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作品 在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壇上,有兩個風格迥異,但影響力都極大的畫派。這兩個畫派的代表人物,我們都挺耳熟。 王翚 溪山雨霽圖 一派是由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翚(huī),四位互為親友的王姓畫家組成,合稱“四王”,一般被認為是“正統派”。他們深受董其昌影響,技法功力深厚,畫風崇尚摹古,在清代占畫壇主流地位。 王時敏 仿黃公望山水軸 王鑒 秋山圖 王原祁 春崦翠靄 王翚 山窗封雪圖 另一派則是由石濤、朱耷(八大山人)、弘仁、髡(kūn)殘(石溪)四位僧侶畫家組成,合稱“四僧”,一般被認為是“野逸派”。他們不拘一格、不守陳規、抒發性靈、奇崛出新而聞名。 石濤 蕉竹圖 朱耷 古木雙鷹圖 漸江 峭壁孤松圖 髡殘? 黃山道中圖軸 于是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有些人就認為,四王是御用畫家,是墨守成規的主流與正統畫派,重復僵化,與清代皇族和封建的保守觀念合拍,是“文人畫中的院體畫”;而四僧則是面向自然、面對人生,代表了畫壇創新與進步的力量。 朱耷 墨荷圖 其實,這樣簡單的兩分對立,對于我們欣賞畫作并無裨益。因為藝術是多元的,并非非此即彼,也不是支持一派打到另一派的過程。四王與四僧,都是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中重要的財富。 王翚 仙山樓觀圖 先來說說“四王”。眾所周知,董其昌在繪畫思想上,主要為“南北宗論”,把藝術比作禪宗,揚南宗,抑北宗,“以淡為宗,筆墨至上”。他倡揚文人畫家,貶抑工匠畫家和職業畫家,但實際上卻十分重臨摹、重筆墨、重心向、重真率。 王鑒 仿巨然山水 雖然四王總體上來說,走的是“入儒”之路,但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他們所淵源的這一傳統。 王原祁 風雨暗千山 也就是由王時敏與王鑒砥礪深化,再由王翚、王原祁進一步發揚,向著“半書法”方式的抽象化方向發展,運用視覺上各種對立因素如虛實、開合等去營造所謂的“心向”,最終達到“集其大成,自出機杼”。 王時敏 仿黃子久山水 王時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婁東派”之先,少時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黃公望為宗,而偏于摹擬畫風虛靈松秀,墨氣醇厚,然而氣勢薄弱。 王鑒 春山煙靄 王鑒為“虞山派”之首,遠述董、巨,仿古作品更見功力。在山水畫創作上,講究布局筆墨處處有傳統、有來歷,但是缺乏從寫生中所獲得創新。 王鑒 松林高士圖 王鑒 春山行旅 王翚受益于前二王,又得力于前二王的推許,故名重一時,且影響深遠。王翚具有堅實的臨摹功底,“仿臨宋元無微不肖”,“下筆可與古人齊驅”,但是又能“集古人之長,盡趨筆端”。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取法自然, 因此,他的作品能有一定的生趣和真實感。 王原祁 仿黃公望山水 王原祁最具個人特點,他在“四王”中年齡最小,但成就最高。王原祁曾經擔任戶部左侍郎,人稱王司農。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 年)時,他奉旨編輯《佩文齋書畫譜》,并任總裁。這個畫譜共計百卷,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部寶典。 王原祁 青綠山水 王原祁深得康熙皇帝賞識,所以學生很多,后來逐漸形成一個獨立的畫派。因為王原祁是江蘇太倉人,太倉又叫婁東,“婁東畫派”因此得名。這個畫派聲勢浩大,幾乎左右了當時的藝術畫壇。他們的山水畫在清代初期占畫壇主流地位,在學習借鑒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王原祁 平岡曲澗圖 我們不能因為“四王”的山水畫出于摹古,就認為他們藝術價值不高。事實上“四王”還是各具面目的,如王時敏蒼老中見秀嫩,王鑒則沉雄古逸,王翚是秀潤沉著,而王原祁有韻味淳樸、筆墨古拙之趣。 八大山人 孤禽圖 再來看看“四僧”。他們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冷寂孤僻、“白眼向人”的八大山人筆下的寒鴉,但其實“四僧”同樣也是面目各異,各有風格。 漸江黃山圖軸 婺源博物館 弘仁喜歡仿“元四家”中的云林居士倪瓚,深造妙境,不過他雖然學宋、元各家,但又直師造化。疏淡意境與他身世凄涼的遭遇每每共鳴,注重以線條構造形象,筆墨瘦勁簡潔。 髡殘? 云中清磬圖 髡殘山水同樣是師法元四家,在學習傳統基礎上,重視師法自然。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山水中度過,經常駐足于名山大川,流連忘返。 他喜用渴筆、禿毫,蒼勁凝重,干而不枯,并以濃淡墨色渲染,使得筆墨交融,形成郁茂蒼渾、酣暢淋漓的情趣,使畫面產生雄渾壯闊、縱橫蓬勃的氣勢。 石濤 秋風百尺臺 “四僧”中以石濤最為著名,他也是半生云游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所畫脫離畫譜規范,筆墨恣縱,揮灑淋漓,灑脫自然。石濤的山水畫,筆墨、構圖、千變萬化,風神靈動,代表著清代山水畫的最高成就。 石濤 竹石圖 除了創作之外,他也有畫論提出,這就奠定了流派形成的基礎——前面提到過董其昌的“南北宗論”,而石濤則提出“一畫”論,大意是不必強求分野,“我自用我法”,充滿禪學的辯證思想,為后人不斷揣摩。 八大山人 仿倪云林山水 與石濤相比,八大則以奇異為特色,他以花鳥畫的結構和筆法寫山水,不拘成法,筆墨蒼勁圓秀,狂怪野逸,橫掃畫壇俗氣。 朱耷?鸜鵒枯枝 朱耷的花鳥畫粗狂禿扁的筆調、陰沉慘淡的濕墨不計自然常態的形象,冷寂孤僻的環境處理,以及不拘成法的構圖布局,沒有以往文人畫那種優雅文靜之意,而有幾分粗亂、生硬、狂猛,從而造成一種生冷、苦澀、帶刺的美,足以觸人心弦。 石濤 秋鷹圖 翻篇整個中國畫史,其實并沒有找到關于“四王”與“四僧”互相輕視的記載。倒是石濤與王原祁和王翚,都曾合作過繪畫。而且,王原祁還曾對石濤的繪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石濤 仿云林溪山閑亭圖 在我看來,“四王”與“四僧”所主張的,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創立自身的面貌風格。所不同的是,“四王”是守成中創新,“四僧”是創新中守成,而傳統是他們的根,本質上并無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