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害怕當眾講話么? 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曾經有一個次在眾人面前講話, 沒站起來心里一直打鼓,站起來就忘詞,尷尬、冷場,好不容易撐完,就后悔自己怎么沒發揮好,要是我把那幾句說了就好了…… 這個經歷重復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有可能是向客戶介紹產品時,是開會時的一段發言時、是朋友聚會上的講幾句,甚至只是在家里面招待幾個客人時也需要講幾句……。 總之,我們即使不是冷場王,但絕對是稱不上是活躍氣氛的好手,于是,只能自我調侃道天生幽默感比較差。 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表現欠佳,就能說明我們先天無趣么,大衛·尼希爾 在《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一書中,告訴我們幽默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 大衛·尼希爾本人用一年的時間,從害怕公眾演講的商務人士轉變為一個脫口秀的演員,并榮獲第43屆舊金山國際脫口秀大賽冠軍。他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幽默是可以學習和練習獲得的,而這些經驗和技巧都寫在他的這本書中。 當然,我們中的很多人的目標并不是成為一個脫口秀的演員,也不必高密度的逗笑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中,幽默就像是生活的佐料,能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提鮮,便夠了,從這目標出發,我們只需要三個步驟就可以完成。 1發現素材:幽默源于生活生活中不是沒有幽默而是缺少發現,生活中到處是有趣的素材。 作家馬克·吐溫就是一個十分幽默的人,有一次他乘坐的火車開的特別慢,列車員過來檢票時,馬克吐溫竟然拿出了一張兒童票,列車員打量了一下他,調侃道:看不出您還是一個孩子啊?這時馬克·吐溫說到:我現在不是孩子,但我買票的時候還是一個孩子,因為火車開的太慢了。 火車慢、列車員查票 、成人票、兒童票,這些事情都是常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馬克·吐溫就用這些素材組建了一個幽默的段子。 不只作家的幽默來源于生活,一些喜劇明星的幽默感也來源于生活。 郭麒麟,是著名的相聲演員郭德綱的兒子,在最近的一檔綜藝節目中,主持人蔡康永和小S問到他零用錢的問題,說到零用錢都來自于壓歲錢時,就發生了下面的對話。 主持人:壓歲錢收到多少要不要報備給父母? 郭麒麟:有時候會。 主持人:是當收到比較大筆的時候么? 郭麒麟:太少了會報告。 現場一片哈哈大笑。 觀察這兩個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兩個故事幽默的原因,是事情的發展與預期出現落差,而這種落差就使人產生了好笑開心的情緒。而生活中,人們受慣性思維影響和口是心非的例子比比皆是,講段子沒有那么難,放下自己的心里負擔,就會發現生活中好玩的事情。 2幽默的是一種可以學習的技能我覺得當任何一個技能有相應職業的存在,就說明它具有專業性的同時,也說明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和練習而形成的。 比如,眾所周知,民間說唱曲藝之一的相聲,深受大家喜歡,相聲就有說、學、逗、唱四門功課,一個好的相聲演員要經歷多年的打磨,才能登臺表演。 對我們普通人,不是專業的喜劇演員,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專業的訓練,那是否有一種較為簡單易學幽默套路呢。 《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這本書中也提到了一種簡單易學幽默形式,就是P-A-P模式,幫助我們快速學會寫段子。 P=準備(情景鋪墊) A=懸念 P=抖包袱 從準備到懸念再到抖包袱,只需要三個步驟,可以用三段文字甚至是三句話,就能完成。 舉一個例子,吐槽大會中,李誕吐槽歐陽娜娜中就有這樣的三句話。 P=很多女孩都羨慕她,之前不是有一個熱搜,有個話題叫“哪個女孩不想活成歐陽娜娜”。 A=你看這話說的。 P=我們男孩不想么? 這些喜劇形式,尤其是脫口秀、相聲等主要靠說的表演方式,很多都是按照這種套路達到幽默效果的。 著名的怕累托法則提到20%的投入能帶來80%的效果。我們可以將這個法則也用到幽默學習中。利用P-A-P這樣簡單的套路,讓幽默點綴溝通的氛圍,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溝通過程中增加聽眾的笑的情緒,不僅現場的氣氛好增加聽眾的好感,聽眾對內容的記憶和理解也會增強。 需要注意的是,采用PAP這樣套路創造段子并不是讓我們生搬硬套,而是因時、因勢、因人等做出調整。 比如笑話鋪墊的過程中,開始幾句話如何吸聚焦聽眾的注意力就十分重要,人們只會關注他們所關注的問題,所以在笑話開始時,我們需要讓話題輻射的范圍更廣,人們才會感興趣聽一聽,不同的聽眾群,就該考慮他們關注的問題了。再比如,素材中的故事,最好是自己的故事,真實故事更吸引人,而且講起來更得心應手。 3實踐:開始、重復、堅持《做事的常識》 一書中說到“開始+重復+堅持”是成功的秘訣,這個秘訣在在學習培養幽默技能方面同樣適用。 世界上沒有一聽就會的技巧,也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必須在實踐和時間中修正,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技巧。觀察生活,找到素材,個性化的創造加工,個性化的演繹才能成功將段子融入到你“一本正經”的講話內容中。 前面提到了生活化的素材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個性化的創造加工可以在套路中融入因時、因勢、因人做出調整;而個性化的演繹,會讓我們講笑話或者段子時收放自如,并形成個人的魅力,這不僅需要文字的打磨,也需要個人形態上有所注意。 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維》中提到除了好的內容,感官感受和細節在溝通也必不可少。 比如,手勢,表情、身體姿態、語氣、節奏感等。而這些看上去條目很多,其實隨著不斷的實踐反饋,隨著調整,不斷進步,我們一定會迎來講話中的“高光時刻”。 相信自己,沒有誰是天生無趣,我們只是缺少練習,如果不得其法,我們可以看看像《如何成為講話有趣的人》這樣的書籍,很多前人都將經驗和方法寫在書中,我們不妨試一試,說不定你會發現風趣幽默的另一個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