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會認為,知識就是學校里學來的和課本里寫著的固定的理論。但事實是大多數知識都建立在一些假設之上,需要不斷地重新發現、重新假設,然后驗證、進化、迭代。 舉個例子,關于兒童自閉癥的研究。 起初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影響下,人們認為多數心理和精神問題都來自于童年的心理創傷,所以很容易把這些問題歸結到父母身上。在當時的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一經認證,這種父母有問題的家庭將被禁止生育,僅1933年加利福尼亞就有1333個家庭被禁止生育,可見影響之廣。 兒童自閉癥就是那個時候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1935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專家Kanner教授確診了首例兒童自閉癥,但卻無法將其歸入任何精神病學范疇。1949年,Bruno Bettelheim博士把自閉癥的成因歸結于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冷漠,因而創造了“冰箱媽媽”的理論,把那些自閉癥兒童的母親描述為冷漠無情的媽媽,這成了當時的主流共識。 “冰箱媽媽”理論在B博士等人的推動下,甚至影響到政府決策,許多孩子因此被強行從父母身邊帶走,送到指定機構去康復。而這些孩子的母親還要背著“冰箱媽媽”的恥辱標簽,去承受孩子被強行帶走的痛苦。 但后來的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父母冷漠的孩子都患上了自閉癥。甚至和這些自閉癥兒童,生活在同一個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都沒有問題。這顯然用“冰箱媽媽”的理論解釋不了,慢慢的這種觀察多了,逐漸松動了這個理論的基礎。 后來在一些專業人員的努力和醫學進步的雙重作用下,發現自閉癥的真正源頭來自于基因,跟父母態度和家庭氛圍關系不大。之所以自閉癥兒童的母親顯得比較冷漠,是因孩子的冷漠而引發,“冰箱媽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就是這樣,不論是書本上的確定、完備、具體的知識,還是當時的主流共識,都可以視為過程中的假設。即使是現在的知識,大多數也是如此。 在我們篤信自己正確的時候,想一想這個例子,別讓自信變成了自負,從而造成某些不可逆的負面結果。要記住,我們的大多數知識都不是什么永恒真理,而僅僅是走在路上的需要不斷修正、進化的假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