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strong>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大概在上個月的22號吧,我寫了一篇文說,介紹了用六味地黃湯加減來治療足跟痛的臨床經(jīng)驗。 很多讀者朋友看了以后跟我說,文老師,你說得很清楚,但是這些方藥,都是往里頭喝的。這多少有些讓人不放心。能不能有一些關于足跟痛的外治方,介紹給大家呢? 我覺得,讀者的需求,就是我的努力方向。 所以,我現(xiàn)在給你講一張關于足跟骨刺的外治方。它在業(yè)內也是挺有名的。你來看一下吧—— 海桐皮30克,透骨草30克,威靈仙30克,制川烏10克,川椒10克,土牛膝30克,當歸15克,絲瓜絡10克。 所有這些藥材,加水1500毫升,煮沸以后,把藥液過濾倒入足盆里頭,趁熱熏蒸足跟部。等到了水溫差不多的時候,浸泡足跟部。每次10到20分鐘,每日2次,每日一劑。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xù)用1到3個療程看效果。 這個配伍,是2005年發(fā)布于《中醫(yī)外治雜志》上的。創(chuàng)制者,是江蘇省海安縣的一位中醫(yī)同仁,叫做章進。這是他1995年到2005年,十年間經(jīng)驗的結晶。 我這些年,從事中醫(yī)驗方的整理挖掘工作,有幸看到這張驗方的詳細資料,于是收錄在案。 關于這個方子,還有一則驗案可以講一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營業(yè)員,男性。他的左腳,足跟痛已經(jīng)兩個月了,行走的時候,痛如針刺。到了醫(yī)院,拍片顯示,是左跟骨結節(jié)前緣骨質增生。 怎么辦?當時,就采用了上頭所述的湯藥熏洗療法。結果,7劑以后,疼痛大大減輕。再用7劑,諸證悉平,生活和工作恢復正常。 我現(xiàn)在把這里的道理,仔細跟你說一說。 其實,這個跟骨骨刺,腳后跟疼,中醫(yī)和西醫(yī)的看法不同。西醫(yī),能看到骨刺。中醫(yī)看不到??床坏皆趺崔k?中醫(yī)用別的方法來解讀它。比如說,肝腎虧虛、心脾不足等,都可能造成足跟部的疼痛。所以說,中醫(yī)臨床常用補益肝腎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效果如何?事實證明,不錯。您可以搜索我以前的相關文說,可以看到此類的驗案、驗方。 不過,實事求是地說,還有一些患者,年紀不大,你根本談不上肝腎虧虛。其他的辨證思路,于人家似乎也挨不上。對這樣的人,中醫(yī)有一個思路,就是考慮外感風寒濕邪。也就是說,風寒濕邪侵入人體,使得經(jīng)絡、氣血郁滯不暢,這個是造成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那好,既然如此,咱們就去祛風、除濕、散寒,然后通經(jīng)活絡。你再來看看上頭的配伍—— 海桐皮30克,透骨草30克,威靈仙30克,制川烏10克,川椒10克,土牛膝30克,當歸15克,絲瓜絡10克。 這里頭,其實就是一派祛風、除濕、散寒之品。其中海桐皮,能祛風濕,舒筋活絡。其中的透骨草,祛風除濕,解毒止痛。威靈仙,大家都熟悉,祛風濕,通經(jīng)絡,而且號稱其咸能軟骨。制川烏、川椒可以散寒止痛、溫通血脈。當歸活血化瘀,絲瓜絡通經(jīng)活絡。其中的土牛膝,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它也叫倒扣草,是分布生長在廣西福建一帶的草藥,善于活血化瘀,還可以引藥下行入足跟。 總之,這個配伍,主要還是祛風除濕散寒,輔以通經(jīng)活血。它能取效,是可以理解的。 我把這個寫出來,供我的讀者朋友來參考借鑒。 其實,此類的外治方,還是有很多的。我單獨拿這個出來,也是千挑萬選、反復斟酌的結果。我認為,它的組方比較正規(guī)、周正,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沒有任何作秀的成分。但是,你記住,這個方子是外洗用的,不是內服的。這里頭不少藥材的用量可挺大,而且制川烏理論上還有一點毒性。 當然了,中醫(yī)治療足跟痛,也只是諸多辦法之一。有很多西醫(yī)的療法,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效果立竿見影,比中醫(yī)要方便得多。文老師雖然是中醫(yī)人,但是對西醫(yī),也是深懷崇敬的。只不過,我太駑鈍,對西醫(yī)很多東西,一知半解。 另外, 雖然說上頭這個方子,用于外洗,安全性較高,但是我建議,皮膚有傷口、容易皮膚過敏的人,要慎用。 好了,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
來自: 人老顛東 > 《中醫(yī)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