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隨著微信功能的開發,“班級微信群”越來越多,微信交流越來越方便,如今它已基本取代了電話,成為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而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 現場播報:開學軍訓、籃球比賽、班級合唱、文藝匯演、特色展示、校園美景、甚至是晨讀或自習,班主任隨手拍下一張照片或視頻,既能成為家長了解孩子的一個窗口,又能讓家長體味到老師的辛苦,為日常家校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 普及知識: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越來越深。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溝通交流?如何面對孩子的青春期?考試后怎樣和孩子一起查漏補差?大家都有一個習慣,到互聯網上去搜索一下。然而,由于互聯網的亂象存在,一些“權威論壇”卻是真假難辨。班主任根據自己所教孩子的年齡,有選擇的向家長推薦一些教育方法,既給家長指明了方向,又減少了家長尋找解決問題的時間。 話題討論:如針對學生吃零食,請家長和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如怎樣看待游戲和網絡,請家長和學生發表一下自己的高見;如你們喜歡什么樣的課外作業。在發言中,家長和學生暢所欲言,既能給其他家長以借鑒,也能讓老師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互傳文件:老師拍下孩子在學校的精彩瞬間,如幫助同學的畫面、辦得精美的手抄報、課前的大膽發言;家長拍下孩子在家里的積極表現,如精美的手工制作、假期的實踐活動、做出的可口飯菜。這樣既能讓家長和老師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孩子,還能讓孩子找到自信和優點。 發放通知:學校更改了作息時間、根據公休調整的星期、一些防溺水防觸電的安全通知,都可以通過微信及時發放,讓家長第一時間了解掌握。 展開競爭:定時發放自己的假期作業、曬曬自己的勞動成果、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展示自己的配音作品,在虛擬的空間,大家不僅能看到“我”的存在,也能欣賞到“同班同學”的成果,無形中就能找到自己的競爭對手或學習榜樣,然后奮起直追或共同進步。 解釋說明:“請讓XXX去門崗拿藥”“請XXX家長給孩子送書”“XXX因為堵車遲到幾分鐘”“因為暴雨太大,推遲放學”,類似的事件在微信里留言,既給家長提供了方便,又減輕了他們的思想負擔。 及時提醒:周一上學特別是假期開學,孩子們往往容易丟三落四。班主任和家長委員會成員提前提醒學生準備所需東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收發紅包及群付款: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學生中途缺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以前家長送錢或向學生借錢,既麻煩又容易產生糾紛。如今家長可以通過轉賬或發紅包的方式,先把錢轉給我,我再變現給學生。同時,學生中招報名繳費等也可以通過群收款來輕松解決。具體操作為:點擊“我”—“錢包”—“收付款”—“群收款”—“發起收款”—“選擇班級群”-—“設置總金額”—“選擇參與人”即可。這樣既不怕收到假幣,又方便快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