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這小小的沙漏里漏出去了 轉眼,2020年即將結束 在一場舉國大疫里 我們開始或重新思考活著的意義 價值觀由此改變 讓思考與學習繼續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美] 約翰·戈特曼 帶讀者:宋丹 “好父母和孩子永遠是一頭的” 生活中,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比比皆是。他們過于理性、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同理別人……尤其,當你的枕邊人是這樣時,顯得尤為痛苦。顯而易見,一個懂得與人打交道、有共情能力、能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情商是什么?會察言觀色、會溝通會表達、會來事兒?或許吧!作者戈特曼指出情商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共情的能力。因為共情,可以覺察和體會別人的內心世界的情緒,因為能做到更好的理解接納和應對。這個能力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學習。 中國的文化是含蓄保守、隱忍拼搏的,那些關于哀傷、抑郁、嫉妒、憤怒的情緒會被貼上消極懈怠、心胸狹隘的標簽。而事實上,“所有情緒的產生都是合理的、所有愿望都是可以被接納的”。當我們因為不敢表達而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那些不被表達的情緒終會爆發,或被壓抑到潛意識中,最終轉化為心理疾病。 書中,戈特曼通過情緒訓練管理的5個步驟,帶領普通父母鼓勵孩子情緒的健康表達、幫助劃定行為界限、指導做出解決問題方案。 《終身成長》 作者:[美] 卡羅爾·德韋克 帶讀者:彭芬 “遭遇挫折不退縮的學問” 在用10年時間跟蹤研究400人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發現了思維模式的力量。 她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這兩種思維模式是固定型與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成長性思維能夠最大程度激發人的潛能和求知欲。而一個人是否能夠過上自己理想中的日子,靠的就是對成長的追求,這種追求就叫做成長型思維。 面對挑戰,你的孩子是迎難而上還是逃避退縮?你是怎樣看待孩子的學習,是努力的過程重要,還是學習成績更重要?……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終身成長》,解鎖人生的更多可能,引領孩子不斷成長。 《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 作者:[美]娜塔莉·戈德堡 帶讀者:文子 ![]() 在寫作中,重新發現你自己! 娜塔莉認為寫作跟修行一樣,都要學會信任自己的心,以專注、創意和開放的態度,回到當下,洞察生活的細節,正視內心真實的模樣。寫作者對待自我內心的態度,才是決定一篇文章能否打動人心的關鍵。 娜塔莉認為,不是每個人寫作的初衷,都是為了寫出傳世巨著。有許多人之所以寫作,只是為了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別人聽,或是在碌碌一生中,對我們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的一種記錄與覺悟。 “寫作是一條小徑,讓我們得以在小徑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寫出我心》全書用64篇隨筆類的小文章編排而成,或敘述、或議論,如同一位關系密切的街坊老友,同你竊竊私語,話語樸實,卻能撥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我們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能寫作的空間,記下生命的點滴,我們將喚醒自己,覺察到正在體驗的生活...... 《不管教的勇氣》 作者:[日] 岸見一郎 帶讀者:達媽 “不批評不表揚的教養法” “老師,麻煩你提醒**同學把外套穿上,怕他感冒。” “請問大家,我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孩子去上補習班?” “你再玩手機,我就沒收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干過類似的事情,如果有,我建議大家來讀一讀岸見一郎這一本《不管教的勇氣》。 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他解讀的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我們團隊踐行的體系就是基于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正面管教”;此外,《不管教的勇氣》這個書名也吸引了我,因為我目前還沒有100%的擁有這種勇氣。 這本書的核心是“不批評不表揚的教養法”。他認為,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父母和孩子都處在一種不平等的關系中:父母是高高在上、全知全能的,而孩子是管不好自己、需要被人認可或督促的。 這些年的咨詢與講師生涯,讓我看到太多的父母因為“過度管教”而深陷痛苦泥沼。他們一心只想改變這個孩子,而屏蔽掉自己的感受;他們想盡辦法直至絕望,都意識不到在另一種視角。 翻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貼近不管教的本質:我們無法控制孩子,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另一個人。 《遇見未知的自己》 作者:張德芬 帶讀者:小吉 ![]()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 我是誰? 當我覺得我是一個想要安身立命的人,想找一份“好工作”,高薪工作將成為我人生的目標; 當我覺得我是個活在社會規則里的人,想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追名逐利累計財富將會成為一生的追逐。 我們人類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不清楚自己是誰,而是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 因為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所以無法獲得真正的喜悅與寧靜。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們:連接你的身體,臣服你的情緒,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讓我們走進名校畢業的女白領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與老人的對話,借此來表達對人生課題與智慧的理解。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日】近藤麻理惠 帶讀者:達媽 ![]() “通過整理,重新梳理人與物、人與人、 人與自己的關系。” 有一段時間,突然發現身邊多了好多職業整理師,她們為人整理衣柜、鞋柜,各種居家環境。我不禁感到好奇,這種從小耳濡目染就會的家務活,也需要專程報課學習嗎?帶著這份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看之前,以為是一本關于收納技巧的書,看完后,發現這本書其實是在透過對居家環境的整理,來整理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表面穿得光鮮亮麗,去到她的家里,你會發現所有的衣物都在房間里堆成一座小山,所有的物品都是隨手一放,堆得客廳雜亂無章,一進門就有一股焦慮感迎面而來。 華德福的老師也會非常關注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的影響,而在跟諸多家庭工作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一個家庭的物品雜亂無章,空間太滿,會增加孩子的焦慮情緒。 讀這本書,除了對收納整理的愛好,我更多地會從心理角度來看待整理。而我也相信,不同的人,會從這本書里收獲關于自己的人生領悟。 希望你每天睜開眼,都擁有令人怦然心動的生活。 《親密關系續篇:無拘無束的關系》 作者:[加]克里斯多福·孟 帶讀:文子 ![]() “不是同船渡,我和伴侶各有一艘自己的船” 毛毛蟲到蝴蝶的蛻變有痛苦、有掙扎,更多的是勇氣和驚喜,就像我們常常處于的各種關系中。在關系中,我們經歷、感受、學習和成長...所以,2021年,我想要來帶領這本《無拘無束的關系》。 為了從伴侶身上尋找快樂,我們真是鉚足了勁、全力以赴,用各種手段操控、需索,甚至導致強迫、上癮等行為。 我們在關系中充斥著條件和期待,在關系中尋求著自己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卻也在關系中經常卡住,而無法流暢地互動,并帶來不同程度的不適感(痛苦)……睿智的克老師通過本書,帶領讀者不知不覺走過了一趟改變人生的旅程。 在感動震撼和心生敬愛之余,我也非常認同——“我和伴侶各有一艘自己的船”,“我就是自己一直在尋找的那個人”。這一生唯一可托付的人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幸福和快樂負起責任。 親密關系——無拘無束的關系。當我們不再向外尋找,我便深深的明了所有的事情、關系、問題,都只不過是生而為人的種種體驗。人生再沒有任何的抱怨,只有接納、覺知和欣賞。 《熱鍋上的家庭》 作者:[美] 奧古斯都·納皮爾 / 卡爾·惠特克 帶讀者:達媽 ![]() “父母一爭吵,子女就發病” 你見過跟來訪者打架的咨詢師嗎? 這本書真是讓咨詢師看得過癮又刺激。熱鍋上的家庭已經足夠讓人焦慮無措、找不著北,而咨詢師非要打贏小男孩,又是為哪般? 這是一本家庭治療取向的書,也是家庭治療非常經典的入門書籍,普通讀者將它當成一個故事讀也是相當不錯的,因為故事的情節跌宕起伏、反轉連連。 從離家出走鬧自殺的女兒,到貌合神離的夫妻,再到父母雙方的原生家庭……你以為問題基本解決了,卻發現那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喘息;你以為這個家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黎明前的曙光卻不期而至。 書中講述了布萊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找對方向,化解家庭危機的。借由書中家庭所面臨的危機,作者帶我們揭開了家庭治療的面紗,也向我們解釋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關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響等諸多問題。 一本不容錯過的好書,我們一起讀。 9月《過猶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限》 作者:[美]亨利·克勞德等 帶讀者:達媽 ![]() “學習什么時候說好,什么時候說不” 帶領青春期家長課有時是一件非常揪心的事。 因為你會看到一位位青春期的父母陷入痛苦中苦苦掙扎的模樣,他們不舍得對孩子放手,一頭扎進了孩子的課題。因而換來孩子對他們的冷嘲熱諷、甚至橫眉冷對。而現實生活中,越是親近的人,似乎就越難設定界限。 這本書一開篇就介紹了一個過著沒有界線生活的婦女,生活一團糟、身心俱憊,情緒常常失控,與母親、孩子、丈夫、同事的關系都一片混亂。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界線在哪里。而這里所指的界線,是指你心里的“地界”,它定義你是誰,你到哪里為止,而別人又從哪里開始。 書中通過介紹界線十律、界線迷思、界線與家人、與配偶、與子女……以及與自己的沖突,教我們如何設立界線。 《孩子,你慢慢來》 作者:龍應臺 帶讀者:文艷紅(文子) ![]() 長長的路,我們慢慢地走 2020年10月,我帶讀完了十八歲的《親愛的安德烈》,現在,又回過頭來分享《孩子,你慢慢來》,有一種時光逆流的感覺。 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里從來沒有學習過知識,也沒有上過幼小銜接,會怎么樣? 如果你的孩子上了小學,拼音拼不過別人,算術也算不過別人,會怎么樣? 如果你的孩子成為被剩下的50%,沒考上高中,又會怎么樣? …… 如果你正經過這些,或為此焦慮,建議你來讀讀這本《孩子,你慢慢來》,看一位媽媽如何透過柔情似水的筆觸,將“慢養孩子”的哲學貫穿到繁瑣辛勞的養育過程中。正如文中所言:它不是對傳統母愛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的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何止孩子,為人父母,我們也需要—— 慢慢地走,慢慢地解釋,慢慢地接受,慢慢地懂得。 現在我的孩子已經到了青春期的階段,在快快的長大,但是我還是想要和TA說,孩子,你慢慢來,媽媽陪著你。 就像龍應臺寫下的——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關鍵對話》 作者:[美]科里·帕特森 約瑟夫·格雷尼等 帶讀者:楊娥 ![]() 人這一生中總有很多次關鍵對話的時刻 例???如: 關鍵性的面試; 當你面對一個艱苦的商業談判 ; 當你和同事討論他的個人行為習慣時,他不認同; 當你和自己的老公吵架…… 你有多少次因為不會面對關鍵對話而喪失機會呢? 盡管你深深自責,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方法來改善自己,只能歸咎于自己心理不夠強大或者口才不好。 這本書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根據這本書的指引,你會發現你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流暢并且智慧的引導談話向解決問題的方向前進。
《學習的格局·孩子自主學習的秘密》 作者:黃靜潔 帶讀者:文艷紅(文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