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狹義907年-960年/979年,廣義755年/874年/902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該時期由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大部分漢地為止。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末藩鎮割據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較強盛的國家統稱為“五代”,部分則是由沙陀所建立。雖然“五代”實力似乎較為強大,但仍無力控制整個漢地,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或自立為帝、或奉中原王朝為正統,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國家被統稱為“十國”。這個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大員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火連年不休,統治者多重武抑文。中原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參 1]。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地緣關系重整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脫離中原政權,交趾最終獨立自主,日后發展成今天的越南。 從唐朝滅亡至北宋建立半個多世紀期間,中原地區依次出現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后梁標志著五代十國的開始。之后,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勗滅后梁,建國后唐。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其部屬。后唐歷經后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日漸強盛,但因后來發生內亂,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隨后后晉建立。不久,石敬瑭死后,契丹與晉的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后晉,建立遼朝。同時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府稱帝建立后漢,收復中原。之后,后漢樞密使郭威篡后漢建后周并將皇位傳給其養子柴榮,柴榮苦心經營,使得后周日漸擁有有統一中原的能力,但其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后周隨后被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日本學者森安孝夫認為,除了后梁之外,五代中的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以至于后繼北漢、北宋,建立王朝的主要領導階層皆出于沙陀部,因此將這些國家都歸類于沙陀系王朝[1]。 十國方面,江南以吳國最強,而后被齊王李昪奪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楚國與南漢等占據。南唐國力較盛,先后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曾被后周所敗。蜀地有前蜀、后蜀,國家富強,是僅次于南唐的強國。北漢是唯一在北方的十國,是后漢劉氏后裔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后,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其他中原諸國及地區,最后于979年統一漢地大部分地區,十國結束[參 1]。 五代十國大體上延續唐朝后期的政治體制,但是以“使”名官者很多。其中五代的變化很多,官職廢置不常,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后由宋朝繼承。十國其中一些政權臣服于五代,其政治架構大致上與五代等同[參 2]。由于地方節度使不受管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朝廷紛紛加強禁軍軍力以壓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五代以來的武人干政現象,宋朝采取強干弱枝政策[參 3]。外交方面,唐朝時胡漢融合,外族陸續入住中國四周。唐朝崩潰進入五代十國后,出現一些外族國家,如沙陀建立五代后唐、后晉與后漢等。契丹先建立契丹國,南下滅后晉后建立遼朝。其他還有黨項的定難軍,于北宋時建國西夏。這些都對宋朝的國際局勢造成深遠影響[參 4]。 由于北方戰亂、外族入侵與天災不斷,南方十國在人口、經濟、文化與科技方面皆勝于北方五代。這也是華南經濟再度勝過華北的時刻,此后這一局面再也沒有逆轉[參 5]。十國為擴展經濟,重視興修水利與經濟作物,發展貿易業、茶葉、紡織,錢塘江海塘也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由于關中經濟崩潰,五代大多定都于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與燕云十六州被外族統治影響宋朝的軍事與經濟[參 5]。 文化方面,五代十國時期乃詞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本時期進入全興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經》,保存許多儒學經典。繪畫方面,不論南方北方都有獨到之處[參 6]。 歷史藩鎮割據與唐朝滅亡安史之亂后,唐朝陸續出現許多不受控制的藩鎮[注 1]。雖然藩鎮在唐憲宗時期大致臣服,但直到唐朝中后期,唐廷仍然因為宦官專政與牛李黨爭而無法根除藩鎮問題。由于河北被藩鎮控制、中原戰亂不堪,唐廷十分依賴江南的財富。然而江南地區在龐勛之變和黃巢之亂中遭到破壞,嚴重影響朝廷經濟收入,唐朝逐漸走向滅亡。唐朝后期出現三個重要的藩鎮:沙陀人李國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平亂有功受封河東節度使,治所為太原;原黃巢部將朱全忠(原名朱溫)因平亂有功,受封宣武軍節度使,治汴州(今河南開封);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后封岐王)、護國軍節度使王重盈與鎮國軍節度使韓建為首的關中藩鎮勢力盛大,時常威脅唐廷。黃巢之亂平定后,黃巢降將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參 8]。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參 1]。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參 9]。 梁(朱全忠)、晉(李克用)與岐(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的君主。朱全忠與李克用因故不合[注 2],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斗爭不斷。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并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并吞護國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較李克用大[參 9]。而關中的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的干涉而失敗。888年唐昭宗繼位后,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招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于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后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暗中召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于907年逼迫唐哀帝禪位,建國后梁,都開封(升汴州為開封府),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參 9] 后梁改革與梁晉對峙五代各朝雖然掌控中原與關中地區,但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范圍也不出華北地區,只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參 11]。各地藩鎮在唐朝滅亡后,有的奉五代為宗主、有些依舊擁護唐室,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如何,這些藩鎮都已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具代表性(并非同時出現)的國家被史家稱為十國[參 12]。中原地區歸附后梁的有義武軍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軍節度使-趙王王镕等,半獨立的有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盧龍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獨立的是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蜀地方面,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廣一帶,占據江陵周圍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在后唐時建荊南,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建楚國,兩廣(嶺南)清海軍節度使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占據兩淮吳地的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吳國,鎮海軍節度使錢镠建吳越國,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建閩國[參 11]。另外,交趾地區,靜海節度使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歷史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歷史的開端[參 13]。黨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陜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位于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 后梁太祖針對唐朝后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參 14];討厭唐廷高級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并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參 15]。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參 16]。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然而后梁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外交方面,后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只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后梁,依舊奉唐室年號。其中晉王李克用更是后梁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后梁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今山西長治)與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稱潞州之戰。李克用因憂勞去世后,其子李存勗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910年后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镕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勗。李存勗率軍于柏鄉(今河北柏鄉)擊潰后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柏鄉之戰。北方之雄劉守光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他于909年被后梁封為燕王,三年后稱帝建國燕國。隔年,李存勗派周德威攻打劉守光,后梁太祖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后于隔年被李存勗攻滅[參 11]。 后梁太祖敗退洛陽后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滿后梁太祖有意立義子朱友文為太子[參 17],趁機刺殺父皇而繼位。然而朱友珪荒淫無度,不得人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節度使(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后梁末帝。楊師厚去世后,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于晉軍,后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918年李存勗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于濮州一帶。梁軍慘敗,但晉將盧龍軍節度使周德威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921年張文禮殺成德軍節度使王镕,控制成德軍,聯合契丹國與后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勗率軍于鎮州擊潰趙梁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后。923年,李存勗在魏州稱帝(即后唐莊宗),以光復唐朝為由建國后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北面招討使王彥章采取牽制鄆州(今河南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于楊劉(今河南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戶部尚書趙巖、張漢杰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后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回攻入空虛無兵的開封府。城破之日,后梁末帝無奈命控鶴軍都指揮使皇甫麟殺死他,后梁亡[參 11]。 后唐拓土與內亂后唐莊宗滅后梁后,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已定,后唐國力強盛。岐國李茂貞對后唐稱臣,后唐莊宗封他為秦王。924年李茂貞去世,后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擔任鳳翔節度使,吞并了岐國。前蜀王建在建國后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但918年王建去世后,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后唐莊宗派郭崇韜、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后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后唐莊宗定都洛陽后,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任用李襲吉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后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參 16]。后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欲,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后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后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參 18]。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于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后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后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又不愿將自己的財物用于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參 19]。不久,天雄軍士兵皇甫暉因賭博輸錢而煽動士兵造反,殺主帥楊仁晸,立偏將趙在禮為留后,是為鄴城之變,唐將李紹榮平定失敗,后唐莊宗只好派養兄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于魏州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率軍南征后唐莊宗。各地唐軍不愿為后唐莊宗作戰,汴州被陷,后唐莊宗因洛陽內亂中流箭而死[參 20]。李嗣源攻入洛陽后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后唐明宗,后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自殺于長安[參 18]。 后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后唐莊宗時的弊政,朝政逐漸安定。他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余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制藩鎮。這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史家稱后唐明宗是五代時期僅次于后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繼承[參 16]。然而到晚年后唐再度走入內亂。933年后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被殺,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后唐閔帝。此時后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赟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后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后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后唐末帝[參 18]。內亂期間發生后蜀獨立之事。原來在前蜀滅亡后,后唐莊宗以孟知祥為四川節度使。不久后唐明宗叛變奪位,孟知祥練兵意圖獨立。932年孟知祥在并吞東川軍后被后唐明宗封為蜀王,并于后唐末帝發動內亂時稱帝建國后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勵精圖治,擴展疆土,讓后蜀維持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參 18]。 后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后唐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繼位后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懼而懷有叛變之心[參 21]。936年后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并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國借兵叛變,并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后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注 3],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后,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于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于太原建國后晉,即后晉高祖。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后唐末帝***而死,后唐滅亡。后晉高祖定都汴州,依約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國,此后契丹國對五代的影響力達到最大[參 18]。 江南的擴張五代進入后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國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后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采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后建立吳國[參 1]。902年楊行密被唐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復蘇。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后梁建立者)敵對。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鐘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占江西,統一江淮。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主,除掉想自立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參 22][參 23][參 24]。 ![]() 南唐大臣韓熙載像。 徐溫掌握大權后屢次攻伐吳越國未果,至后梁末期才和談。唐朝滅亡后,吳國不承認后梁宗主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年號,直到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系。對內則逐步翦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后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后成為徐溫政權的繼承者[參 25]。923年,楊隆演郁郁而終,其弟楊溥繼位,并于927年稱帝,即吳睿帝。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參 26]。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今江蘇南京)。同年后唐滅亡,兩年后徐知誥自稱唐室后裔,改姓名李昪,建國南唐,即南唐烈祖[參 27]。李昪建國后采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943年李昪去世后,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合遼朝壓制后周,對四周國家也采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參 23][參 24]。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錢镠,都杭州,其疆域約同今浙江省。907年錢镠被后梁封為吳越王,即吳越太祖。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為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為止。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參 23][參 24]。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制福州一帶,后為威武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王審知執政后于909年被后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并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925年閩太祖去世后,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斗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參 23][參 24]。 943年閩景宗王延羲之弟王延政于建州(今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后只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系持續惡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于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再加上南唐元宗為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后周趁機于957年發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后周,并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后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五子李煜為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南唐元宗為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今江西南昌)。961年唐元宗去世后,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后主,還都金陵府。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只能保境安民[參 23][參 24]。 湖廣的內亂而湖廣一帶有荊南、楚國、南漢。荊南又稱南平、北楚[注 4],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興為后梁太祖的將領,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首府為江陵。荊南地小國弱,因而向四周各國稱臣。其國君高季興和高從誨貪圖各國貢品而攔截搶奪,遭各國發兵威脅才愿歸還,被稱為“高賴子”。后梁滅亡后,高季興改向后唐稱臣,在924年被后唐唐莊宗封為南平王,即武信王。后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愿意協助伐蜀,但并未實際行動,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這些使后唐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荊南與后唐的關系直到其子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后才和好[參 23][參 24]。 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署孫儒攻打兩淮楊行密,孫儒部將馬殷帶部分人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參 1]。907年后梁建立后,馬殷向后梁稱臣而被封為楚王,即武穆王。其勢力涵蓋今湖南與廣西省北部,對外臣服五代各朝,對內平定亂軍、強藩,并且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927年后唐封馬殷為楚國王,定都潭州,即長沙府。楚文昭王馬希范時期擴地至今廣西省東北部,國勢頗盛。然而馬希范在947年去世后國勢大亂,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他們擁護馬殷嫡長孫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為武平軍留后,率軍占據朗州(今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為武安軍留后,放逐馬希萼。而馬希萼則于衡山再度被擁立。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后,南唐元宗趁機于951年派邊鎬攻占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后投降,楚國亡。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今廣西桂林)一帶,占據全嶺南地區。隔年武平軍留后劉言不愿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區。劉言被后周封為武平節度使,由于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后由周行逢繼承。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湖南地區又恢復平穩,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為止[參 23][參 24]。 南漢是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907年被后梁封為彭郡王,最后為南海王。劉隱穩固嶺南后重用當地士人[參 28],為日后建國打下基礎。911年劉隱去世后,由其弟劉?繼位。劉?在統一嶺南后于917年稱帝,即南漢高祖。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隔年改國號為漢,即南漢。南漢高祖與鄰國和好,推廣科舉制度。然而本身殘酷奢侈,每視殺人則喜,寵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寧。942年南漢高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南漢殤帝貪圖享樂,當時有張遇賢叛亂,隔年被其兄劉晟所殺。劉晟自立為帝,即南漢中宗。在位期間,雖然奪取楚國容州(今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是提倡嚴刑立威,為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南漢只剩宦官、宮女執政。958年去世后,由其子劉??繼位,即南漢后主[參 23][參 24]。其間越南開始脫離中國統治。 契丹入侵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后晉也因為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當時后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愿服從。為解決財政危機,后晉高祖采納桑維翰的建議,采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范延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并且殺后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與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后晉高祖常屈從之,后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后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討伐契丹國。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后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并將其頭送與契丹國。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愿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國派使問罪。后晉高祖最后在這些憂憤之中去世,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侄子石重貴繼位于鄴都(今河北大名),即后晉出帝[參 29]。 由于后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后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參 30]。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于944年率軍南征。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后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然而,后晉出帝于白溝之戰后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絡公行,朝政敗壞。946年后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幾率聯軍直逼開封,后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后后晉出帝開城投降,后晉亡,史稱遼滅晉之戰。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參 31]。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國地區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為由于太原稱帝,建國后漢,即后漢高祖。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參 32]。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最后于殺胡林(今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參 29]。 后漢高祖在遼軍北返后開始收復中原。蕭翰得知消息后,劫持后唐宗室李從益稱帝于開封,而后北返。后漢高祖聞之派使殺李從益以定都開封,并派高行周與慕容彥超在魏州之戰戰役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948年后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后漢隱帝,并以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為輔國大臣。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有賴郭威平定。后漢隱帝年長后猜忌輔國大臣,與郭允明協議后于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后大殺楊、史與王等大臣,又殺郭威一家,并召泰寧軍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并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后漢隱帝最后為郭允明等所殺。郭威本有意立劉崇子徐州軍劉赟為帝,先以李太后臨朝。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御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后周,即后周太祖,后漢亡[參 33]。 后周崛起與北宋統一![]() 有五代第一明君之稱的后周世宗柴榮。 后周太祖登基后減除若干苛政,勵行節儉,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傾向[參 34]。然而劉赟被殺,使后漢舊將不服周廷。河東軍劉崇(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得知郭威稱帝后,自立為帝,建國北漢。他依遼人為援,自稱侄皇帝,并且伺機伐周。舊漢將徐州鞏廷美與泰寧軍慕容彥超意圖叛變,有賴后周太祖陸續平定[參 33]。 954年后周太祖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即后周世宗。后周世宗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一明君[參 34],于繼位之初遭遇北漢帝劉崇與遼將楊袞聯合南下。當時周廷驚恐,大多主張穩重行事,然而后周世宗親自擊潰漢遼聯軍,并斬臨陣后退的無能將領,史稱高平之戰。此后改革軍事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內政方面,他招撫流亡,減少賦稅,穩定國內經濟。整頓吏治,延聘文人,打壓武人政治,使后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廢天下佛寺,獲取大量銅器以整頓經濟[參 35]。軍事與經濟的提升都為日后基本統一漢地而建立重要的基礎[參 33]。 后周世宗在穩定國內后即意圖統一天下,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955年率軍擊潰后蜀,占秦州漢中一帶。956年率兵擊潰南唐,獲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稱臣。959年后周世宗率軍北伐遼朝以收復燕云十六州,周軍陸續攻陷瀛洲、莫州等地。當他準備收復幽州時,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參 1]。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后周恭帝。960年,殿前司都點檢趙匡胤以鎮定二州遭北漢、遼朝入侵為由率軍北御,而后在開封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受禁軍擁護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廢黜后周恭帝,后周滅亡,五代結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參 36]。 宋太祖繼位之時,十國仍有后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與湖南武平軍周行逢、閩南清源軍留從效等,這些國家或藩鎮大多奉宋朝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對遼朝的威脅,采趙普“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策略統一中國地區。962年荊南主高保勗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兩國新主年幼無能。宋太祖趁機于隔年以平湖南之亂為由派兵南下并湖南,途中假道伐虢,并吞荊南。后蜀后主孟昶聞知荊南與湖南被并吞后,聯合北漢以拒宋師。然而其晚年奢侈逸樂,朝政不修,軍隊皆無戰斗力。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今陜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北東兩路同時入蜀。結果不出六十多日,后蜀帝孟昶投降,后蜀亡。其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后寫下:“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南漢后主劉??將政事交給宦官龔澄樞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由于只信宦官,官員都需閹割才能進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漢,由于南漢將領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領軍,隔年南漢帝劉??投降,南漢亡[參 36]。 南唐后主李煜是詞壇高手,雖然終日以外患為憂,但不擅政事。當時有賴其弟李從善、大臣潘佑與將領林仁肇等人,尚且與后周得以對峙。宋朝建立后,李煜親近小人,濫殺大臣,終日與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國勢混亂。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稱病不入朝為由,派曹彬南征,并以吳越軍為輔夾攻。最后李煜投降,南唐亡。吳越國方面,雖然忠獻王錢弘佐時趁閩國內亂獲得福州,但是本身課稅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錢俶時,因為對宋朝十分恭順,宋太祖沒有奪取地。而閩南清源軍留從效割據一方,去世后多人爭位,最后由陳洪進奪得。978年錢俶與陳洪進納土歸順宋朝,吳越國與閩南清源軍亡。而十國最后一個國家北漢的末主是英武帝劉繼元。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十國時期結束,正式進入宋朝時期。然而,尚有燕云十六州還未收復。宋太宗滅亡北漢后不久,他不顧大臣反對,從太原北伐遼朝以圖收復燕云十六州。起初宋軍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戰慘敗而退,至此進入宋遼對峙的時代[參 36]。 疆域與行政區劃主條目:五代十國行政區劃
后周時五代十國局勢圖。圖中后周國勢最強,南奪南唐江北諸州,西占后蜀隴西之地,北奪遼朝瀛洲、莫州等地。十國除北漢外都臣服后周,而北漢是后漢皇室所建,連遼抗周。
五代十國的疆域大抵區分成五代與十國。五代諸朝的領土大抵是華北地區與關中地區,一度領有燕云十六州、河東(今山西省)、蜀地(四川省)與淮北地區。十國與其他藩鎮大多分布在五代的周圍如華南、湖廣、蜀地、甘肅、河東與河北等地區,其中江南、湖廣地區分裂為六國,這顯示江南地區遠較三國時期更為開化,故已可以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盤。五代十國的各國疆域在宋朝統一后仍然被沿用為路的行政區劃,現在則成為省界。而且,被細分化的疆域仍然不能自給自足,各國只能發展自身產業,并越界進行經濟交流以互通有無,最后促使宋朝商業的發達[參 37]。 唐朝后期和五代時,政治核心因為戰亂與經濟因素,由長安、洛陽過渡到開封。當時關中因戰亂而荒廢,較強的藩鎮只有岐國李茂貞與定難軍,而河隴地區也持續衰退,回鶻、吐蕃等外族紛紛割據河西走廊;而華中、華南地區經濟強盛,所以割據藩鎮繁多,是十國勢力范圍[參 1]。而開封處于隋唐大運河中樞地位,負責轉運河北、關中、江南與湖廣地區的貨物,是天下糧食、貨物的轉運站。當關中因戰亂而荒廢時,聚集天下財富的開封就成為五代的首選地位,這也促使宋朝之后的中國朝代選擇以大運河城市如北京、開封、南京與杭州等為首都。另外,五代的戰爭大多以開封的宣武節度使與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對峙為主,例如李克用的晉與后梁、后晉與后唐、后漢與占據中原的遼朝、北漢與后周等都是如此。 五代十國的范圍與唐朝后期相比,萎縮明顯,比漢地的范圍略小,外族大舉占領漢地的周圍,最后建立遼朝與西夏。河西地區被歸義軍、甘州回鶻與吐蕃諸部所占領。燕云十六州在938年被后晉高祖石敬瑭割讓給契丹國(后為遼朝),使漢、唐以來北方的國防線全部后退,黃河北岸幾乎沒有屏障。再加上中國政治核心東移,使得五代、宋朝備受遼朝的壓力[參 1]。而安南地區被靜海軍的曲家所割據,并在吳權于白藤江之戰擊敗南漢軍后,使越南地區正式脫離中國歷史。而在陜北夏州割據的定難軍,也在宋朝時獨立成西夏[參 37]。
五代十國的行政區劃繼承唐朝后期的形式,即道(節度使)、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劃。五代注重對地方官的考課,令其忠于職守,后梁、后唐皇帝都詔諭吏部注意州縣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實”[參 38]。 節度使成為地方行政區劃是由唐朝中期才開始設置的,又稱藩鎮,主管地方軍事、行政與財政,位高權重。安史之亂期間,唐廷成立許多地方節度使以圍堵叛軍。平亂后,唐廷也冊封大量降將為地方節度使以安撫,造就這些擁兵自重,割據為王的藩鎮,形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五代時節度使的授任更為冗濫,有的節度使以親王遙領,如后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遙領成德軍節度使,后漢高祖之弟劉勛領山南西道節度使;或以宰相遙領,如后唐莊宗時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韜兼領成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的節度使往往專橫至極,為所欲為。其中,權重者稱節度使、權輕者稱防御使(后稱觀察使),安史之亂后的道,即是節度使的轄區。當藩主有異心時,往往趁機舉兵以圖推翻中央,這個現象自唐朝后期開始出現,五代各朝或地方十國的內部也時常發生,這是五代十國動蕩不安的起因。此外還在某些地方設“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如907年后梁在輝州碭山縣置崇德軍,939年后晉改舊威州為清遠軍,954年后周以萊蕪監為廣利軍等,其軍使委命本道差補[參 39]。到宋朝時,節度使被路行政區取代,并且分割地方的行政、財政與軍事權以防止擁兵自重的局勢出現[參 39]。 第二行政區為州,州設刺史,第三行政區縣則設縣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勢重要而升級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設有東京開封府、長安設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設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而十國與各地藩鎮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設府,如吳國的揚州江都府、南唐的昇州金陵府與洪州南昌府、楚國的潭州長沙府、南漢的廣州興王府、北漢的太原府、前蜀與后蜀的成都府與興元府、荊南的江陵府等等。并于軍事要地設大都督府,如后梁在宋州、福州均設大都督府。后唐在全國設十大都督府[參 39]。本時期南方的州縣數量,因為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而增加。《太平寰宇記》所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五十九縣,絕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縣,吳越設五縣,閩增設十三縣,南唐新置二十六縣[參 40]。 政治體制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變化很多,官職時常廢置不常,其制度比較混亂。朝廷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由于五代十國戰亂不斷,樞密院的權力往往比三省來得大,所以時常以宰相兼領樞密使。五代十國以“使”名官者很多,據《五代會要》記載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飛龍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種之多。十國諸國中雖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政治架構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國大多是從節度使起家,對支持他們的幕僚往往擔任新朝廷的職位,而前朝遺老則給予三師、三公或臺省官等虛職。而將士有功時,為了攏絡他們,也以官爵名號為賞賜。這些狀況成為后來宋朝冗官煩多的源頭[參 1][參 2]。
![]() 五代的政治核心,汴州開封府。 中央行政機構有三省六部。三省為尚書省、門下省與中書省,下設六部尚書,并分司辦事。后梁重新設置唐朝空置的尚書令,并且定為正一品,改唐朝的尚書左右丞為左右司侍郎。后唐時恢復唐朝舊制,并多設左右仆射,與尚書左右丞均為正四品。后梁又設中書門下省,置“中書門下平章事”,改司政殿為金鑾殿,設大學士一員,以崇政院使敬翔為金鑾殿大學士。中書省和門下省方面,其官員品級也比唐朝高,其長官侍中在唐代宗以前均為正三品,后晉時中書令和侍中均為正二品,左右常侍從三品升為正三品,門下侍郎從正四品升為正三品。十國方面,有設有等同宰相的官職,如吳國的大丞相,楚、吳的左右丞相,吳、南漢的參知政事,吳越的參相府事等都等同宰相的職稱[參 1][參 2]。
三司使專管財務,至五代時才確定。早在唐朝時就有戶部、度支、鹽鐵等三司分管租稅、財務收支和鹽鐵專賣、物資轉運事務。唐昭宗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使,至此出現三司使。后唐曾設置租庸使以管轄三司,最后正式設置三司使和副使以管理朝廷財務,地方財政也需聽從三司使的命令。以后歷朝相承不廢,宋朝設置的三司就是緣自五代的[參 1][參 2]。
五代十國還設有樞密院以掌管軍事,又大多為武將。樞密使掌握軍事,其實權往往超過宰相,可直接下令任免藩鎮。所以通常由皇帝最親信的臣僚充當,有時又以宰臣兼任樞密使。例如959年后周世宗命司徒平章事范質與禮部尚書平章事王溥參知樞密院事,借此以加強文人官僚制度[參 1]。早在唐代宗時就以宦官掌樞密,所統領的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與兩樞密使共稱“四貴”。此后宦官往往侵奪相權,甚至廢立皇帝。唐朝后期,朱溫大殺宦官,至此開始用朝臣充任樞密使。朱晃建立后梁后,改樞密院為崇政院,改樞密使為崇政使。923年后唐莊宗又復稱樞密院,并設樞密使與副使。后晉曾以宣徽使代之,但不久又恢復。中書和樞密對掌文武二柄的方式,最后由宋朝所繼承之。而十國等各國或地方藩鎮也大抵置有樞密使或相當于樞密使的官職[參 1][參 2]。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匯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后重復矛盾。957年后周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律條文難解的,加上注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匯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參 1][參 2]。 外交早在唐朝時因為外族紛紛進入中原內附定居,在安史之亂后河北地區、陜北與河西走廊陸續成為外族的勢力范圍,使得中原政局更容易受外族的影響。例如沙陀族、黨項族受唐朝冊封為節度使,而沙陀領有的河東軍于五代建立后唐、后晉與后漢。而契丹族的影響最大,多次成為篡立者的外援。建立契丹國后于946年入主中原,建國遼朝。雖然遼朝最后返回燕云地區,但仍然對中原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參 4]。 五代時,北方以契丹最強。契丹族原唐朝受封為松漠都督府。唐朝后期,契丹迭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崛起并征服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后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征服漠北地區奚、室韋、黠嘎斯、阻卜等部落,在軍事與經濟方面都十分強盛。915年耶律阿保機出征室韋得勝回國,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灤河邊建城,于隔年建立契丹國,即遼太祖。契丹國掠奪中原的人口,收留因河北戰爭而逃亡的流民,任用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與盧文進等漢人為佐命功臣。925年東征渤海國后即有意南下中原。遼太宗繼位后趁后唐發生內亂之際,接受石敬瑭的請求,出兵協助攻滅后唐,扶持兒皇帝建國后晉,并且獲得燕云十六州。石重貴繼位后不愿稱臣,并濫殺契丹商人。遼太宗為此多次出兵南征未果,后來有賴后晉大將杜重威投降,而攻陷汴州,建遼朝。而后因為遼軍打草谷濫殺漢人,使中原人人舉兵抗遼,遼太宗也在北返之際于殺胡林去世,遼朝政局動蕩不安。雖然遼廷扶持北漢,但最后于959年被后周世宗奪下瀛洲、莫州等地。宋朝建立并滅北漢基本統一漢地后,于同年北伐遼朝。此時有賴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與宋軍大戰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成功擊敗宋軍,此時也進入宋遼對峙時期[參 4]。 五代時北方與東北還有奚、吐谷渾、室韋、渤海國等國。奚國于唐朝受封為饒樂都督府,于唐朝中后期多次入侵邊疆。遼朝建立后,奚國被契丹征服,契丹還建立遼中京以統治之,并且逐步同化奚族。而唐朝后期的另一強國渤海國,也在926年亡于契丹,并于原地成立東丹國,以契丹太子耶律倍任人皇王。遼太宗繼位后廢除東丹國,建立遼東京以管理之。而吐谷渾部,原本定居青海一帶,被吐蕃攻滅后,東遷到朔方、河東一帶。五代時散處蔚州等地。936年后晉割讓燕云十六州給契丹國,使得部分吐谷渾臣服于契丹,但仍有不少逃回太原,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參 4]。 唐朝后期,西方吐蕃最強,但因內部分裂而衰。五代時,河西走廊被回鶻、吐蕃與黨項等許多民族所割據,有甘州回鶻、吐蕃六谷部、黃頭回鶻、位于蘭州一帶的黨項族、陜北的定難軍(黨項統領)等。此時漢人政權只有沙洲、瓜州的歸義節度使與五代屬地的朔方節度使與河西節度使(管制涼州、蘭州等)。而定難節度使是西夏的前身,本體是陜北夏州的黨項族。其領袖拓跋思恭因平亂有功,被唐僖宗所冊封。雖然定難軍獨立自主,對外仍然臣服五代各朝與北漢。五代時,后唐明宗意圖并吞定難軍,將庭州軍安從進與定難軍李彝超對調,最后有賴李彝超成功擊退安重進的唐軍才穩固之。最后在宋朝時吞并靈州、河西等地,建國西夏[參 41]。西域地區則有西州回鶻、高昌回鶻、龜茲回鶻、于闐與喀喇汗國等。其中于闐和喀喇汗國是西域大國,其范圍涵蓋整個西域地區。擁有塔里木南部廣大領土的于闐是盛行佛教的塞種人國度,統治者尉遲家族自漢朝起就掌握該國的政權。唐朝時,于闐屬于毗沙都督府,由當時的國王尉遲伏阇雄兼任都督。五代時的于闐趨于漢化,國王李圣天自稱“唐之宗屬”,國內實行唐朝舊俗,并派人向中原朝廷進貢[參 42],后晉封其為大寶于闐國王[參 43]。喀喇汗國則為伊斯蘭勢力東進的主要勢力,同于闐多次發生戰爭,但皆以失敗告終。十一世紀初,于闐與歸義軍在喀喇汗國和西夏夾攻中相繼滅亡[參 44]。1212年時,喀剌汗國亡于由耶律大石率領的契丹族,后者建國西遼[參 4]。 南方有交趾、大理國與牂柯蠻。曲承裕擔任靜海節度使后,曲家長期割據交趾,907年去世后由曲顥繼位。930年曲主曲承美被南漢高祖攻滅,不久楊廷藝舉兵并攻下大羅城,靜海軍再度建立。937年矯公羨奪位并向南漢稱臣,隔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自愛州舉兵,南漢高祖派其子劉弘操率軍入援。吳權在殺死矯公羨后于白藤江之戰擊潰劉弘操率領的漢軍,至此南漢再也沒有南征交趾的意愿。939年吳權稱王,建立吳朝,都城古螺,越南地區開始脫離中國歷史,至968年丁部領統一十二使君后建立丁朝,越南正式走上獨立發展道路。大理國源自唐朝時的強國南詔,由于長期與唐朝戰爭,國力日趨衰弱,于南詔末年多次發生權臣篡位事件。902年,世襲清平官的權臣鄭買嗣迫南詔帝蒙舜化貞退位,建國大長和。928年大長和的東川節度使楊干貞和清平官趙善政殺死大長和帝鄭隆亶,趙善政建國大天興。次年,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建國大義寧,而楊干貞之弟楊詔認為海通節度使段思平有異心,促使楊干貞派兵追殺。段思平即向高方尋求庇護。而后,段思平向東方的黑爨借兵,與其弟段思良和軍師董迦羅舉兵反抗。937年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參 4]。 軍事制度參見:禁軍
五代十國的軍事制度繼承唐朝后期節度使的制度,當時地方藩鎮時常舉兵意圖推翻中央朝廷。為了解決此問題,朝廷逐漸加強中央禁軍以打壓地方,到宋朝更發展成強干弱枝的政策。而五代十國最高的中央單位是樞密院,大多為武將擔任。由于五代重軍事、輕文人,為了鞏固政權也以宰相兼任樞密使[參 1][參 3]。 唐朝中期開始,節度使擁有強大兵力,掌握地方軍事、民政、財政。他們位高權重、專橫至極,時常發生舉兵意圖推翻朝廷之事,史稱藩鎮割據。而唐朝最后也被宣武節度使朱溫所篡,五代十國的建國者也大多是唐朝后期的節度使。到五代十國時,舉兵篡位之事更多,在后晉高祖割讓燕云十六州后更加劇烈。也使得五代君王時常替換,最后形成九姓十五君之多[注 5]的亂世。為此君主紛紛采行建立禁軍、調動地方節度使等強干弱枝的政策,以削弱地方實力派。禁軍負責守衛首都與皇宮,有時會駐防各地以壓制地方藩鎮,例如后梁、后唐就以禁軍壓制、削弱河北三鎮。后來宋朝宋太祖更以禁軍“殿前諸班”統一天下。此外,朝廷還頻繁調動節度使,更換其駐地,以防止他們長期占據一方,形成割據勢力[參 1][參 3]。 而五代各朝時常擴充禁軍,軍事官制也繁多易變。后梁太祖最親近的軍隊是“廳子都”,此軍裝備精良,兇悍異常,太原晉軍十分畏懼。立國后擴編宣武軍為禁軍,取禁軍的精銳以成立侍衛親軍。在首都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均以親王為軍使,后來名稱時有變動。后唐禁軍的前身是河東軍,李克用以眾多養子為骨干建立“義兒軍”,是其最精銳的軍隊。征戰的主力部隊是915年收編的魏博銀槍效節軍,在滅梁時發揮重大作用。建國后在首都設立嚴衛左右軍、捧圣左右軍等。在后唐明宗時成立侍衛親軍為禁軍,以其鄴都起事的兵士為骨干,又稱隨駕軍。其中石敬塘還擔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兼六軍都衛副使。后晉又在首都設護圣左右軍,其本部軍源自石敬塘在河東起事的軍隊,其部屬劉知遠還擔任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后漢軍制沿襲后晉,沒有很大的改變。后周在首都設龍捷左右軍、虎捷左右軍。后周世宗時改革軍事制度,實施練選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設有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軍事實權,后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后周世宗去世后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國宋朝[參 2]。其次是嚴明軍紀,命兵部尚書張昭遠制定新的軍法。最后是限制藩鎮權力,例如禁止造軍器、干預民政等等[參 3]。 由于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沉重。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逃亡,特在士兵臉上刺字記其軍號,以便各地關津識認、追捕逃兵。另外,各地都征派男女從事運輸,無數人畜累斃途中。后梁太祖攻打青州王師范時,甚至把征發來堆積攻城土山的民丁、牛驢一起掩埋在土山中。劉仁恭在幽燕征發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備軍糧從軍,共得二十萬人。北漢規定十七歲以上的男子皆入兵籍為兵。南唐曾強令老弱以外的人全部從軍。吳越錢俶“盡括國中丁民”為兵。湖南馬希萼調發朗州全部丁壯為鄉兵。閩國后期發民為兵,力役無節。除了兵役,還有各種名目的土木修建勞役。后唐莊宗盛暑修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理江陵外郭,驅兵民萬余人從役。閩主建筑寺觀宮殿,“百役繁興”。賦役嚴重,使戰亂破壞嚴重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復蘇,也大大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參 2][參 5][參 3]。 人口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而殘破不堪。黃巢之亂后,長達六七十年內,大小戰事不停。華北地區的兵役和各種勞役異常繁重。統治者視人命如草芥,無辜群眾常遭慘殺。戰爭破壞和苛重賦役促使人民數以萬計餓死或流徙他處。例如唐朝后期蔡州秦宗權四處肆虐,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形成“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情況[參 45]。朱溫與徐州時溥的戰爭,破壞徐、泗、濠三州的農業。朱溫與河北劉仁恭的戰爭又破壞魏州至滄州之地,于定州之戰更死傷六萬多人。唐朝的精華區長安、洛陽一帶也被朱溫東遷唐昭宗期間,強制遷移人民,并且拆毀房屋,焚燒一切,在籍的民戶還不滿一百戶。而后后梁與晉的戰事,使晉南豫北不少地方“里無麥禾,邑無煙火”。為了抵擋晉軍,后梁數度決開黃河,使得河南、山東一帶洪水泛濫不堪。到后唐、后晉期間,華北地區被受契丹國襲擾,盧龍、燕州之地屢次被契丹騎兵焚掠一空,千里內“民物殆盡”。尤其在契丹軍南下攻陷汴州后,開封至洛陽數百里間人煙稀少,相州百姓有十余萬人被殺死。而后河中與鳳翔等鎮在后漢時發動叛亂,戰死餓死的尸體有二十萬具以上。北漢的十二州,盛唐時有二十八萬戶,而在北漢亡國時僅有三萬余戶,約為盛唐時戶口的八分之一。839年唐文宗時期,戶口有4,990,000戶,到宋朝再度統一時,全國戶口只剩3,790,000戶,在這一百四十年間減少達一百二十萬戶,可以想見唐末五代戰亂的劇烈和民生的痛苦[參 46]。 雖然唐朝后期南方也受到龐勛之變與黃巢之亂的影響,但在十國時期,重大戰事較少,政局比較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參 45]。再加上唐朝中衰以后,中原動蕩不安,不少人紛紛南下江南、湖廣與巴蜀一帶,最遠達兩廣之地[參 47],關內道、河南道、河北道都減少很多。而南方如蘇州、鄂州、洪州、饒州、吉州、襄州、郢州、唐州、衡州、廣州等都大幅提升。據說當時的蘇州戶口中,自北方遷來的占原來人數的三分之一,武昌在兩年內戶口增加了三倍,這都反映了南徙人口的眾多,使得人口分布則以南方地區比較密集[參 48]。長期安定的環境有利于發展生產,使得十國府庫逐漸充實。五代十國末期,后周與北漢的戶口不過一百萬戶,南方諸國則多達兩百七十余萬戶。在這些國家中,以南唐的六十五萬戶最多,其次是吳越的五十五萬戶居次;再次為后蜀的五十三萬余戶。這三國的人口總合,差不多是當時中國地區總人口的一半[參 49]。北宋統一南北時,原后周和北漢所在的華北地區約一百萬戶,而南方九國所在地區已有二百三十萬戶。南方人口超過北方的態勢至此已經定型,北宋年初的南北人口比例大約是6:4[參 45]。
經濟唐朝后期因為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黃巢之亂的因素,使得北方戰亂不堪,人口流移南方,田園荒蕪。到五代十國時期,五代時交迭頻繁,北方戰火始終未能平熄,北方經濟比較落后,人口持續大減。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漸恢復,但經濟力始終不如南方。而南方則較為安定,持續吸收來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帶來大批的勞動力及先進的耕織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參 45]。到五代十國期間,由于南方十國國家林立,擺脫北方經濟負擔,而且君王重視生產發展,發展出若干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域。蜀地是農業、工商業發達地區,倉庫飽滿。江南兩淮重農桑、茶葉、水利與商業貿易,其中吳越、閩國與南漢的貿易最為興盛。湖廣要靠賣茶和通商,運茶到黃河一帶,交換衣料和戰馬以獲利。這些區域彼此互通有無,并與華北、外國通商貿易,商業十分興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為全中國地區的經濟中心[參 5][參 45]。 農業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因為長期的戰亂、天災而殘破不堪,河北、河南、山東與關中一帶都是戰亂區。例如943年后晉出帝時,春夏里有早災,秋冬有水災,蝗蟲大起,境內竹木葉都被蝗蟲吃光;再加上軍事上人為的決黃河水,水浸汴、鄂各州,使北方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相對的,自漢魏六朝以來,比較平穩的江南、湖廣與巴蜀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而十分興盛,成為中原人民投奔的地方。在加上華南地區被細劃分數國,各國為了提升經濟力莫不細心經營,這使得十國的經濟力遠勝于重武力的五代[參 5]。 雖然五代戰亂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經濟。后梁太祖稱帝后重視農業,他任張全義為河南尹,以恢復河南地區的生產。908年又令諸州滅蝗以利農桑[參 1]。后唐明宗執政期間,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到后周時,后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壓力,于952年直接將兵屯的營田[注 6]賜給佃戶,以提升稅收;并且廢除后梁太祖朱溫實行的“牛租”,使農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負擔[參 51][參 5]。到后周世祖時,建立均田制,按實際占有田畝征稅。這不同于隋唐前期的舊制,而是同兩稅法之后普遍實行稅產是一致的[參 1]。 南方十國提倡經濟發展,并且重視興修水利,防水治害。例如吳越、南唐獎勵農桑;閩及南漢促進海外貿易;前蜀和后蜀亦能發展農耕絲織,此均能令南方的經濟得到發展。巴蜀地區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國之譽稱。經歷戰亂后,在前蜀王建與后蜀孟知祥、孟昶父子的經營下,政治相對穩定。他們又注重興修水利,廣泛耕墾,在褒中一帶還興辦了屯田,使得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后蜀時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錢”,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錢。而兩廣地區也讓不少人遷居,五十年來,南嶺以南無事,使得南漢府庫逐漸充實[參 5]。 吳與南唐、吳越所在的兩淮、江南與太湖地區在隋唐時期十分繁榮,是唐朝的糧食重鎮[參 52]。歷經龐勛之變與黃巢之亂后也逐漸回復,當地朝廷支持大規模開墾荒地,并且修筑水道。吳和南唐在丹陽疏浚練湖,在句容疏浚絳巖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壽州筑安豐塘,少者溉田數千頃,多者溉田萬頃以上。吳越王錢镠在錢塘江修筑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參 53],并且疏浚西湖、太湖和鑒湖等[參 54],又募民開墾荒田,免征田稅,使杭州一帶成為江南富裕之城。而福建地區在唐朝后期經濟力不強,王潮、王審知兄弟領有閩國后,他們勸民農桑,在連江縣車湖周圍筑堤,可溉田四萬余頃。南唐和吳越的農民還修建了一種圩田,即圍田。旱則開閘引水灌田,澇則關閘拒水,把低洼的澇地變成良好的耕田[參 5]。而湖廣之地,在東晉南朝以來也十分興盛。馬殷據湖南建國楚國后,不斷提升湘中、湘西的糧食產量。在周行逢據有湖南時,人民“率務稼穡,四五年間,倉廩充實”。這些都使得長江中下游一帶成為“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的余糧區,到宋朝更有“蘇常(或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參 45]。 南方除了糧食作物興盛之外,茶葉、絲綢與棉花等經濟作物也十分興盛,且進入專業化的地步。當時茶葉除了種于山區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根據《四時纂要》記載當時江南茶園十分發達。楚國發展茶葉、植桑養蠶與棉花十分興盛,閩國發展經濟產物茶葉,又獎勵海上貿易,大舉提升當地的經濟[參 45]。 手工業諸國混戰雖然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但社會生產仍未中斷。即使在華北地區,后梁太祖建國初期和后唐明宗在位時,都曾分別采取某些恢復生產的措施。后周時,手工業如紡織、造紙、制茶、曬煮鹽等生產也有所發展。而南方十國的紡織業更是凌駕在北方之上[參 5][參 55]。 雕版印刷最初是在民間流行,在五代十國時期尤為突出,其中以江南和巴蜀兩地比較發達,不僅有民間書肆出售的佛經和日用各書,而且士大夫階級所讀的儒家經典也用雕版印刷發行。雕版印刷較發達的前蜀,印刷品主要是占卜書、字書等。到后蜀時專門印制,導致“蜀中文學復盛”。932年后唐宰相馮道提議官方采行雕版印制《詩經》、《書經》、《禮記》等等九經,出現官方大規模印刷。這個計劃由國子監實現,沒有因為戰亂而中止,直到953年后周時期才刻印完畢,共二十二年。從此,刻本“九經”廣為流傳。此后朝廷刊印經書的數量增加,這個任務也交給國子監負責,書版也收藏在國子監內,被稱為“監本”[參 55]。 五代亦為陶藝的重要蛻變期,也是由民間走向官方制窯。民窯與官窯分道揚鑣,爭奇斗艷,成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時期。官方創設官窯,專門供應皇室和官員所用。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窯,在南方有吳越國的秘色窯,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窯。而民間也保持優良的傳統,例如位于河北的定窯即十分興盛[參 56]。而吳越國的越器,其燒制技術優良,十分有名[參 55]。五代的陶瓷匠師更是創造出“雨過天青”的傳世之寶,成為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參 57]。制窯技術也遠傳國外,918年后梁時期時,高麗便學會中國的造瓷技術,并在康津設立了窯廠,此后又陸續傳到了日本及西方各國[參 57]。 澄心堂紙是五代時期的名紙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寫詩詞,喜歡收藏書籍和紙張,為此將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為澄心堂,作為作詩藏書之地。南唐后主還特地令四川造紙工匠來到澄心堂,仿照蜀紙制成一種質地優良的新紙,并命名為“澄心堂紙”。因為澄心堂紙的質量非常好,以至一紙值百金,是紙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學習南唐的技術,生產并使用了這種紙[參 57][參 55]。 商業商業方面,由于北方五代戰亂不斷,農業遭受破壞,連帶商業也難以發展。而華南經濟未遭受很大破壞,南方十國的政局相對于北方也比較穩定,除了盛產糧食之外,部分國家還大量出產茶葉、絲綢與棉花等經濟作物。由于國家林立,長江水運與海上運輸都很便利。各國紛紛互通有無,有的還與外國貿易,使得商業貿易十分發達。華北需要大量的茶葉,而楚國、南唐與閩國等南方茶商也需要運送至河南、河北等地,使得荊南成為茶葉轉運中心,商人販賣茶葉,買回繒纊、戰馬。而江南所需的食鹽一部分也依賴華北供應。北方五代與北漢、燕、岐等勢力從契丹、回鶻、黨項買馬,前后蜀向西邊各少數族買馬。南方諸臣服國都以進貢方式和北方進行貿易。南唐、吳越、閩國與北方的貿易主要是通過海路,東自高麗、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齊等都有商業往來。當時有不少貿易大港如揚州、明州、廣州等等,其中杭州、福州與泉州都是這個時期擴建成長。例如吳越錢镠擴建杭州城、閩國王審知擴建福州城、閩南留從效擴建泉州城等[參 45]。吳越、吳國和南唐從海外輸入“猛火油”使用,還從海道再輸往遼朝[參 5]。從全國范圍來說,由于政治不統一導致交通阻隔,商業發展受到限制[參 5]。如前蜀法令規定:“不許奇貨東出”[參 58]。后周規定販運食鹽不得逾越漳河。但是,通商貿易仍然十分興盛[參 5]。 然而,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正是因為處于分裂時代、政治不統一,商貿才能有如此長足的發展。大一統的政權滿足于農業的收益,傾向于重農抑商、將治下民眾束縛于土地上,統治者對政治穩定的考量往往壓倒經濟利益,并忌憚沿海城市發展商業而導致的政治離心力。[參 59]分裂時代則不同,擺脫了中央控制的不同的割據政權,在面臨土地有限、難以單獨依靠農業支撐統治時,無不以商賈為重,作為地方政權的財政之源、立國之本;甚至為了能在各國之間的商業競爭中生存,更不得不加大海外貿易的比重。譬如,東南沿海的南漢、吳越、閩國三國都十分注重外貿,各國鼓勵外商進駐的同時也鼓勵本土商人去東洋、南洋發展。[參 59]即便是深居內陸的小國荊南,也十分注重和仰仗河運商業,甚至到了以商業利益決定外交政策的程度。[參 60]這種政治分裂形成的對商貿、航海的重視,不僅在割據時期支撐著地方政權的生存,更在長遠的時期看來第一次致使了有別于唐及以前點對點式貿易的、遍布東亞的、完善而龐大的貿易網絡的形成。此外,出海行商而富賈一方的思潮在往后的時代中發揮著長遠的影響,形成了商賈為先的風氣和傳統,并鼓舞著一代代逐利的商人冒險遠航。[參 59]所以,五代十國時期也標志著東南沿海自主發展海外貿易[參 61][參 62]和中國由“頭枕三河、面向草原”到“頭枕東南、面向海洋”轉變的開始。[參 63] 文化五代于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現為印刷事業的發展、火藥在戰場上的出現、詞的興起等幾個方面。由于南方較北方富庶安定,因此,文學、繪畫、金屬工藝、浮雕、紡織、陶藝等均盛行于南方[參 6]。 學術思想五代儒家學說雖然還是國政的基本依據,但是對社會、政治的影響力已經大大降低。因為儒學對于官方及正常秩序的依賴,要比佛、道二家大得多。當五代政權屢變,儒學備遭破壞,其思想影響大大降低。后唐明宗在敕旨中指出了學校多廢、典籍罕傳的狀況。后周世宗時,更做了一些恢復儒學的努力,使儒學的傳統不至于中斷。而民間私人講學的風氣也很盛行,培育了不少的儒學人才,這都成為宋代儒學興發的重要養分[參 64]。 由于社會動蕩和時代短促的緣故,時常發生叛變弒君事,而君王大多重武輕文,士人也重實輕虛,使得本時期比較少有杰出的學者和思想家,有名的儒者只有馮道[參 64]。馮道為五代政治家,大規模官刻儒學《九經》,侍奉九姓十五君,“累朝不離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前后為官四十多年。其行為事君不忠,但是事親濟民、其主政提攜賢良,在五代有著“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晚年著有《長樂老自敘》[參 64]。 由于亂世災禍,人們對前途深感無從把握,大多采行消極避世的思想,部分儒者與百姓轉向佛教與道教。有研讀道籍者,也有隱遁山林者,名利之心淡漠,注重個人養生,而有“五季之亂,避世宜多”[參 65]。其中道教學者譚峭繼承老子“道”為世界本源的說法。他認為天地間萬物均是由道演化而來,而道的本質則是虛,許多觀點蘊含著人民性、民主性因素。譚峭著有《化書》,其中《道化篇》云:“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參 64]。 唐朝后期的皮日休繼承王充以來的“氣”一元論,將氣看作天地萬物的本原。他不認同相命術數等迷信,也不認為有“天”,主張無神論。并且具有民本思想,重視人民生活,批評唐廷政治腐敗無能[參 64]。 文學與史學五代的文人飽經滄桑,詩文也透露著沉痛的氣息。其中以吳越國詩人羅隱的五七言詩比較優秀,著有《羅隱甲乙集》,收其詩作,今已不傳。五代前期時期流亡四方的文人學士頗多,司空圖、韋莊、杜光庭等,都是非常有文學成就的人物[參 66]。 然而五代十國的文學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其詞風的前期繼承晚唐風格,主要描寫皇室貴族的享樂生活。其題材庸俗,境界狹窄,風格柔靡,以花間派的作品為代表。到后期出現清晰深沉的描述,情感生動,使人回味無窮,對宋詞的影響極大。花間派起源于晚唐溫庭筠、晚唐前蜀的韋莊,其中溫庭筠被后人稱為“花間鼻祖”,有名的有〈菩薩蠻〉、〈夢江南〉等,而韋莊有〈女冠子〉、〈菩薩蠻〉等,其風格較為清新。而后繁榮于五代,以蜀地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也較高,從而成為兩個中心。蜀地有晚唐前蜀的韋莊與后蜀的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后來由趙崇祚收入《花間集》。歐陽炯詞作風極委婉之致,有名的有〈南鄉子〉[參 66]。 另一個中心的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馮延巳的作品有〈采桑子〉、〈謁金門〉等,詞風細膩深沉,影響北宋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遺有《陽春集》。李璟的作品以〈攤破浣溪紗〉最具代表,內容深動,沒有艷麗虛浮感,李璟父子的作品被后人集刻為《南唐二主詞》。李煜是五代十國中最重要的詞人。其前期的作品也是如同花間派,以〈玉樓春〉、〈菩薩蠻〉等宮廷艷麗生活為主。但在國亡被俘后所寫的詞,或慨嘆身世,或懷戀往昔,形像鮮明,語言生動,把傷感之情寫得很深摯,以〈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最具代表。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內容和意境兩方面都有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參 66]。 史學早在唐朝就十分興盛,到五代十國時仍然盛行,并且重視唐朝史料的部分。其中,以《舊唐書》和《唐會要》最有名,對于記述唐代史事、人物、典制、興亡盛衰等都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舊唐書》即《唐書》。為了累積豐厚的資料,早在后梁末帝即下詔征集唐代家傳以及公私章疏,到后唐明宗又設三川搜訪圖籍使到成都一帶搜尋唐實錄,并明令保護碑碣。最后后晉高祖在914年后晉天福六年下令撰寫,到945年開運二年完成。本書先后由張昭遠、賈緯、趙熙等等人撰寫,監修一開始是趙熙,最后是劉昫。《舊唐書》保存豐富的人物、事件等原始史料,例如李密的〈討隋煬帝檄文〉,受到后世史學家的重視。但是成書倉促,對原始材料缺乏加工,唐憲宗以前多照抄國史、實錄,而唐穆宗以后系編纂雜說、傳記,所以到宋朝又出現《新唐書》[參 67]。 五代另一個鉅作《唐會要》是由后周的王溥所著,其分門別類的敘述唐代各項典章制度與文物的沿革變遷,再現唐代風貌,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會要》專著[參 68]。五代的歷史筆記也十分興盛,主要也是敘述唐代事物。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的朝野逸事、王定保的《唐摭言》詳述唐代貢舉制度、劉崇遠撰《金華子》記敘唐末朝野故事、孫光憲的《北夢瑣言》記載唐及五代士人逸事等。這些筆記內容真切,在時代特點與社會風貌方面的敘述也比史書多元[參 68]。 宗教![]() 云巖寺塔,位于蘇州西北部的虎丘山頂,是五代重要的建筑。 唐朝后期、五代時期政局混亂、戰亂不堪,使得儒學衰退、許多士人百姓紛紛尋求宗教上的撫慰。宗教方面依舊延續唐朝中期以來的政策,趨向崇道貶佛,但是佛教在南方逐漸生根發展。五代各朝推行限制賞賜名僧和度僧人數的政策以限制佛教。但是南方十國崇尚佛教,并沒有強制限制,而南方又以中國化的禪宗為主。道教在五代十國時期所受限制較少,許多五代皇帝推崇道教,使得道教比較興盛。然而佛教在民間的影響力仍然勝過道教[參 69][參 70]。 武宗滅佛后,佛教各宗陸續衰退,只有禪宗南宗逐漸興盛,并且在唐朝后期開始分為五宗。禪宗在南頓北漸后分成神秀的北宗與惠能的南宗。惠能主張頓悟、見性成佛,在南遷嶺南后廣為流傳。其弟子神會北返洛陽,并在明定南北總是非大會上擊敗北宗,使禪宗南宗成為禪宗主流。禪宗南宗而后分成神會的荷澤宗、行思的青原宗與懷讓的南岳宗。南岳宗至百丈懷海時,其弟子靈佑、慧濟創建溈仰宗,在五代時期十分興盛,至北宋四代而亡。百丈懷海的弟子希連、義玄創建臨濟宗,到北宋成為禪宗最興盛的派系。文偃創立云門宗,其思想可概括為三句,即:“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文益開創法眼宗,認為“三界唯心,萬物唯識”,所以主張“不著他求,盡由心造”。青原宗至曹山本寂時創建曹洞宗,在唐末五代時期形成五宗七派,即溈仰宗、臨濟宗、云門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再加上臨濟門下分出的黃龍、楊岐兩派等。然而禪宗到后期過度推廣頓悟,反而流于形式與神秘主義,甚至出現“呵佛罵祖”之事。使得佛教走向世俗化、制度解體化[參 69][參 70]。 佛教其他宗在武宗滅佛后大半衰亡,天臺宗、唯識宗的典籍亡失。五代十國時,十國吳國皇帝邀請高麗諦觀應攜天臺典籍,諦觀著《四教儀》,使得天臺宗因而復興。而凈土宗滲入民間,并且向上流傳至士人,到后期與禪宗融合,一度有“禪凈一致”的思潮。佛教在后周時又發生大規模排佛運動,后周世宗以寺僧浮濫,直接影響國家賦稅、兵役為由整飭寺院,沙汰僧尼,與前次滅佛運動合稱三武一宗。至此中國北方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繼續發展[參 69][參 70]。 唐末五代的道教仍然十分興盛,逐漸以外丹道走向內丹道。五代十國時有不少崇道的君王,例如后周世宗就是抑佛揚道。而道教則在五代多朝皇帝的扶持下,以此較盛行的勢態延續至宋朝,為道教在宋朝的鼎盛奠定基礎。五代有名的道士有杜光庭、譚峭、彭曉、譚紫霞與劉海等。杜光庭主張以道為本,納儒、佛入道,著有《道德真經廣圣義》、《常清靜經住》等等。他主張修道之人都要“因元氣而成”,其方法是“安神去欲、保守三元”。他繼承唐玄宗時道士吳筠的作法,認為三教應該融合無別。他說:“凡學仙之士,若悟真理,則不以西竺東土,為名分別,六合之內,天上地下,道化一也。若悟解之者,亦不以至道為尊,亦不以象教為異,亦不以儒宗為別也。三教圣人,所說各異,其理一也”。杜光庭的清凈之道,可以說是道教融合佛儒的典型代表。此外,他還將茅山宗和天師道兩派的齋醮儀式統一起來,并加以規范與制度化,廣受后世道教所采用[參 69][參 70]。 譚峭自幼愛好黃老、諸子及列仙傳記,立志修道學仙。擅長辟谷養氣之術,著有《化書》(《譚子化書》),認為萬事萬物皆源于虛,“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后復歸于虛,“其化無窮”。彭曉著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都比較有影響力[參 69][參 70]。 摩尼教、景教與祅教等宗教也因武宗滅佛而大半衰退,其中摩尼教走入地下化,并在五代復受五代朝廷禮遇。摩尼教化為民間秘密宗教后,成為農民起事的凝聚力量來源。例如920年后梁時期的陳州毋乙、董乙等人就利用摩尼教起事。而伊斯蘭教沒有在武宗滅佛被取締,其主要以僑寓中國沿海的阿拉伯、波斯商人的后裔為主,這些人大都沿習父輩的信仰。在西域一帶的民族也因為伊斯蘭教的東傳而逐漸放棄原本的摩尼教、景教、祅教、薩滿教與佛教,成為新一代的穆斯林[參 69][參 70]。 藝術![]() 后蜀石恪所繪的《二祖調心圖》。 五代十國的繪畫主要繼承唐朝繪畫,并且有所創新。南唐、前蜀后蜀與吳越等國經濟強盛,皇室和士人生活優裕,產生宮廷畫院,使繪畫藝術走向觀賞性、集中性,其中還產生許多以家族為單位的創作群體[參 71]。935年后蜀創設翰林圖畫院,這是中國有正式的宮廷畫院之始,而后南唐也設立圖畫院。圖畫院聚集了一批著名畫家,互相討論研究,造就一批頗有成就的畫家。他們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都有一定的發展,特別山水畫和花鳥畫對宋代的畫風影響很大[參 72]。 五代十國時期因為中原戰亂不堪,許多畫家由中原轉向西南和東南,并隱居深山,造成山水畫的迅速發展以及花鳥畫的興起[參 71]。水墨山水畫在五代進入成熟階段,畫家體味生活,將所見自然環境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現,形成北方荊關與南方董巨兩派。北方山水畫以后梁的荊浩、關仝師徒最有名,荊浩陶情林泉,寄趣丹青,人稱“洪谷子”。他擅長畫崇山峻嶺,其所繪的《匡廬圖》有“全景山水”之稱。關仝擅長畫關河之勢,雄渾之中平添北方山水蕭索蒼涼之氣,繪有《關山行旅圖》、《秋山晚翠圖》等[參 71]。南方山水畫以南唐的董源、巨然師徒著稱,他們皆擅用水墨描繪江南景色。董源擅長用披麻皴,好以淡墨輕嵐寫出江南平淡天真之趣,以《洞天山堂》、《寒林重汀圖》最有名。巨然直接承襲董源的畫法,更在山頂上常鉤畫一些明凈的卵石,即“礬頭”。以《蕭翼賺蘭亭圖》、《層巖叢樹圖》等著稱[參 71]。而花鳥畫以南唐的徐熙與后蜀的黃筌等人最有名。黃筌擅畫宮廷的珍禽異卉,徐熙擅畫江湖上的水鳥汀花,兩人并稱為“黃、徐”,當時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的諺語,有名的有《寫生珍禽圖》、《雪竹圖》等[參 71]。人物畫皆繼承唐朝周昉和張萱的宮廷人物畫風,有名的有顧閎中、周文矩與石恪。顧閎中所畫《韓熙載夜宴圖》線條細膩,色彩華麗鮮艷,為傳世的藝術珍品。周文矩對人物的刻畫表情生動,對形體與姿勢掌握的深厚功力,繪有《蘇李別意》與《按樂宮女圖》等[參 71]。而后蜀石恪擅繪人物鬼神,形象多作丑怪奇詭之狀,繪有《二祖調心圖》。五代時的道士張素卿擅長道畫,“曾于青城山丈人觀,畫五岳四瀆真形,并十二溪女數壁,筆跡遒健,神彩欲活。見之者心驚神悸,足不能進,實畫之極至者也”[參 72]。 五代楊凝式兼具顏柳的專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于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以《夏熱帖》、《神仙起居法》、《草堂十志圖跋》傳世。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參 72]。 科技由于戰亂與天災,五代十國的科技發展不如唐朝,而南方十國的科技發展較北方五代興盛。然而整體而言,在制瓷雕版、農業水利與火器方面仍有發展的地方[參 73][參 57]。朝廷的歷書因為藩鎮割據不能遍及全國,人民為了能有歷書使用,紛紛采用民間歷書。其中唐朝曹士所編的《符天歷》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與北宋民間,有好幾百年之久。《符天歷》是以顯慶五年為歷元,以雨水為氣首,以一萬為基本天文數據的分母,從而大大減輕了計算工作。由于不是官方頒布的歷書,被貶稱為小歷[參 57]。在醫學方面,五代出現了官方醫官,后唐于清泰年間增設翰林醫官之職。北宋后改太醫署為太醫局,并設翰林醫官院。后蜀的韓保升是本草學家,他詳察藥品,深知藥性,施藥輒神效。在后蜀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朝《新修本草》為藍本,重新編著成《蜀重廣英公本草》,史稱《蜀本草》,后散失[參 73][參 57]。 在農業與水利方面,五代也有很高的發展。韓鄂一般被認為是唐末五代人,他參考唐朝以前的農書如《齊民要術》等,撰寫出《四時纂要》,是繼《齊民要術》之后,又一本重要的農書。書中采用了“月令”的形式,按月編排農民每月應作的事宜,其中以農業為主體。此外也記錄許多當代的農業技術,其中還首次記載茶樹、棉花、香菇和薯蕷等作物的栽培技術以及人工養蜂。唐朝的茶葉研究到五代時仍然盛行,其中前蜀毛文錫著有《茶譜》等[參 57]。由于五代時期的河患增多,治河規模和次數都較前代為多。再加上南方十國極力發展經濟,一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積極建設。五代時已有遙堤出現。924年后唐時修筑酸棗河堤,于隔年由符習成功修復。五代還使用“帚工”來護岸、堵口、護堤的水工建筑物。主要是將薪柴、竹木、軟草等夾以土石捆扎成帚捆,然后連接起來,具有很好的抗水沖擊作用。最后在宋朝成熟并被普遍推廣使用。五代時,江南吳國、吳越國與南唐重修江河,引湖水濟運,持續發展唐朝的塘浦圩田系統,并且還修筑錢塘江石塘以防海潮侵襲[參 73][參 57]。 五代的吳國、南唐常將火藥、猛火油等使用在戰爭上。904年楊行密軍圍攻洪州﹙今江西南昌﹚,部將鄭璠命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率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參 74]。975年北宋大軍南征南唐,南唐將領朱全赟用猛火油縱火攻宋軍,但最后因為風向改變,火焰反燃己軍而大潰[參 75]。 君主年表五代
十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