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羽翩翩 朗讀┃羽翩翩 編輯┃丄學號 最近讀完一本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的書。 本書以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癥為開端,通過10次心理咨詢,在咨詢師蒼鷺的幫助下,一步步地從抑郁狀態中走出,最后重拾生活熱情,開啟新生活的故事。 作者以講童話故事的方式,運用通俗的語言向大家介紹了許多心理學的專業理論。相信即便是一個沒有心理學基礎的讀者,也能不費力地讀完全書,并從中受益。 本書除了讓我們能收獲到實用的心理學知識以外,還給我們帶來了一些與孩子溝通上的啟發——我們該像心理咨詢師這樣與孩子溝通。 01 愛是溝通的開始 當蛤蟆第一次走進蒼鷺的咨詢室時他的狀態何其糟糕:他焦慮、失眠、無精打采。 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自我價值感極低,覺得全世界都不喜歡他。 面對這樣的蛤蟆,朋友們輪番勸解:鼴鼠為他打氣、獾用激將法刺激他、河鼠給他講道理…… 可這些統統沒用。 就像我們面對犯了錯或是行為不合時宜的孩子時,我們的勸解和講道理都不起效果,最后只得靠「命令」讓孩子按我們說的做。 那么,蒼鷺是怎么做的呢? 蒼鷺什么都不說。 他首先和蛤蟆達成一份協議:關于合作、關于一起努力、關于積極自救。 你會在孩子「危難」、「犯錯」的時候對他如此承諾嗎? “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你所面臨的一切,幫你成為更好的自己,我們一起努力,好嗎?” 愛,是溝通的開始。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說過:我們要用人說話,而不是用話說人。 02 聆聽不是贊同,是理解和尊重 接下來,就是聆聽了。 「聆聽」在育兒知識里經常被提及,很多父母都有「聆聽孩子」的意識。 但不可避免地,我們聽著聽著就對孩子「評頭論足」起來,一兩次以后,孩子就知道了,自己說的沒人真心愿意聽,所以往后也不再想對我們說了。 其實聆聽孩子并不代表要去贊同他,聆聽只不過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把情緒傾吐出來,尊重他們表達自我感受的權利。 因此,我們只需要把孩子的話聽完就好。 我們要理解的不是他做事的動機和過程,而是他此刻的情緒。 我們知道情緒是沒有對錯的,任何人都有情緒,孩子更不會例外。 研究「全腦教養」的心理學家西格爾說過:人的左腦掌控語言,右腦掌控情緒,將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在做左右腦的整合。 當孩子們將自己的憤怒和委屈傾瀉而出時,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將負面情緒處理掉一半了。 而聆聽的意義就是要讓孩子們發現和確認自己的感受。 就像蒼鷺在傾聽蛤蟆的過程中,每聽到一個重要部分就會問蛤蟆:你當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03 說理要有技巧 聽完孩子的敘述、肯定他的感受以后,孩子們在我們這里便獲得了愛和尊重,理解和安寧。 就像書里的蒼鷺一樣,下一步他開始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一個聆聽者轉變為一位解說員。 放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可以對孩子說: “你想聽聽我的想法嗎?” “對于這件事,我的看法是……”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孩子說理了。 這是我們最擅長的部分。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借鑒一下蒼鷺講道理的方法:建立信賴、借助權威。 比起父母的說教,孩子更愿意聽專業人士或是他心中比較信賴、崇拜的人說的話。 蒼鷺,一位資深的心理咨詢師,在給蛤蟆做咨詢的過程中,展示了他了得地專業技術。 在情感上,蒼鷺也能很好地與蛤蟆「共情」,得到了蛤蟆對他充分的信任。 孩子信賴你才愿意聽你說話;你說的話值得信賴孩子才照你說得做。 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除了父母,最好還能找到一個善良、正直、關愛孩子成長的同性成年人,并引導孩子與他做朋友。 這個人可能是孩子的老師,也可能是我們的親戚、朋友,總之,他最好能成為我們孩子的「榜樣」或是「偶像」。 心理學家比達爾夫在他的書里經常提到:父母要為孩子找合適的人群,如果你不幫他找,他就會自己找,很可能他找到的全部都是同齡的孩子,他們只會一起失去方向,卻無法互相幫助。 當我們的孩子不想或不便與我們傾訴的時候,如果能有一位正能量的成人朋友作他們的領路人,那么我們孩子的成長之路將會順暢很多。 04 結果不是溝通的目的 孩子的成長才是 不要以為孩子接受了我們的意見,照我們說的去做,我們和孩子的溝通就結束了。 與孩子是否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溝通,絕不能只看眼前的結果,而是要看孩子是不是從內心接納了我們的意見、我們所傳授的價值觀和為人處事的態度。 或則說,經過這一系列「煞費苦心」的溝通,我們的孩子如果還是堅持自己的做法,又該如何是好呢? 回到「起點」,用強硬的方法逼他嗎? 之前網上有一段關于人生節奏的演講視頻,引發過許多人的共鳴。 它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節奏,有的人發展得快,有的發展得慢。發展快的不一定就注定成功,發展慢的也不一定注定失敗。 視頻呼吁我們不要讓外界的聲音打亂人生節奏。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去探索自己的人生,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該來的自然會來的。 其實養育孩子也一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節奏,我們永遠只能是孩子「外界的聲音」,人生的路最終還是需要孩子自己走,很多道理和方法還得孩子自己探索和領悟。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每個孩子的人格特征、生活環境都不一樣,我們不能急于求成。 父母只要做好以下兩點就好: 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幫孩子守好成長的邊界 正如我們現在探討的話題:如何像咨詢師一樣跟孩子進行良性、有效的溝通? 探討好這個問題,實際上就為孩子打造了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 一個安全、開放的家庭氛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使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然而話又說回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完全將孩子「放開」呢? 答案當然是不行的。 心理學家西格爾在他的書里提到過:孩子正處在成長階段,他們的大腦和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強有力的父母為他們守住成長的邊界,避免他們的「冒險行為」造成悲劇性的結果。 父母也需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孩子的成長階段不同,溝通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小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不要踩踏草坪,小草會痛的!”孩子立刻就「腳下留情」了;但對于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我們還這么說,他會嘲笑我們把他當3歲小孩。 但如果我們對他說:“你看到那邊警示牌上寫的字了嗎?你會被罰款的!”他也許就立刻羞愧地跑開了。 如果我們稍微了解過「兒童發展心理學」或是「兒童和青少年道德發展三水平和六階段」,我們就能領悟到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與之溝通。 就像完成10次咨詢以后,意氣風發的蛤蟆對蒼鷺表示感謝時,蒼鷺回應說:咨詢是雙向的,你說在我這里學到了很多,其實我也在這個過程里學習了不少,只是我們學到的東西有所不同。 養育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其實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愿每位父母都能像「心理咨詢師」一樣與孩子溝通:無條件地愛他們、真誠地聆聽和理解他們、有技巧地引導他們,最終實現共同成長! 作者:羽翩翩,一個愛好心理學的終生寫作者,不做螻蟻,不做神,做個快樂寫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