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也是開始運動的季節。關于過量運動帶來的影響,很久以前寫過一篇《且說跑馬》,今天來中和一下,聊聊另一個極端——因為怕消耗而抵制運動,過度靜養。 說起運動,在學中醫之初,我有很多的困惑,后來發現困惑的不止我一個:初學中醫時,我們會聽到“汗血同源”的理論,意識到大量的出汗是傷精傷血的,過量的體力勞動是傷氣的。同時還聽到很多報道說跑馬拉松出問題,甚至猝死在健身房里。 聽過徐老師《國學堂·黃帝內經》的同學都知道,動主要是鍛煉四肢,而忽視內臓,只有動沒有運,所以要靜養,要練靜功,滋養內臟。于是有些人得出一個結論,劇烈運動不好,甚至很多人排斥現代的各種體育運動,甚至笑話那些堅持跑步鍛煉的人,覺得人家不懂中醫,傷氣傷精。但是多數情況下結果往往打臉,那些“盲目運動”、“消耗氣血”的人要比那些“盲目不運動”的“靜養人士”身體看起來健康??赡苡腥藭f,那些人外強中干,但事實并非如此。接下來咱們就梳理一下,中醫如何看待運動,背后的根本邏輯是什么。 首先是分年齡段。先給大家講一個例子,一次健康營課上,徐老師和學員見面講話。有同學問徐老師:“我家孩子10歲,怎么能讓他堅持站樁?”徐老師回答:“你為什么非要逼著10歲的小孩子站樁?小孩子自己有興趣可以站,如果沒興趣的話,10歲正是滿地瘋跑的年紀!”類似的例子很多,不少同學學完中醫之后,就擔心出汗傷精,制止自己家孩子踢足球、打籃球,甚至更有甚者,連上個體育課都糾結。 《靈樞·天年第五十四》一篇把人從出生到死亡,每隔十年身體所經歷的階段、變化、身體特點,梳理了一下?!短炷辍防锩嬷v十歲的時候,“五臓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也就是說10歲到20歲之間,小朋友氣在下面,所以就好跑,瘋跑瘋玩是他的天性。從20歲到30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壁吺切〔娇炫?,就是慢跑或者快走。后到了30-40階段,氣血進入平臺期,準備走下坡路,所以這個時候“好步”,也就是正常的走路、散步。40歲到50歲,身體開始走下坡“好坐,而60歲以后人就容易“好臥”,喜歡躺著。(詳情請參見《國學堂》徐文兵講黃帝內經)總結一下,人在30歲之前氣血盛壯,是可以、能夠、也樂于去做一些相對劇烈運動的。這時應該順應天性,應該去教會他們運動防護,比如運動之后不要喝冷飲,運動之后不用涼水沖頭沖腳,運動之后應該去拉伸放松,如何避免運動傷害等等。所以這個年齡段,只要不過量運動,不是天天濕透,就不用太過擔心所謂的消耗。如一周一次到兩次打個籃球或每天跳操,這都是正常且必要的。 說完了青少年,對于中年人,真人孫思邈曾經說人過40當學打坐。古代醫書充斥著靜、養氣、養息等詞匯,“勞”幾乎算是個貶義詞。但是很多中年人聽中醫的去靜養,養了半天卻發現好像身體也不見好,甚至還不如樓下跑步的那堆人。 可見照搬書本向來是學習大忌,我們先想想,古人為什么那么反感勞,強調靜呢?首先,在農業時代每天干農活的運動量有多大?第二,不干農活,古人是如何生活?比如我想喝一杯茶,如何實現?沒有自來水,得河邊挑井里打。沒有煤氣,得劈柴、砍柴,還得點火拉風箱。喝杯水尚且如此,一天下來洗衣做飯,基礎運動量就已經非常大。相比之下,現代人每天帶個手環每天10000步,這個運動量大概在古代就相當于一天游手好閑,什么都沒干。因此在重體力勞動的背景下,我們還會強調運動嗎?崇尚跑步健身的是希臘人,而且是貴族,因為有奴隸幫他們干活,而中醫面向的是勞苦大眾,因此古人自然會強調要靜、要養、要休。所以孫真人強調“人過40當打坐”,而那個時候人過40的人,每天的運動量也要比我們現在大很多。因此靜坐確實好處。但同時被忽略的是,現在普遍的人,在下肢氣血不通的情況下,就來打坐,其實不是打坐的問題,是次第的問題。所以徐老師、厚樸強調先站樁,先把這具肉身上下弄好,再去打坐。以此類推,辟谷的問題也是處在次第上,追求一步到位。古代的弟子,一般一入門先干點體力活——掃院子、做飯,體力勞動,然后開始練功,練到一定程度之后開始辟谷。所以東西都是好東西,但次第很重要。說完打坐的問題,再回過頭看希臘人和跑步的事情。想想我們現代人的狀態是不是類似希臘貴族呢,電器和各種上門服務幫我們干了活,我們每天也是“養尊處優”沒什么運動量。過度靜止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氣滯血瘀”。另外在醫圣張仲景眼中,咱們都屬于尊榮之人,“肌膚盛而骨弱”,大意是脂肪肥厚,筋骨的氣不足,這樣的人容易被風、寒、濕侵入。如此一想,希臘人的建議是不是也值得參考呢?這里不是推薦大家跑步,而是想說盲目運動和靜止都不利于身心。動為陽,靜為陰,動靜陰陽自然不可偏廢。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在零運動量的大時代下,其實我們現在多數人是缺乏運動,應該運動的,這些也就正應了我們開篇時候講的,為什么那些天天跑步的人,其實往往比那些學了一點中醫,盲目靜養、不運動的人,身體反而更好。但是人們往往喜歡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要么學習現代運動瘋狂健身,要么學了點中醫就開始龜縮不動。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學習“西學(科學)”的人容易“盲目的樂觀”,進入一種“理性冷靜的偏執”,而學習中醫的人容易“消極的自憐”,進入“糊里糊涂的肯定”。與大家共勉,兩者取中,不走極端。既然人應該運動,古今的運動理念和方式各有什么優勢?我們下回再說?。ㄎ赐甏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