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要想在某一方面出類拔萃,無論是體育、音樂,還是棋類、電腦編程,都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努力才行。 盡管有些人生來天賦異稟,更容易比別人取得進步,但是他們仍然需要時間的打磨,畢竟沒有人生來就是象棋大師,也沒有人還沒斷奶就會拉小提琴。 有許多理論也支持上述觀點,其中最有名的要屬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一書中提出的“10000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0000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在過去十年中,心理學家、認知學家和電腦科學家一直在探討,我們是生來就有某方面出類拔萃的潛能,還是可以通過類似“10000小時定律”的訓練變得優秀? 這一爭論的時間跨度,幾乎等同哲學本身的歷史長度。柏拉圖傾向才能天授,而亞里士多德則看好后天養成。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 然而正如所有二元問題一樣,這一爭論比看起來復雜得多。 天賦之才、刻意訓練,二者只差在投入時間的多寡嗎? 假如你上網查詢相關內容,難免會碰到10000小時定律,似乎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堅持10000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但我們和愛因斯坦等專家之間的差距,真的是10000個小時可以彌補的嗎?01 刻意訓練的質量比時間更重要 可以讓人在任何領域成為專家的10000小時定律,聽起來有點玄乎,卻頗受歡迎,這歸功于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所著的《異類》,以及馬修·薩伊德(Matthew Syed)的《天才假象》這兩本書的成功。 二者都借鑒了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研究,但卻將其過分簡化,甚至有斷章取義的嫌疑。 埃里克森多年的研究顯示,專項才能需要通過日積月累的刻意訓練才能獲得。 不論在什么行業或領域,提高技能與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則,這種通用方法就是刻意訓練。 刻意訓練的益處在于能減少即時記憶依賴。 以國際象棋為例,新手學習和理解象棋知識時,極依賴即時記憶保存和信息處理,盡管這種記憶很短暫。而象棋專家依靠的則是經驗和專項知識,他們可以直接將大量信息保存在記憶中。 象棋專家的做法認知負荷較小,使他們可以將更多精力花在應對更加困難的挑戰上。 但刻意訓練有四個重要前提: 訓練內容需難易適中 學習者須接收實時反饋以便最優化其表現 學習者可以重溫訓練內容 學習者可以糾正錯誤以便進步 事實上,刻意訓練的質量和形式遠比投入的時間更重要。 無側重性的訓練對獲得專項才能毫無益處。因此,訓練須明確目的,且須將大挑戰分割后逐個擊破。 格拉德威爾引述了埃里克森1991年的實驗。實驗中,小提琴手被分成三組: 翹楚(有望成為國際表演家或獨奏家) 極佳 (有望與管弦樂隊合奏,但不會獨奏) 優秀 (有望成為音樂老師) 每組人的背景類似,但訓練強度大相徑庭。 翹楚組,即有望勝任國際表演獨奏者,平均訓練時間為10000小時,超出音樂老師組6000小時。 埃里克森的研究顯示,想要出類拔萃需持之以恒,即多年堅持刻意訓練。 格拉德威爾對此的解讀,使得他的著作《異類》大放異彩。他說,10000小時的訓練猶如打開專家之門的一串魔法數字,“10000小時定律”也因此得名。 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廣為流傳、頗具誤導性的說法:只要通過刻意訓練,任何人都能擁有專家級的表現。 但我們應該明白,這并非埃里克森實驗所得出的結論。02 基因和遺傳的重要性 雖然這么說會影響大家刻意訓練的積極性,但是我們還是不能低估基因和遺傳的重要性,體育項目、技能都受生物適應與遺傳影響。 2003年,全世界科學家團隊共同合作完成并繪制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在此之后,人們開始研究理解個體的影響以及基因組的影響。 研究發現,先天與后天影響都可能提升人類的各項能力。 體育類項目其便于測量比較,非常適合用來研究專項才能。高水平運動員通常有卓越的體質、力量以及反應能力,這些指標大多看似與基因密切相關。 然而測試發現,高水平運動員在反應能力方面與初學者相比沒有顯著優勢。 因此研究者認為,快速適宜的反應能力不依賴生理機制,而是一種思維過程,包括把信息“成塊兒”處理。這種把多個客體合并處理的方式可能減輕了認知負荷。 然而不論怎么打磨這種本領,結論始終無法證實或證偽10000小時假說。 許多世界級運動員遠沒有達到10000小時的訓練時間,且直到青年末期才開始從事該運動,也有許多人訓練時間遠超10000小時,卻從未到達精英水準。 根據10000小時理論,科學家無法解釋人們在運動能力和體育項目上的巨大差距。 對于體育而言兩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是心肺能力和心理狀況。 基因學家克勞德·布沙爾(Claude Bouchard)及其團隊研究表明,人的心肺能力強弱的50%受大約200個基因影響。我們的基因組成,通過復雜的相互作用,顯著決定我們的運動能力。 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 性格與意志力也與遺傳有50%的相關性 布沙爾對同卵雙胞胎研究發現性格與意志力也與遺傳有50%的相關性。這意味著,不管人生經歷如何,我們一半的性格特點都是既定的。 性格如此的話,可能其他精神層面的能力也是如此,比如“成塊兒”處理信息,或至少是獲得信息的方式。03 先天與后天影響交織 埃里克森2012年發表的文章,試圖解決一系列進入公眾視野的假象和誤解(可能歸咎于吸引眼球的頭條),同時把專項才能融入當今基因研究。 他批評了別人對他關于專項才能的研究過分簡化,否定了那些錯誤解讀,表示即使有長時間的訓練,也無法讓隨便一個人自動蛻變成專家或冠軍。 他認為基因對于專項才能的確有一定影響,但現在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一點。 在他的早前研究中,他提出過一個重要觀點,即身高對于許多精英運動員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顯然身高受基因決定。另一方面,運動員中常見的心臟體積增大,則主要與訓練相關。(雖然基因因素也影響心臟初始大小,以及訓練效率)。 埃里克森也肯定了動機和對從事項目的享受程度重要性,他們潛在的基因影響,以及其對刻苦努力和刻意訓練的影響。 刻意訓練本身不足以解釋人們如何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因為各種領域的專項才能,以及各自的表現,成長路徑可能各不相同。 在2012年的論文中,埃里克森推翻了早期關于研究小提琴手的結果,進一步指出了一個不符合平均標準的代表人物。 其中一位音樂家,僅僅進行了5000小時的刻意訓練,因此10000小時本身沒有魔力,只是一個平均值。 此外,埃里克森明確表示,未來更全面的了解表現水平的發展,針對其構建模型,必須通過把客觀表現力評測與基因和訓練因素進行比對。 刻意訓練對于兌現我們基因范疇下的最優狀態顯然至關重要,但10000小時法則對于提高表現水平既沒有魔力,也沒有奧秘,只是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倒不如說,好的環境,加上專注的訓練,以及良好的反饋更能讓我們達到可實現的目標。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塞蕾娜·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或尤賽恩·博爾特(Usain Bolt),但的確可以促使我們取得進步和達成目標。 最后,我們自己如何定義何謂最優表現,何謂個體成功,值得深思。 整個研究假設成功、名譽和認可是卓越的衡量標準。但對于很多人而言,成功對于體育項目,或過去的一段人生而言,可能是以從中獲取的享受或取得的進步來衡量,而這些大概是每個人都可以實現的。參考: http:///there-is-no-magic-10000-hours-rule/https://www./tag/10000-hour-rule-wrong-really-master-skill/https://www./10000-hour-rule/(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編譯 | Gabrielle版面 | 曉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