時期還誕生了現存最古老、成書也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

    4.文學藝術

    這一時期文學創作與文學理論同時興起,產生了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開創者。與此同時,駢文、散文等也日臻成熟。江淹的《別賦》、《恨賦》,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酈道元的《水經注》都成了傳世之作。南陽魯褒譏時疾俗的《錢神論》也是為時人的傳誦之作。當時的小說也有重大的發展,比較完整流傳至今的有《世說新語》。文藝理論開始興起,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為這方面的代表作。

    東晉南朝時期,長江流域的音樂、舞蹈、雜技、繪畫、雕塑和書法藝術,出現了豐富多彩的局面,書法藝術領域甚至產生了書圣——王羲之。

    音樂方面最流行的是《清商樂》?!肚迳虡贰酚捎趤碜悦耖g,傳唱廣泛,終于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音樂。后來,不少宮廷文人應時而作,如《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等。此樂后被隋文帝稱為“華夏正聲”。

    另外,在太湖流域還有一種民間音樂——吳歌。這種民歌發展到南朝時,經文人潤色,加以管弦,而成為一種歌體,極具江南地方文化特色。

    此時,馬戲、高蹺、舞龍燈、獅子舞等雜技已開始盛行。

    這一時期,私家園林開始在江南盛行。據《吳郡志》記載,顧辟疆所建之園,開創了江南私家造園之先河。蘭亭、小隱山園等不少名園都建于此時。其園林特點是崇尚雅致自然,質樸曠達。開澗植林,聚石引泉,為以后園林的發展奠定了一種模式。

    責編: 魏永平       2010年04月07日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在线理论三级午夜电影| 亚洲免费成人av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人妻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a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亚洲中文久久久精品无码| 老司机精品成人无码AV|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乱了派|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国产精品一码在线播放| 特级无码毛片免费视频尤物|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AV无码精品无广告| 久久亚洲2019中文字幕|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男人J进女人P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播放|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亚洲色一色噜一噜噜噜|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槡人妻人人玩AV | 成人免费AA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久久婷婷国产剧情内射白浆| 樱花草在线社区WWW韩国| 欧美不卡无线在线一二三区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