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前“失眠療法(2021年修改版),一個從多種角度系統地改善失眠的方法”
本系列所有漫畫作者:柳暢源
本系列(包括1-14),旨在普及睡眠及失眠的基礎知識、自我幫助的技能和方法,但不能取代醫生的正規診斷和治療。我們的大腦存在著兩個系統,一個幫助清醒,一個幫助睡眠。它們相互循環,通過大腦的多種神經活性介質來協調功能。這個循環,稱為睡眠-覺醒周期。如果以上兩個系統不平衡,某個系統太強或太弱,都會引起睡眠問題。 研究顯示(https://www.ncbi.nlm./pmc/articles/PMC4634348/),失眠是一種身心過度興奮的疾病。表現在白天過于警醒,以致夜晚難以安靜下來入睡或維持足夠長的睡眠。從慢性失眠者體內高濃度的壓力激素,諸如皮質醇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就可以看出,這種過于警醒的狀態,源自長期以來神經及內分泌系統應對壓力的持續性激活。 對治療失眠來說,就是要在該睡的時候,減弱幫助清醒的系統(尤其是現代社會持續性地強化這個系統),減少刺激;活躍幫助睡眠的系統,讓身心平和、放松下來,睡好覺,得到必須的休息和調整。
有兩個基本的生理因素可以利用,來調節睡眠:
·生物鐘。生物鐘掌控我們24小時的生理功能,包括何時感到困倦和清醒、消化、體溫等循環。我們每天入睡與起床(包括對光線的感受)、餐飲時間、工作與活動的安排,對自己的生物鐘都有影響。這就是強調"生活及睡眠要規律"的原因。
·睡眠驅動力,與我們清醒的時間有多長有關。一般來說,清醒的時間越長,睡得就越長越好。這就是對失眠者強調“不要午睡過晚、過長”、“不要賴在床上”的原因。
這兩個基本點是我們使用行為療法的基礎。一般來說,難以入睡型失眠與不易放松,或者生物鐘與睡眠時間不一致,比如時差、晚夜班等有關。而難以維持型失眠常見于老年人,或睡前飲酒、吸煙、飲用咖啡、茶等,或患有阻塞性呼吸暫停等疾病。
上一篇文章談到,要了解自己的體質,盡量避免產生壓力的誘因,調整身體對壓力的反應,以減少讓人不易放松下來的壓力激素的分泌。并針對自己的心理及行為,做出更理智、有用的改善。綜上所述,就不難理解為何“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失眠的首選了。認知行為療法是使用一套系統、有科學依據的心理療法,來幫助失眠患者了解及改善思想、情緒、行為與睡眠的關系,以緩解失眠的癥狀。·認知療法:了解并改善引起及加重失眠的焦慮思想及情緒,包括對睡眠時間及質量不現實的期望,以及對失眠后果的無限制放大。例子,擔心不易入睡,因此在床上輾轉反側,令人更難以入眠的受挫感,反過來更加擔心入睡困難......認知療法就是用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行為療法:培養有益于睡眠的習慣,包括放松練習、減少刺激、規律生活等。比如,很多失眠者把床當成自己的活動基地,學習、工作、吃喝、玩樂......都在床上進行,尤其現在疫情期間居家隔離。這些行為令大腦糊涂,以為都是在床上睡覺,減少了該睡時的睡眠驅動力;或以為床是活動中心,而不是休眠的地方……行為療法就是改善這些行為,不得愚弄大腦。·學習知識:了解睡眠及失眠的基礎知識,以及自我幫助的技能和方法。強調睡眠衛生的重要性,即增加有利于睡眠的思想及行為,減少不利于睡眠的思想及行為,包括飲食、鍛煉、睡眠環境等方面。有條件的患者最好咨詢經過專業培訓的認知行為治療專家、醫生或心理咨詢師,進行以上治療。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療程需要6-8次的咨詢。之后,患者需要把學到的知識和技巧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養成習慣。可以詢問醫療保險公司是否幫助付費,也可以通過許多公司都開通的“員工支持計劃(EAP)”進行。通過相關的書籍、文章及Apps自學也是行之有效的。現在網上可以下載多種認知行為療法的Apps,有些需要付費。其中有只提供心理支持的,有提供整套療法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以上療法如果應用得當,70-80%的失眠人睡眠會有較大的改善,包括更易入睡、睡眠時間更長及質量更高、中間醒來的次數更少。并且,這些結果是持久的。美國醫師學會 (ACP)推薦認知行為療法作為治療失眠(包括急性與慢性)的首選療法,特別是對高壓人群,比如懷孕婦女、焦慮抑郁癥患者、癌癥病人等。認知行為療法需要時間、努力和耐心,持之以恒地學習及應用,才能起效。但效果對一些患者來說超過安眠藥治療,并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如果以上認知行為療法效果較慢,可以考慮使用安眠藥物作為過渡,或同時使用這兩種治療方式。治療失眠的原則
·了解自己,揚長避短。做好準備,預防為主。 ·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目的有二:改善睡眠的長度和質量;改善白天因失眠造成的影響。·調節認知與行為,規劃一個適合自己的睡眠常規,并盡量遵守。 ·安眠藥適用于急性失眠的短期使用或慢性失眠的過渡性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同時使用認知行為療法,改變和建立新的生活和睡眠習慣,才是對失眠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療,而不是長期依賴性使用藥物。
(打開“地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作業:可以通過睡眠日記(如下,圖表來自Sleep Foundation),來了解自己的睡眠。睡眠日記包括:·何時上床?在床上輾轉多久才能入眠?何時起床?是自然蘇醒還是需要鬧鐘?中間醒來幾次?每次時間多長?是什么讓你醒來(比如做惡夢、夜尿等)?昨夜總共睡了多久?質量如何?有什么因素影響你的睡眠(比如噪音、光線、不適、疼痛、操心等)?·是否有喝含咖啡因的飲料(比如咖啡或茶)?什么時候喝的(上午、下午、晚上或睡前)?喝了多少?有沒有鍛煉?多長時間?什么時候(上午、下午、晚上或睡前)?午睡了嗎?什么時間?睡了多久?寫下所有當天所用藥物。在睡前2-3小時內,有否吃大餐、飲酒、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食品?睡前1小時內做了些什么活動(比如閱讀、放松、泡浴,或玩手機、打游戲)?用2周時間,每天如實紀錄,以了解自己目前的睡眠狀況和習慣,找出調節改善的下手之處。想象一下,自己對睡眠的真正期望是什么?當看到自己的一點點進步時,你準備用什么方式來獎勵自己?如果努力了效果不明顯,你準備怎么辦?在此拋磚引玉,懇請諸位提出寶貴意見,以共同完善此文。References:
-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https://www./insomnia/treatmen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insomnia. -Overcoming insomnia by Jack Edinger and Colleen Carney. 2008. -UpToDat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https://www.ncbi.nlm./pmc/articles/PMC4634348/-https://www./sleep-disorders/features/fear-of-sleep -Your Guide to Healthy Sleep from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Mayo Clinic educational materials. -DSM-V,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ICSD-3,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30 Troubling Insomnia Statistics & Facts by Hermina Drah -Highly sensitive person's survival guide by Ted Zeff, Ph. D. 2004. P77-98. -Heal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y Daniel Amen, M.D. And Lisa Routh, M.D. 2003. P 269-281. -Kaiser Permanente Healthwise Handbook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 5-minute Clinical Consult. -Five good minutes in the evening by Jeffrey Brantley, M.D. and Wendy Millstine, N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