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思維: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養花時的澆水問題,有人簡單化成“見干見濕”,就是干透了再澆,澆就要澆透。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不同品種、不同季節、不同環境都會對怎樣澆水有不一樣的要求,所謂“養花在澆水,澆水學三年”,而把這種復雜問題簡化就是一種思維懶惰的態度。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也沒有一招仙的奇巧技能,復雜的問題就要調動深度思考,沒有捷徑。 慣性分類:“東北人都粗野”、“河南人全是騙子”、“上海男人都小氣”等等,這種通過粗略分類來尋求解釋的思維定式,很難讓人看到事物的本質。這種簡單粗暴的分類方式,本身就是放棄深度思考,而節省了大腦,卻遠離了真相。 止于概念:常會有人在聊天的時候什么都知道一點點,新聞只知道標題,這種把思考止于關鍵詞的思維方式,不止是缺乏對事認真的態度,而且長此以往,就會徹底喪失探索真相的能力,讓自己對一切事物的認知都流于表面。 因果倒置:我們經常會在感覺疲勞的時候拒絕深度思考,但這種疲勞經常是因為心累導致,而心累的最大原因是因為看不透現實才感覺迷茫。就是說心累不是深度思考所致,而是因為缺乏深度思考,看不清現實而導致心累。打起精神,把問題看透,這樣才是緩解這種疲勞的正確順序。 輕易相信:輕信本身就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而且不是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是懶得去思考,“既然人家都說了,無風不起浪,應該就是這么回事吧。”先不說事實如何,就是看問題的角度,每個人都不盡相同,如此輕易接受,大概只是放棄深度思考的借口罷了。 默守陳規:思維框架、前人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思維工具,但不能削足適履,因循守舊。它們只是思維的起步,后面要看具體情況懂得變通,活學活用。如果一切只是照搬,那這些工具反而成了束縛思維的桎梏。 想要培養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首先就要警惕這些思維定式,去除這些干擾,才能讓你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也只有積極地深度思考,才是接近真相的捷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