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培杰/陳創濤 鼎三法看半夏瀉心湯 8月21日,有個女的,四十多歲,嘔逆,反酸,伴腰痛,近一個月了,冬天手腳怕涼,怕吃冷的。 老師說,這是上熱下寒,脾虛不運,諸嘔吐酸,上逆為火,人體乏力疲倦,腰酸,是氣血虧虛。為何上逆之火又會造成下面氣血虧虛呢?因為壯火食氣,故氣血虧虛。所以要降濁火,暖少火,養中焦氣血,于是用半夏瀉心湯加杜仲、桑寄生、川續斷。 病人吃完藥后,8月26日來復診,嘔逆、反酸大減,腰痛緩解,守方再調。 像這種脾胃不和,寒熱錯雜,氣血又虧虛,腰酸乏力的病人越來越多,病人屬于中焦升降失司,又伴隨精血不足,所以在治療上老師就選擇用鼎三法,以恢復其升降周流。法藥對應圖如下圖。 這樣我們通過鼎法來看《傷寒論》的半夏瀉心湯,思路就更清晰,為何它能夠治療脾土虛寒,清陽不升,胃中痞滿,濁陰不降的各類中焦失調疾病?因為它能夠把濁火通過半夏、黃芩、黃連引下來,使濁陰不至于上逆泛酸。然后用干姜以暖少火,恢復脾之健運,同時用人參、大棗、甘草調和補中,使中焦化源充足,真元得養,整個脾胃有升有降,有養有和,所以泛酸、嘔逆隨之而減。再加上病人伴有腰酸腿痛,腰者腎之府,腎又主腰腳,加進去腰三藥——杜仲、桑寄生、川續斷,就是加大養其真的作用。這就是抓主癥后的隨證加減。 老師說,其實我們還可以把方子開得更簡單,但要把握好升降,比如病人嘔逆,反酸不止,《金匱要略》婦人病篇中有一首干姜人參半夏丸,三味藥就是三大鼎法思路,升降和具足。 張仲景說,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這是指胃中有寒飲不降,脾虛溫升之力又不足,飲邪卡在中間想升不得升,想降不得降,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痞滿、吐逆、眩暈等癥狀。這三味藥就管住了。 我們看這三味藥的鼎法對應圖: (編者注:干姜人參半夏丸方—— 【組成】干姜一兩人參一兩半夏二兩 【用法】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九,日三服 【現代組方】干姜人參半夏湯:干姜、人參、姜半夏各10g) 張仲景用方選藥素來理法具足,妙合實踐,我們看這個婦人嘔吐惡阻方,正是鼎法思路集中的體現。 溫脾降胃,養中焦,這個思路是治療胃中寒飲的大法。張仲景選藥極其精到,從不用多余的、可有可無的,能用三味藥解決的疾病,他不用五味藥、七味藥,這就是醫家嚴謹認真的精神。我們如果不從鼎三法來分析的話,很多仲圣的心法還不能很好地去體悟。 這三味藥不正是從半夏瀉心湯里拿出來的嗎?可以說這三味藥是精裝版的半夏瀉心湯,而半夏瀉心湯卻是干姜人參半夏湯的加強版。有了這個鼎法之道,這個湯方又何限于妊娠嘔吐不止呢?凡胃中停飲不適,眩暈吐逆,腹脹痞滿皆可用之,這就是中醫的異病同治,也是中醫所說的審證求因。我們只要把脾寒胃逆、中土虛的證因找出來,治病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少勝多,以寡敵眾,以弱勝強,以小博大,以四兩撥千斤,以少量的藥物把圈子轉開后,就能解除病人大量的不適。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治過程中出現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