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小雨 “我明天就送孩子去托管班!” 下班回到家,就看到剛三歲的兒子坐在沙發上專心的看著動畫片,手里捧著一袋薯片,吃兩口,看兩眼,高興時,還咯咯咯地笑個不停。 我一看,頓時氣不打一處來,我噔噔噔的跑過去,把電視一關:和你說了多少遍了,少看電視,少吃零食,怎么就是不聽! 兒子嚇了一跳,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 正在廚房忙著的姥姥忙不迭的跑過來:孩子那么小,喜歡就吃點唄,多大點事。 看著媽媽疲憊的面容、花白的頭發,我實在不忍心再說什么,深深的嘆了口氣。 媽媽幫著看兒子,已經兩年多了。一開始還沒覺得什么,慢慢地我發現,因為老人太慣孩子,孩子養成了不少的壞習慣,什么愛吃零食、不好好吃飯、不按時睡覺、一不高興就發脾氣。 為此,我和媽媽之間不知道有過多少爭吵,彼此都很累。 有心理學家將孩子與撫養者之間的關系劃分為兩種: ·“鄰代撫養”:是由孩子的父母撫養。孩子會與父母之間產生非常強烈的依戀關系,獲取物質需要、情感滿足,以及安全感。 ·“隔代撫養”:是由老人撫養。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雖然每個父母都希望能夠陪伴孩子長大,但事實上,孩子養育的重擔,更多的是落在了老人身上。原本的“隔代幫忙”慢慢的變成了“隔代撫養”,也因此引發了不少的矛盾。 其實,問題的根結在于不正確的角色定位。 無論“隔代撫養”多么有必要,它永遠不能替代“鄰代養育”。 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永遠是父母。 01 隔代撫養,隔開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心理聯結 每個孩子天生都會親近父母,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這種心理上的聯結,在人類發展心理學上被稱為“依戀”。 心理學家Bowlby認為,依戀在孩子與照料者之間建立了一種長期的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感關系,照料者成為他們心中充滿安全感的依戀對象。 在當今的高節奏、高壓力下,很多年輕的父母,難以同時兼顧家庭和事業,無奈之下,只好求助于老人來幫忙照看孩子。這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將近1800萬,占到全國流動人口的7.2%,而這其中,專程來照顧孩子的比例高達43%。 老人的到來,帶來了新的問題和矛盾。在家庭教育中,老人過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和成長中,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而引發的家庭矛盾。 但其實,老人們就像是橫亙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堵墻,隔開了孩子與父母的聯結,也切斷了孩子的安全性依戀。 兒子小的時候,一直都是我父母幫忙照看的。對于孩子,他們疼愛萬分,格外上心,精心照顧,替我分擔了很多。 但很快我也發現了問題。 下班回到家后,我喊兒子的名字,他只是抬頭看了我一眼,依舊是專注于他的玩具。我跑過去抱起他來,他很抗拒的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想推開我。 睡覺前,我把兒子抱到床上,想給他講個故事,但他一直喊著“姥姥,姥姥”。 有時,因為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和老人有所爭執的時候,兒子總是主動跑到姥姥身邊,摟著姥姥的脖子,然后對我說:媽媽,壞。 那個夜晚,我坐在兒子的小床邊,回想起兒子的點點滴滴,不禁潸然淚下。 在媽媽的精心呵護下,兒子的確很健康,也很開心,但是,他和我不!親!了! 他不再依戀于我的懷抱,不再渴求我的關愛,我成了被他忽視的媽媽,而他,則成為了老人的孩子。 我和兒子之間的那座心橋,斷了。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說:隔代撫養,隔開了生命間的聯結。 這種心理聯結,是孩子步入社會的一座橋梁,也是孩子行走人生的最大的底氣。 02 被“隔代撫養”的孩子,冷漠而疏離 兒童教育學家孫云曉通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在我國,70%的“隔代撫養”都不成功,孩子會出現性格驕橫、任性等問題。 知乎上有個話題引發了熱議:小時候沒有和父母一起生活過的孩子,長大后會怎么樣? 下面的回答很令人心酸:
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里寫道:
在年僅一歲半的時候,王朔就被送進了保育院,兩個星期回一次家,有的時候是三四個星期才能回趟家。他說: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不知道我是爸爸媽媽生的,以為是國家生的,有個工廠專門生小孩,生下來放在保育院一起養著。 父母的缺席,聯結的中斷,讓王朔憎恨媽媽,和媽媽的關系降到了冰點。 他平時一看到有父母疼愛的孩子,就會非常仇視。對媽媽,他也格外的排斥。他的想法只有一個,只要能讓媽媽生氣的事,他就要做。 那個他最親的媽媽,卻成了他最熟悉的陌生人。 雖然最后,他與媽媽和解了,但是,內心的黑洞卻成為了一個永遠的傷疤,終生疼痛,無法愈合。 沒有與父母相伴成長的孩子,沒有人看到他們的渴望,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聲音,沒有人感受到他們的內心,這樣的孩子,注定缺乏安全感,他們的一生,冷漠而疏離。 03 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著名兒科專家張思萊說: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 張思萊還講了自己的故事。她說,其實她也正在經歷隔代養育。她現在正在給女兒照顧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她和其他人一樣,也遇到了育兒理念的沖突。 女兒給孩子報了好幾個課外班,她內心是不贊成的。但是她說:不同意又能有什么辦法?她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既然給孩子報了名,我就的給她執行,帶著孩子去學習,學滑冰,學習打網球,練習打籃球,我得給她執行。 幫忙歸幫忙,張思萊還對女兒女婿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白天他們在單位忙,晚上再累也一定要親自帶孩子,她對女兒說:你們的陪伴比我的照料更重要。 她還叮囑女兒女婿不能把工作帶回家,如果的確需要做,也要等到孩子睡了之后再工作。 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女兒女婿不管再忙再累,每天都會抽出一兩個小時陪伴孩子,讀繪本、講故事,一起討論作業中的難題,帶孩子做游戲。兩個外孫如今都成長為非常優秀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因此,父母應該擔負起養育孩子成長成才的責任。他們是孩子成長的舵手,為他們把好前行的方向,指明正確的道路。 而老人,則應站在父母身后,作為父母承擔責任的協助者。當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除了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保持與父母的情感同頻,讓他們給父母一些理解和寬容。 你在前,我在后,你選擇,我尊重,你決定,我執行。 這樣的鄰代撫養及隔代幫忙,才是最好的方式。 04 孩子的成長,需要用心撫養 有的家長會說:我明白陪伴對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我真的很忙,我經常出差,總是不在家。 網上有句非常流傳的話:我拿起工作,抱不了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 但是,陪伴,除了需要付出時間之外,更需要的是付出真心。 教育家孫云曉老師曾經講過一件事。 他有一次在青島演講的時候,一個女經理對他說:父親雖然遠在青海,很少能夠見面,但是,父親卻是這個世界上最關愛我的人,我也最愛他。 父親給我寫過2000多封信,從我一上小學,父親就給我打電話,讓我學著寫信,他告訴我他非常期待能看到我的信。我說我不會寫,父親說沒關系,不會寫的字就用拼音替代。 我就寫信給父親,他收到之后就在上面改,哪個字寫的不對,哪個詞用的不準確,然后,在信的背面給我寫回信。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我大學畢業。 最后,孫云曉老師非常感慨的說: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心里想著孩子,盡力跟孩子溝通交流,哪怕你陪伴的時間少,孩子依然能夠感受到你的愛,你就是個好的父親。 身為父母,我們給予了孩子生命,在享受孩子帶給我們快樂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養育的責任。 把孩子裝進心里,把責任扛在肩上,無論時間與地域,你都可以成為孩子最溫暖的港灣、最親密的伙伴、最信賴的朋友。 請感恩那個愿意幫你遮風擋雨的白發父母,也請珍惜能夠與孩子牽手同行的美好歲月!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系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 |
|
來自: 不忘初心r56n8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