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件很開心的事,我的一篇文章被被羅振宇點贊了! 真正塑造一個人知識并不需要那么多,到一定階段后,需要讓自己停下來,看看手里都掌握了哪些,能不能構建出一個自我出來。 現在網上大V為了顯得內容深度,每一篇都想弄一個驚世駭俗的超級理論,既然是超級理論,那說的多了,就不稀缺了。 這個也是網絡內容的悖論,需要用驚世駭俗,反常識的理論,顯示內容的優越性,同時過多的驚世理論,會沖淡這些理論的價值。 我們不是掌握越多理論越好,而是看那些理論更經得起考驗,更加能幫你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一個理論的搜集癖。 我的建議是,停止“哇”的階段,看到一篇文章,哇,好厲害,哇,好棒,哇,好有深度。 這樣表現的次數多了,除了證明你見識少,什么都得不到,一個理論被驗證推導出來,可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承載的。 還是要回到理論根源,好好去弄懂幾個,應對生活中的問題,比收藏很多理論有價值。 帶著這種心理,就渴望有一個方法,能快速幫我解決讀書問題,以此來緩解沒有行動導致的焦慮情緒。 后來發現這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很多人都跟我一樣,知道讀書好,也承認要讀書,就是各種原因沒有真的去讀。 導致了一個畸形的學習情境,普遍在方法論層面努力,卻很少真正的去使用這些方法。 就拿讀書來說,想解決讀書問題,就看了各種讀書方法,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好,回去之后卻沒有堅持讀書。 一個方法效果還沒起來,著急換另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方法。 學了一身武藝,卻從未使用過,這個可能就是目前學習面臨的問題。 從我的經驗來看,先來個一刀切,啥方法都先丟掉,就拿起一本書去看,只要識字就能看完。 然后在觀察自己真正的去讀書,會遇到什么問題,我總結發現,有4個因素阻礙著你去讀書。 它們分別是,看不懂、記不住、沒時間、沒精力。 這幾個情況可以是問題,也可能成為借口,如果是你遇到的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它,如果是你借口,希望能幫你打破借口。 沒有理由之后,就只能默默的拿起書去讀,知道是借口卻不解決,就是說明自己不想讀嘛! 這個沒啥,承認了反而輕松了。 如果這4個因素,如果你感覺是問題,可能是能力問題,如果感覺是借口,這說明是態度問題。 能力問題我們可以找方法解決,態度問題單指望方法很難解決。 好接下來就一個個來分析,看看這些因素,在你那里屬于那種。 這個分析框架有3步:先分真假,再看問題,最后解決。 第一,是真問題,還是假借口。 第二,是可控,還是被強制的。 第三,是偶爾的,還是常態的。 1、沒時間 我自己思考有個習慣,想解決問題,一定要靠近問題,不能只拿一個模糊的感受去討論。 不能空泛的說個沒時間就拉倒,只有靠近觀察,才知道到底是沒時間,還是不想有時間,可以先判斷它,是真問題還是假問題。 一句我沒空,那就沒機會真正解決問題,靠近它看看,是真忙的沒時間,還是沒有安排好時間。 比如,一個同學每天夜里2點下班,被工作壓的抬不起頭,這屬于外部不可控影響,短期有無法改變,這是真的沒時間。 比如,一個寶媽白天做家務,晚上帶孩子,一天到晚都在忙。仔細看她的一天,還是有可控的時間。 早上送孩子上幼兒園,下午接回家,晚上寶寶睡覺后,這里還是有不少時間,問題就是她是在這些時間里,刷手機睡懶覺,還是真的在忙其它事。 我們不能否定寶媽每天很辛苦,這里說的意思是,你想抽時間的前提下,知道自己很辛苦,依然想學習的前提下,能不能有辦法找出時間。 這里你會發現,有些是真沒時間,有些是假沒時間,在用問題和借口去套就很明顯了。 真沒時間,就好好做好手里的事; 假沒時間,就調整控制自己的時間。 當你深入的去觀察自己的時間,你會發現比之前的主觀感受要清晰多了,就算最后你沒有去行動,起碼不會有那么焦慮的情緒了。 你就是沒時間,或者是不想有時間,都清清楚楚。 2、 沒精力 一般情況,都只是偶爾沒時間,大部分情況下,只要你愿意擠擠總會有時間的。 但是精力這個就復雜一下,有些工作強度高,回到家里都快暈倒了,在壓榨自己去學習,就算能做到效果也不好。 想真的解決問題,我們還得靠近去看看,是真沒精力,還是偶爾沒精力,或者是不想有精力,接著再看是否是可控的。 比如,一個醫生晚上夜班,做了6臺手術,回家衣服都沒脫,倒在沙發上就睡著了,這個是真沒精力,啥都不要想好好休息就行。 比如,一天看6部電影,開車3小時去玩,回到家也是衣服沒脫,倒在床上就睡著了,這個也是沒精力,但我們都懂為什么沒有。 對比下來,會看到第一個是真沒精力,第二個是濫用精力,當然偶爾一次也沒啥,如果是常態可能就要調整一下。 是真問題,就想辦法解決,遇到不可逆的,就先穩住節奏,以后找機會解決。 是真借口,如果不想解決,就承認自己不想做,不然還是要當問題解決掉。 3、看不懂 當你解決了沒時間,沒精力的問題,終于拿起一本書來讀,可是你坐臥不安,心神不寧,眼睛總想看手機。 努力了20分鐘,一頁都沒看完,然后書本一合,說一句看不懂,然后就躺倒沙發心安理得的玩手機了。 還是老套路,先分真假,再看問題,最后解決。 靠近讀書的自己觀察一下,是不識字嗎?好像不是,是不想讀嗎?大概率是。 真看不懂的時候,也要觀察,是書本太難了嗎? 平時都是看網絡爽文,突然來一本康德的《實踐理性評判》,這要是不難才怪。 當你真正的貼近問的時候,才能看到問題的真相,靠近了發現不能解決,頂多是維持原狀,但如果靠近后發現,好像還是可以被解決的,那你不就沾光了嗎? 靠近一看,原來是書太難了,那就換一本不就行啦,只要你堅持讀,你總有一天能看懂《實踐理性評判》著什么急對吧! 正常情況下,早期只要識字,能適應基本的文字獲取能力,基本上后期看書都能理解,區別只是個人知識儲備的豐富程度而已。 先理解字面意思,能看懂作者在說什么, 慢慢在開始自己的思考審視,這個過程不就是閱讀嗎? 4、記不住 我做讀書會的核心理論,就是“讀書不是為了記住,而是為了啟發思考”,個人在日常生活很難有機會思考,只有在你處理無法理解,或者遇到無法克服的問題的時候,才需要啟動大腦思考。 日常沒機會思考,不經常思考,思維力又上不去怎么辦,只能求助于虛擬情境,就是通過閱讀假裝自己遇到問題,然后在思維的領域里尋找解決之道。 而且記住也沒用呀!現在網絡檢索這么方便,哪些基礎知識隨手可以獲得,裝在腦子里和知道知識在哪了一樣。 我們大腦真正的作用,是理解感受思考知識,把笨重的記憶外包出去,大腦專注處理理念和思路,不是更好嗎? 現在還在拿記住說事,本身就是很遲緩的學習方式,記住不會跟帶來好處, 又不是上學的時候背誦課文,老師給你一個獎勵。 對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來說,看不懂和記不住是致命的問題,它意味著無法通過應用書中知識。 過去是為了考試記住,但現在出來社會,沒有人管你是否記住,而是看你能否用這些知識去處理具體的問題。 即使你熟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也并不能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學習知識的真正價值,是在利用假定的問題情境,使用案例模擬理論推導過程,在對知識的使用和反思中獲得智力發展。 有效的學習來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積極的經驗。 同樣,閱讀本身也不能創造價值,理解和記憶知識都不能創造價值。改變行為才有可能創造價值。 記不住不是大問題,只要能真正理解,并且能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忘記了又能怎么樣呢? 還有啥說的,寫完這篇文章,我也默默的拿起一本書,開始去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