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濤《 中華讀書報 》( 2021年03月24日 07 版) 近日整理書柜,偶然撿出一本《周海嬰紀念集》,這才想到今年的4月7日是周海嬰先生逝世10周年。記得在2011年4月7日早上八點半左右,我剛到所供職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就得知周海嬰先生在早晨5點36分病逝的消息,不禁大吃一驚。因為周海嬰先生在1976年魯迅研究室成立時就一直擔任顧問,并從2009年6月10日開始擔任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名譽館長,所以單位的領導就組織全館職工籌備悼念周海嬰先生的工作。4月11日,我和全館職工一起赴八寶山送別周海嬰先生。我當時考慮到周海嬰先生逝世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國內眾多的媒體刊登了大量的紀念文章,所以想等一段時間再寫一篇回憶文章。 我是在2000年7月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從事研究工作的。隨著孫郁先生在2002年4月重回北京魯迅博物館擔任業務副館長并在2003年主持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全面工作,北京魯迅博物館舉辦的學術活動和文化活動越來越多,周海嬰先生也多次應孫郁先生之邀參加這些活動并發表講話,我也因此在這些活動上多次見到過周海嬰先生。但我真正與周海嬰先生直接聯系是在2003年初編選《魯迅的五大未解之謎》一書時。 2001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20周年,國內陸續出版了多部關于魯迅的圖書,其中以倪墨炎先生和陳九英女士合著的《魯迅與許廣平》(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出版)一書和周海嬰先生所著的《魯迅與我七十年》(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一書產生的社會影響較大,其中《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不僅引發了魯迅研究界的一些學者之間的論爭,而且也引發了黨史界、電影界的人士參與論爭。我在2001年曾經編選出版了《聚焦魯迅事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和《網絡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這兩本書,并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因此就從2002年開始考慮編選一本圍繞《魯迅與許廣平》和《魯迅與我七十年》這兩本書產生的論爭的文章選集。我寫了一個《魯迅的五個未解之謎》選題策劃書直接郵寄給人民出版社文化編輯室主任劉麗華女士,不料很快就收到劉老師的回信,同意出版這本書。當時我并不認識劉老師,只是知道她是著名的出版人,所以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直接寫信給她,根本沒有想到她能看中這個選題,并且把書名修改為更精彩的《魯迅的五大未解之謎》。我迅速搜集、整理了圍繞這兩本書所發生的論爭的相關文章,確定了大致入選篇目,下一步就是聯系各位作者取得授權。 我知道圍繞這兩本書的論爭很激烈,其中的一些作者已經因為這次論爭而斷交、反目,因此很擔心一些作者特別是周海嬰先生不同意自己的論爭文章編入這本書之中。我所擬定的“魯迅的五個未解之謎”包括“魯迅與許廣平定情之謎”“魯迅死因之謎”“魯迅的喪葬費用之謎”“'魯迅活著會如何’之謎”“魯迅與周作人失和之謎”,其中第一個“魯迅與許廣平定情之謎”雖是由《魯迅與許廣平》一書引發的,但是周海嬰先生是引發這次論爭的關鍵人物,并且涉及到魯迅與許廣平的個人隱私問題;后四個“謎”都是由周海嬰先生的《魯迅與我七十年》這本書引發的。圍繞這五大未解之謎,擬編入周海嬰先生的10篇文章,可以說能否選入周海嬰先生的文章是決定這本書編選成敗的重要因素。 我首先給周海嬰先生寫信,考慮到周海嬰先生估計對我沒有印象,所以就在信的開頭介紹了自己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為了保存當代魯迅論爭的史料才決定編選這本書,然后詳細介紹了這本書的情況,以及擬編入書中的文章的目錄,并列出選入周海嬰先生撰寫的這10篇文章的理由。因為聽說周海嬰先生不好打交道,所以我當時也考慮了萬一周海嬰先生不同意選用他的文章,為了這本書的出版,就只好采用從周海嬰先生的文章中摘選部分語句的形式來補救的方法。不料沒有多久我就收到了周海嬰先生寄來的同意選編他這10篇文章的授權書。這極大地鼓舞了我的士氣。我于是通過師友的幫助又陸續征集到了何滿子先生、嚴家炎先生、黃宗英女士、黃修己先生、倪墨炎先生、陳漱渝先生、周正章先生、陳錕先生、賀圣漠先生、陳晉先生、王錫榮先生、秋石先生、劉緒源先生、謝泳先生等人同意選編文章的授權書,至此《魯迅的五大未解之謎》一書所選用文章的版權問題都順利解決了,可以交稿給出版社了。這本書在2003年10月出版之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我通過這本書的編選,不僅加深了對魯迅生平研究中存在的五大疑難問題的了解,而且也奠定了我與著名出版人劉麗華老師繼續合作的基礎。 2005年10月,我注意到圖書市場出現了一批文化史方面的圖書,另外考慮到2006年是魯迅先生逝世70周年,我因此萌發了撰寫一本《魯迅文化史》的設想,并寫了一個選題策劃書發給劉麗華老師。劉老師收到我的選題設想之后,專門讓我到人民出版社的辦公室面談這本書的寫作計劃,并決定在2006年出版這本書。考慮到《魯迅文化史》這本書主要描述從1906年到2006年這100年期間,魯迅在國內外的社會反響,所以我和劉老師商量之后決定爭取請周海嬰先生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從而擴大這本書的社會影響。我在2006年9月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寫了一封長信給周海嬰先生,介紹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并附上了全書的章節目錄。 不久我就收到了周令飛先生發來的郵件,告知周海嬰先生收到了我的來信,經過考慮,決定把《魯迅是誰?》這篇文章作為《魯迅文化史》一書的序言。在2006年,周海嬰先生及周令飛先生作為魯迅的家屬多次發表題為《魯迅是誰?》的演講,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所以用這篇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的演講稿作為序言對于《魯迅文化史》一書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些原因,這本書推遲到2007年5月才出版。在書終于出版之后,我特地寫信給周海嬰先生感謝他的提攜,不久周海嬰先生來信邀請我和劉麗華老師在某日上午到他家面談半小時。于是我和劉老師就在約定的時間帶著一些《魯迅文化史》的樣書拜訪周海嬰先生。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拜訪周海嬰先生,記得他說作為魯迅的后代,感謝東方出版社(《魯迅文化史》當時用東方出版社的名稱出版)出版了《魯迅文化史》這樣一本全面梳理百年以來魯迅在國內外傳播與研究狀況的圖書。 另外,他還特地說東方出版社用《魯迅是誰?》這篇演講稿作為序言是有勇氣的,因為這篇演講稿在發表后曾經引起較大的爭議,遭到一些人的攻擊。最后,周海嬰先生還勉勵我多做魯迅研究,并歡迎我把魯迅研究文章寄給他閱讀一下。我后來把自己在研究魯迅生平時發現的許廣平女士的談話記錄寫成兩篇文章寄給周海嬰先生,其中一篇文章是利用新發現的許廣平訪問李立三的談話記錄,來證明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寫到魯迅與李立三會見時的談話內容沒有像朱正先生后來所批評的那樣是造假,而是較為完整地引用了這份談話記錄的內容。我后來收到周海嬰先生簽名惠贈的許廣平女士所著的《魯迅回憶錄(手稿本)》(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年出版)時,注意到我新發現的許廣平女士的談話記錄都收入該書的附錄之中。這或許也可以算是周海嬰先生對我研究工作的一種肯定吧。 此后我也幾次在魯迅研究會議上見過周海嬰先生,其中最值得記述的是在2009年11月16日舉行的“魯迅思想系統研究”項目討論會上。2009年9月,周海嬰先生給中共中央寫了報告希望國家有關機構支持開展“魯迅思想系統研究”項目,后來中央領導作了批示,將這一項目列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進行研究。11月16日,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作為這個項目的承擔單位召集了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以及同濟大學的有關專家舉行了“魯迅思想系統研究”項目的討論會。周海嬰先生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介紹了這個項目的背景及研究設想,希望將項目的研究成果作為2011年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的獻禮。 當時這個項目分為兩個子課題:同濟大學魯迅研究中心牽頭完成“魯迅思想系統研究”子課題。上海魯迅紀念館牽頭完成“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子課題。我得知“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子課題只研究魯迅在國內的傳播和研究情況,就結合自己撰寫《魯迅文化史》一書的體會,提出魯迅是有著世界影響的偉大作家,因此建議“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子課題增加魯迅在域外傳播及研究的調查報告,并毛遂自薦說可以聯系國外的魯迅研究學者來承擔這部分內容的撰寫工作。周海嬰先生同意了我的建議。我在這次會議之后就聯系了韓國的樸宰雨教授撰寫了魯迅在韓國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并通過樸教授聯系了捷克的高利克教授撰寫了魯迅在捷克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新加坡的王潤華教授撰寫了魯迅在海外華文世界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日本的藤井省三教授撰寫了魯迅在日本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美國的寇致銘教授撰寫了魯迅在英語國家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瑞士的馮鐵教授撰寫了魯迅在德語國家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俄羅斯的羅季奧諾夫教授撰寫了魯迅在俄羅斯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我也聯系了意大利的安娜·貝婭蒂教授撰寫了魯迅在意大利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埃及的哈賽寧教授撰寫了魯迅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以及曾經在法國留學的南京大學的高方教授撰寫了魯迅在法國的傳播與研究的調查報告。這樣就大致梳理出了魯迅在世界主要國家的傳播與研究的概況。但在“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子課題基本完成的時候,周海嬰先生卻在2011年4月7日不幸病逝,沒有能夠實現把“魯迅思想系統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作為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獻禮的愿望。 2011年9月,“魯迅思想系統研究”項目子課題“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的研究成果《魯迅社會影響調查報告》一書由我幫助聯系到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另一子課題“魯迅思想系統研究”研究成果《魯迅思想系統研究》一書于2016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參加撰寫魯迅在域外傳播與研究調查報告的安娜·貝婭蒂教授、王潤華教授、樸宰雨教授、寇致銘教授、馮鐵教授等外國學者也應邀來到魯迅先生的故鄉紹興參加在9月25日舉行的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外國學者決定在撰寫魯迅在域外傳播與研究調查報告的基礎上,發起成立國際魯迅研究會,并推選樸宰雨教授擔任會長。在國內外魯迅研究界同仁的支持下,國際魯迅研究會陸續在亞洲、歐洲、美洲的多個國家舉辦了10次魯迅研討會,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魯迅在域外的傳播與研究工作。 記得在1996年10月,周海嬰先生曾經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40周年的會議上呼吁國內魯迅研究界加強與國外魯迅研究界的學術交流,但是他的這一呼吁當時并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我想,國際魯迅研究會在2011年9月在紹興正式成立并在國外陸續開展魯迅研究學術活動,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周海嬰先生的這一愿望吧!我也很欣慰能為推動魯迅在域外的傳播與研究貢獻一份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