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丨063 作者丨林小金 每一寸潮汕山河都書寫著生動的潮汕故事,作為潮汕地區最早的行政區劃——揭陽,以《粵東名城 古韻新風》的優秀名稱,在3月11日登上了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組織拍攝的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欄目。 繼潮學君先前所發《揭陽:潮汕隱秘的角落?》這一篇文章后,揭陽又雙叒叕帶著她神秘綽約的歷史風韻向您走來啦! 從黃岐山頂向南俯視,城區被榕江南北兩河勾勒成葫蘆狀,因此有“浮水葫蘆”之稱。 一、揭陽縣治揭陽,狹義潮汕三市之一,是潮汕最早的行政區劃名稱。但是“揭陽”一名以及何時建制,不同的專家學者和地方志有不同的說法。 在黃挺教授《中國與重洋:潮汕簡史》一書中說到,秦攻百越、戍五嶺,設南海、象、桂林郡,但是否建置揭陽現在還找不到確切的資料。 《漢書·地理志》中列出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設立的南海郡下領揭陽縣,因此揭陽為西漢置縣的說法也更為大多數人接受。這一時期,嶺南地區才開始納入中央政權的縣級建置。 葫蘆口:揭陽古城 由于歷史變遷,古揭陽縣的地理位置、管轄范圍等不斷變化,建制也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廢除重建。 隨著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嶺南地區的開發逐漸受到了朝廷的重視。紹興十年(1140),宋高宗趙構決定重建揭陽縣,此時她的歲月才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既然要重建揭陽縣,那縣治要選址何處呢?當時朝廷派孫乙來到揭陽嶺一帶選址建城。經過一番調查,選中了地處榕江中下游河網密布,并且有連綿山脈環繞,又面向廣闊平原的玉滘村作為縣址。 但朝廷卻以該地處于低洼,易發水患為由駁回了孫乙的建議。最終還是孫乙冒著被罷官的風險,一再上疏,并且配上圖紙詳細說明,才定下玉滘村為了揭陽縣城。 孫乙也就成為了揭陽的首任縣令。又因為玉滘村歷史上多榕樹,所以又稱榕城。 據孫乙后人孫淑彥先生介紹,孫乙認為該地四周的高山既可以阻隔戰火,南北兩河直通大海,水患也不足為懼。同時密布的河網也有利于發展航運,可以帶給人民富足的生活。 縣鎮圖 宋復置縣時沒有修筑城墻,直到元至正十二年(1352),為了抵御海寇,達魯花赤(元代官職名,地方各級的最高長官)達不歹才開始修筑內外城。 內造石城,筑護衙署,周長220丈,高1.2丈。外圍土城,周長800余丈。 內城全部用條石壘筑、貝灰合縫,它的名字“金城”(當地人也稱“禁城”),就是取其“固若金湯”的意思。根據現殘存的禁城情況,也可看出其堅固程度。它是中國唯一保留的元代石筑城墻。 明天順五年(1461),外墻重修為石砌,并且修建了三個窖口(即“水門”,分別是北窖、南窖和馬山窖)。榕城的地標性建筑之一,進賢門也是在明代天啟年間,在郭之奇等人的倡議之下,揭陽縣令曾應瑞修建的。 經過多次重修拓建,榕城最終才形成內外城池和五門三窖的格局。 ![]() 圖片攝于2016年 現在來榕城古縣城走一圈卻只能看見幸存的進賢門。 這是因為民國十四年(1925),時任縣長的陳卓凡要破除舊的封建禮制,將城門城墻盡數拆毀,在墻基之上改造為環城馬路。 如今城門早就不見了蹤影,但歷史依舊留下了痕跡。古代集市多設在城門附近,連接城門的道路也往往發展成商業街。沿著環城路走一圈,在昔時城門的位置都形成了車水馬龍的市場。 二、城區中軸線從進賢門進入老城區,沿著思賢路,會經過揭陽學宮和學宮廣場,再往前一段到達三岔路口,就可到達禁城筑護的衙署。 據郭偉忠《揭陽城坊志》記載:衙署由牧愛堂、贊政廳、東齋、譙樓等組成。牧愛堂是官員會見、稟明公事的地方,齋是師爺住宿之地,譙樓是全城擊柝施更(鐘樓)的場所。 ![]() ![]() 經過歷史的變遷,衙署曾經也作為監獄、考院、中山公園等。舊時衙署的區域演變成了中山派出所和思賢中學的部分區域。 但是宋代古縣衙保留下來的石獅、揭陽縣人民政府舊時辦公的紅磚樓等文物遺址還保存在中學之內。 縣衙向南是主干道宣化街,它是貫通古城南部的大道,也是城區的中軸線,光緒十四年后稱“大街”。 整個格局就猶如縣衙為魚頭,主干道為魚骨,兩邊整齊的街巷則是魚刺,象征著如魚得水。 ![]() 據雍正《揭陽縣志·坊表》記載,昔時宣化街建有23座牌坊,是紀念明清時期本縣邑人登科,或者有重大貢獻的人物。 如“戊辰四俊”坊,即是為崇禎戊辰年間中榜進士的郭之奇、辜朝薦、黃奇遇、宋兆禴立表。再如“狀元坊”,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武狀元林德鏞所立。 ![]() 榕江南河附近的牌坊(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留存揭陽百年前照片)——圖源:潮人在線 可惜清雍正以前就因自然和人為因素部分荒廢,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后更是因改造街道、破四舊等需要,宣化街牌坊盡數拆除,并改稱為“中山路”。 現在的中山路更具有特色的是跟華僑文化相關的騎樓建筑。 民國以后,因為西方文化的傳入,以及過番的潮汕華僑在事業有成后,回饋家鄉,所以中山路兩側的民房也隨之改建為二至三層的歐式騎樓建筑。 騎樓建筑是近代嶺南街區的代表建筑形式,潮汕人稱之為“五腳砌”。最大的特點就是上樓下廊,上樓則是生活起居,樓下一般作為店面,下廊是遮陽防雨的人行道。 ![]() 攝影:陳耀雙 中山路騎樓街的獨特風格,中西合璧的建筑樣式,依舊人來人往的商鋪無一不散發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繁榮的商業文化氣息遺留。 無論是古時牌坊的宣化街還是今日騎樓的中山路,都是這座城歷史的縮影。走在城中,歷史的余韻總能在一磚一瓦,一路一橋展現出來。 三、城區格局古縣城的布局十分地講究,貫通城區的南北窖河可以把城區格局分隔成東西兩部分。 東邊是學宮、城隍廟、雙峰寺等官修建筑,西邊則是分布著眾多宗祠家廟。這是因為古代的城市建設布局中講究官署廟宇均不與居民區貼近。在現在的舊城區布局中,歷史痕跡依然清晰可見。 ![]() ![]() ![]() 在南北窖河的東邊,除了分布有衙署、學宮,還有城隍廟、雷神廟、雙峰寺等廟宇,在潮學君往期的文章有詳細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值得注意的還有在學宮的東邊,有一處長余400米的“明清一條街”,頗具潮汕特色。 ![]() 大隱于市的街道分布有“藩相第”、“元順”、“祜記祠堂”、“破門樓鄭”、“元長”、“埔上里大門樓”等傳統四點金、駟馬拖車格局的特色建筑。 之所以稱其為“明清一條街”,是因為這里的鋪屋府第基本上是明清時期政局比較安定、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地方經濟文化也有相應發展的時候營建的。 ![]() 藩相第是明朝時期從福建莆田遷族而來的李氏,因功勛卓著而御賜修建的府邸。李氏六世祖李勤及其子李近川先后被封為“藩相”之職,中廳一幅“父藩相 子藩相 父子藩相;祖敕封 孫敕封 祖孫敕封”的對聯昭示著先人的榮耀。 ![]() 中廳無蓋:破門樓 破門樓鄭原名“通奉第”,是清康熙末年鄭氏十三世祖鄭文信所開創,因為在堪輿風水中,該地處于離位,屬火,因此中廳不能蓋頂,所以就稱破門樓。 ![]() ![]() ![]() 在每年的正月十一至元宵節,還有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破門樓鄭翁仔燈”。這是榕城最有年味的潮俗之一,是通過泥塑翁仔組合,其中蘊含許多的歷史故事,人物也都做得栩栩如生。 潮語“行興行靈精,行到破門樓鄭看翁仔燈”,傳達出潮汕人添丁添福、發財安康的祈禱。 而在南北窖河的西邊,則分布有丁氏光祿公祠、昭武第、王氏輔祖祠、南山公祠、黃氏家廟等眾多宗廟族祠。 據調查,揭陽古城中有近80座祠堂家廟,大多都是明清時期建造,供奉著各個家族的先賢往圣。祠堂古樸的建筑風格,精美的裝飾工藝,都體現出潮汕人尊祖睦族的文化心理,也是宗族齊心協力的表現。 ![]() ![]() ![]() ![]() 其中丁氏光祿公祠是晚清重臣丁日昌在全國唯一保存的故居。整體建筑是典型的潮汕“百鳥朝鳳”格局。 ![]() ![]() 祠堂不僅作為中國人祭祀祖先和先賢往圣的場所,更是一個家族的根脈所在。先人的懿德淑行激勵著后代子孫,“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祠堂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傳承。 ![]() 走過2000多年的揭陽古縣城,最初的城市布局依舊清晰可辨,眾多的文物史跡都在細細講述她的歷史滄桑。 這里的一磚一瓦凝聚著榕城文化,一草一木匯就了潮汕山河。 ![]() 參 考 文 獻 [1]黃挺:《中國與重洋:潮汕簡史》,2017. [2] 孫寒冰主編:《榕城鎮志》,1990. [3] 揭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揭陽縣志》,1993. [4] 郭偉忠:《揭陽城坊志》,2000. [5] 郭偉川. 秦平百越與五嶺考論——兼論揭嶺及古揭陽縣治的相關問題[Z].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6] 吳榕青. 裴說“揭陽”嶺考辨——兼論“五嶺”[Z].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 1996. [7] 揭陽日報“行走綠廊,感受水城文化”系列報道. 審核:陳雍 編排:林小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