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是灤南縣城北一條河流的稱謂,它在歷史上曾叫過通津河、璇河,是元代以來作為一條運送糧草的漕運河道。 數百年來,它橫亙縣城以北,水勢平緩,資源深厚,以水深、清澈、旺盛而聞名遐邇。河的兩岸遍長豐茂的蘆葦、菖蒲;水面生長著碧綠的浮萍、菱草和嬌艷的荷花;水下則是魚、鱉、蝦、蟹盡情嬉戲的娛樂天堂。美麗北河,不僅以她寬厚的胸懷,甘甜的乳汁毫無吝嗇的哺育著沿岸人民的休養生息,也以她艷麗多姿、嫵媚壯觀的形像給一代代人們留下了揮之不去地美好回憶。 伴隨著春姑娘的翩翩來臨,和煦的暖風,吹綠干枯一冬的兩岸,藏匿地下的葦筍、蒲尖、青草,以她們旺盛的生命力,一夜之間破土而出,;沿岸肥沃的黑土地上,一顆顆嫩綠的野菜——老鴣筋、蒲公英、曲麻菜、澇莉等,也爭先恐后地鉆出地面,倏忽間將大地點綴的斑斕多彩;隨風搖曳地楊柳樹,同樣不甘落后的綻放出淡淡的芽片,引得群群鳥雀,在枝梢間竄蹦跳躍,啁啾歌唱。 在這些綠色盛裝的襯托下,堅冰融化的北河河水,愈發清澈、明亮和潔凈。那些不甘寂寞的男女孩童,俱都成群結伴來到北河兩側,或站在岸邊掬起一捧清水,相互點撒嬉戲;或立于樹下,拽下一條楊柳嫩枝,擰下綠皮當做哨子吹唱;或揪扯一兩根嬌嫩的葦葉、茅草,放在嘴里吸吮;或是手拿鐵鏟,將一棵棵青翠欲滴的野菜剜下,放在籃子拿回家中去品嘗;還有那些頑皮地男孩,拿著彈弓,穿梭在大樹叢中,躡手潛蹤地射獵著那些倒霉的短命小鳥,從中尋求樂趣。多美的北河之春啊,這絢麗多彩的畫卷,向世人展示著這里深藏著的無限生機! 不約而至的夏天、秋天,邁著輕快的步伐,又不失時機地來到北河身邊。看吧,遍布沿岸的蘆葦叢,似一副碧綠的天然屏障,齊刷刷的矗立于河水之中,微風吹過,輕搖身形,如滔滔碧水起起伏伏;走近跟前,一種叫做“喳喳”的小鳥,在葦子的枝葉間躥來躥去,時不時輕輕啼叫,恰似一幅美圖,給這密不透風的葦塘潑上一筆濃墨重彩。 河水里的浮萍菱草,像巧婦織就的色彩斑斕的錦繡,輕盈的鋪在水面之上;那些枝葉茂盛的荷蓮,用她蔥翠欲滴、爭奇斗艷的妖嬈身姿,向世人展現著嫵媚淡妝。長著兩條薄翼的綠頭蜻蜓,穩穩地站在含苞欲放的荷花頭頂。此種情境,不由得讓人想起古代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小詩:“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中秋時節,荷花競相開放,她們如一簇濃妝艷抹的艷麗少女,用布局合理、粉中帶紅的葉瓣,碩大肥嫩、孤芳傲立的身形,展示著自己的多彩多姿。難怪歷代文人墨客對她們多有贊頌:“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唐代王昌齡【采蓮曲】),“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相到薰風四五月,也能遮卻美人腰”(清代石濤【荷花】)。 在河水中央,頭戴蓑笠的漁翁,駕著一葉輕舟,穿梭于碧波蕩漾之間。他們輕撒漁網,將那些躲閃不及、穿行游弋的魚兒,扣在網中。然后,神情專注的慢慢提綱 ,輕輕拉網,將一兜活蹦亂跳的大小不等的魚兒,從網眼中摘出,投放魚簍之中。看著自己的勝利果實,他們不時發出朗朗笑聲。除此之外,也有許多男男女女,或站在岸邊,或淺涉碧水,或坐著淺舟,手拿長桿鐮刀,撈取著一串串的鮮嫩菱角和一個個長滿長刺的雞豆。小船悠悠,河水潺潺,人影倒立,碧波蕩漾,實在美哉樂哉! 北河,好一個人間的瓊臺仙境,好一幅漁翁捕魚圖!這里,給我們的后代,還不知蘊藏著多么大的潛力和可利用的資源。 隨著秋季的結束,谷物收倉,草木枯萎,落葉凋零,嚴寒的冬天悄悄走進人們的生活。此時的北河,則冰封雪野,一片銀白。盡管它換了一幅新的面孔,并未冷落喜它、愛它的沿岸人民,仍是用它寬闊的胸懷,獨特的場景給人們帶來歡樂與幸福。看吧,格外引人注目的則是一群群衣著厚實的少男少女,在平坦如砥的冰面上,歡蹦亂跳地滑冰。他(她)時而展翅高飛,如凌空飛燕;時而弓腰沖刺,似猿猴上山;時而蹲下速滑,不亞于探海撈月,每個人的姿勢,都是那么優美喜人。 當然,也有部分不滑冰的男性兒童,嘻嘻哈哈的手拿長繩木鞭,起勁的狠抽轉在冰面上的一只只木制皮猴(陀螺)。從他們滿頭冒汗、敞穿棉襖的姿態上,可以看出玩的是多么的高興與愜意。 在另一個角落里,還有成年男性的場景,就是扛著長長地扒泥桿,伸向早已鑿好的冰窟窿里面,起勁地撈著從河底下扒上來肥沃黑泥,然后,一堆一堆的扣在腳下的冰面上,待凍成冰坨以后,在用尖鎬刨下,裝在牛馬拉著的大車上,運到地里去做肥料使用。每個清晨,他們都是哈著寒氣,拿著家什,轟趕著車輛,不知疲倦的奮戰在冰面之上,將沉寂一夜的冰封北河喚醒,組成一幅人歡馬叫、熱氣蒸騰的生動畫面。到了白天,還有一些喜好撈魚的人員,破冰層,打冰洞,用特制的捎翎(一種網具),從河里撈取那些前來吸氧的魚兒,享受著北河給他們帶來的樂趣和美食。 這些,就是筆者以往的記憶,也是幾十年前北河的部分場景,至今想起來總是有一種甜蜜之感。然而,令人們想不到的是,北河這個蘊含和藏匿著巨大潛力的肥美場所,現在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利用。它的經濟價值,已遠遠超出過去難以計算的數倍之多。它的水域面積、周圍場景、基礎設施,都給北河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暫新的容顏。人們更加鐘情于它,愈發喜愛于它,它已經成了唐山這塊土地上的“八景之一”,成了的縣城乃至全縣的一個靚點,成了灤南人民引以驕傲和自豪的寵兒。“蕭瑟秋風今若是,換了人間”,我們慶幸趕上這么一個好的時代,以后的生活,一定會與北河的妖嬈多姿一樣,更加斑斕多彩,幸福綿長! 作者簡介 張浩洪 ,供職于河北省灤南縣政府地方志辦公室 。中國通俗文化研究會會員、河北作協會員。退休后,現在返聘于灤南縣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協助工作。公費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曹操》、長篇歷史小說《套路》、長篇歷史讀物《曾國藩的智慧微博》、自費出版個人文集《文海弄潮》,與人合著長篇知識讀物《文海遴貝》、《灤河流域歷代名人》。并在國內外的人民日報、中國老年報、燕趙都市報、山西日報、中華日報、唐山勞動日報、老人世界、中國老年報多家報刊雜志發表各類作品。 征稿啟示 1、投稿郵箱:yanshanshiwen@163.com 2、來稿請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個人簡介、生活照一張及個人微信號一并打包發送到投稿郵箱。 3、稿件須是網絡原創首發作品,文責自負。 4、投稿后一周內未收到回復即另行投往他處。 5、讀者贊賞的一半為作者稿費,稿費每月發放一次。 顧問:韓布暉 張連福 范麗麗 周祝國 張國印 希國棟 劉新民 張全江 總編輯:紀驚雷 常務副總編輯:曹雪艷 小說、兒童文學主編:代文靜 散文、報告文學主編:楊曉健 詩歌主編:王翠紅 劉艷琴 詩詞主編:田玉竹 評論、動態主編:梁淑艷 燕山詩文 遵化文學愛好者的精神家園 置頂公眾號,每日第一時間閱讀 長按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