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大指第節之橈側。 主治:小孩流口水。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一節之內側(中央線內開二分) ,距前橫紋三分之處一穴,又距該橫紋三分之二處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二分。
穴名闡釋:涎者口水也,本穴能治口水多,以作用命名
定位及取穴:止涎穴位于大指背第一節內側,計二穴,取穴采用三分點法。貼于骨旁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現代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
解說及發揮:
1.本穴治小兒流口水有效,治大人則以水金或水通療效更佳。蓋小兒之流涎多熱,大人之流涎多寒。本穴位當滎穴水平。滎穴善于清熱。
2.本穴在肺經,亦有補氣收攝之效,本穴與制污皆有補氣收攝之效,亦是治療口水多有效之因。
3.從作用來看,脾主涎,本穴在手太陰,透過手足同名經相通,通足太陰脾,故本穴治療小孩流口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