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窮人思維”?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個窮人在佛祖面前痛哭流涕,訴說生活的艱苦。 “為什么富人天天悠閑自在,窮人就天天吃苦受累?只有讓富人和我一樣窮,干一樣的活才公平?!?/p> 佛祖同意了。他把一個富人變成了和窮人一樣窮的人,然后給了他們每人一座煤山,規定每天挖出來的煤可以賣掉,并限期一個月之內挖光。 于是窮人和富人一起開挖。窮人習慣做苦力活,很快就挖了一車煤,然后把挖煤的錢拿去吃了一頓大餐。 富人沒干過重活,到傍晚才勉強挖了一車。換來的錢富人只買了幾個饅頭,其余的錢都存了起來。 第二天,窮人早早就起來挖煤,富人則雇傭了兩個工人幫他挖煤,自己在一旁監督。一上午的工夫,富人那邊就挖出了好幾車煤,富人把煤賣了,又雇了幾個苦力。 一個月很快過去,窮人只挖了煤山的一角,賺來的錢也都用于消費,基本沒有剩余。而富人早就指揮工人挖光了煤山,賺了不少錢,他把這些錢投入到理財工具中,一段時間后又積累了一筆不菲的財富。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窮人思維有兩個特點: 第一,不會“節流”,入不敷出; 第二,不會“開源”,資產難增長。 如何擺脫“窮人思維”? 1.學會強制儲蓄 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消費觀都是“及時行樂”,每個月拿到工資的第一時間就去花掉。 這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沒有財富的積累,我們的人生就失去了抵御風險的能力,也無法通過財富獲得更好的人生體驗。 怎么做出改變呢? 我們都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盈余=收入-支出,所以我們理直氣壯地變成月光族,還美其名曰消費主義。 現在不妨把上面這個公式調整一下,變成:支出=收入-盈余。 意思是,咱們在下個月收入到賬之后,先不要隨心所欲地花錢,而是先把“盈余”部分存起來。比如月薪8000元的人每個月把收入的20%存起來,剩下的錢再拿去消費,做到量入為出。 萬事開頭難,只要我們養成了儲蓄的習慣,很快就能看到賬戶上積攢的本金了。 我有個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雖然收入不高,但工作5年存了10多萬,原因就在于每個月堅持不懈地儲蓄。 2.學會“開源” 光儲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動用智慧,好好打理來之不易的本金。 我們可以通過做副業兼職,也可以通過投資理財獲得持續不斷的收入。 市面上的投資理財產品很多,貨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固收+”產品、股票、基金……琳瑯滿目。 每一種理財產品都有其利弊。貨幣基金雖然流動性高,但收益率較低;股票對于懂投資的人來說風險低收益高,但是對于不懂的小白來說,風險是很大的。 在投資市場中有個“投資不可能三角”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是,如果沒有投資能力,投資任何產品都不可能同時獲得高收益、高流動性和低風險。 在預期未來高通脹的環境中,股票投資可以確保咱們的資產不至于貶值太快,只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基本可以等到收益頗豐的那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