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李學勤先生曾經說過:“可以斷言,如果沒有對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可能構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完整圖景,中國文明研究的不少問題,恐怕必須由巴蜀文化求得解決”。 四川(含重慶)古稱巴蜀,古書上所載的“梁州或益州”,也是對古代巴蜀之簡稱,四川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巴蜀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古代歷史和傳說中,多有“三皇”、“五帝”、“三王”的說法和諸多事跡均有記載與流傳。其中三皇分別為伏羲創八卦(天皇)、神農嘗百草(地皇)、軒轅黃帝滅蚩尤(人皇);五帝為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三王為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又把“五帝”歸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和虞舜,特別把人文始祖黃帝列為五帝之首,而取消了少昊,少昊名“玄囂”、號“青陽”,為黃帝與嫘祖之長子。在黃帝滅掉蚩尤后,派玄囂去山東和江蘇掌管原蚩尤之氏族部落及其九夷部落聯盟,由于治理有關方,從而獲得了東夷集團的接受和認可,加之東夷部落和蚩尤原來就尊崇太昊伏羲,既然伏羲有“太昊”之稱,所以玄囂就稱之為“少昊”。司馬遷認為“少昊玄囂”未統治全國,所以就不能列入“五帝”之中。 據《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娶於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是為帝顓頊也。” 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黃帝妻雷(嫘)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史記》與《山海經》所載內容存在一小部分分歧,主要是在“昌意生韓流,(韓流)生帝顓頊” 這個問題上,而不是“昌意生顓頊”。 嫘祖與黃帝之子昌意的封地和居住地均在“蜀” 根據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文物考證,青銅大立人神像人物原型應為開國蜀王蠶叢,即黃帝與嫘祖之孫女韓流,韓流因向黃帝爺爺獻絲而有“織維之功”,受黃帝封賜成為開國蜀王,又因韓流生子顓頊,而顓頊最后又繼承了黃帝之位,而實際上就是黃帝最終把帝位傳給了自己的曾外孫。 《史記》載:“昌意降居若水”。據考證,“若水”即為當今之四川大渡河流域一帶,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分封居地,四川雅安市滎經縣為“顓頊故里”,顓頊早年在此地隨父母生活過。 《史記》又載:“青陽降居江水”。“江水”在歷代史學家的研究和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中,均認為四川岷江是《史記》中提到的“江水”,這其實是不正確的。 客觀上“若水”大渡河與“江水”岷江都在川西及川西北,即今成都市以西的地方,黃帝不可能把兩個最為重要的兒子都分封到蜀地這同一個地方,其邏輯和事實上都是不合情理的。 在古書典籍中,關于“河”的記載,通常是指“黃河”;關于“江”的記載,通常是指“長江”,而長江上游有八條主要支流,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和渠江均主要位于古代巴蜀大地(今四川)之范圍內,也有“西蜀東巴”之稱,巴蜀就是今天重慶市和四川省的合稱。 嫘祖與黃帝之長子玄囂(青陽)的封地在“巴” 但實居地卻在山東“窮桑” 《史記·五帝本紀》所載的“青陽降居江水”,其“江水”的真正地望必然在四川這八條支流中,長江上游四川境內的八條支流究竟哪一條才是《史記》中青陽玄囂的分封地呢?據筆者考證應當“嘉陵江”,屬于古代“巴國”的范疇。 古代巴蜀是個十分神秘的地方,這里曾經有過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 炎黃嫘祖故里位于今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境內。鹽亭古稱“西陵”,其地理位置正好居于四川中部,即古代“巴與蜀”的中心地帶;“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故里就在古代之巴國境內,即今四川省閬中市。 “巴國”在古書上多有記載。據《山海經·海內經》云:“西南有巴國,太皞(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 史學家蒙文通先生《古族甄微》言:“渝水巴山悉在閬中,巴歌渝舞之所自出,此巴古國也。于后巴子或治江州(重慶),或治墊江(今合川),或治平都,或治閬中”。 《華陽國志·巴志》載“閬中有渝水”。“閬渝”即今之四川閬中嘉陵江之水直達重慶后與長江合流,而閬中市曾為古代巴國之中心,閬中古城素有“中國四大古鎮”之稱謂,而環繞閬中古城的“渝水”,即今之四川的嘉陵江,其源頭自甘肅“白水河”、流經陜西后稱為“白龍江”,與西漢水合流后,經四川廣元市南流到達閬中,最后在重慶與長江合流。 嘉陵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川東北地區,屬于古代巴國境內最為重要的長江支流之一。《史記》中所載黃帝嫘祖之子“青陽降居江水”。其真實地望應是古代巴國境內的“嘉陵江”流域,而非西蜀境內(即今成都)附近之“岷江”。 四川境內江河眾多,長江水的主要源頭均來自四川八大支流,而巴蜀四川地形復雜多樣、古代交通又極為不便,古代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如司馬遷和酈道元也很難準確弄清每條支流的詳細情況,所以對四川之江河或地名的記載多有誤傳,從而導致諸多學者在研究古代巴蜀文化起源時陷入迷茫,發生的史事與地理位置也就不相符合,甚至相互之間充滿矛盾,這就是古巴蜀之謎至今未解的諸多原因之一。 《皇圖要覽》載:“伏義化蠶,西陵氏始蠶”。天皇伏羲后人多在古之巴國閬中一帶,而絲綢之母嫘祖的西陵國,正位于巴蜀之間,即今綿陽市鹽亭縣境內,與閬中伏羲故里的距離靠得非常近,(其間只隔了一個南部縣),兩地路程也只有百余公里左右。 伏羲是我國上古時期最早的偉大哲人和天文學家。《易經》之先天《八卦》、《河圖》、《洛書》相傳為伏羲所作,伏羲早年出生和居地均在四川創了“八卦”,后來到了甘肅天水創了“河圖”,最后在河南淮陽洛河邊創了“洛書”。所以伏羲稱“天皇”,是中華民族最早的人文始祖。 《呂氏春秋·立春紀》載:“其帝太皞”;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伏羲也稱太昊,位居古代“三皇五帝之首”,因伏羲崇尚天文,所以其文化圖騰大多與鳥類有關。 相傳伏羲早年出生于四川閬中,成長于甘肅成紀,“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伏羲陵墓歸葬在河南淮陽,所以今之閬中、天水、淮陽均有伏羲故里之稱。 伏羲文化淵源流長,伏羲后裔除巴族外,我國的三苗九黎等少數民族也都與伏羲后代有關。其中蚩尤為九黎部族首領,實為伏羲后裔之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在軒轅黃帝時期,黃帝與嫘祖之子玄囂,號青陽,分封降居到古代巴國嘉陵江流域之巴國境內,由于“嘉陵江”是長江重要支流之一,所以《史記》稱“玄囂”降居“江水”就只有“巴國”之“嘉陵江”才符合基本最事實和邏輯。次子昌意分封降居到古代西蜀大渡河流域之“若水”一帶也才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嫘祖是四川人,她與黃帝所生的兩個兒子分別封回到巴蜀也就順理成章! “玄囂”去了山東“少昊之國” 封地“巴”未曾實居 顓頊前往輔佐 “青陽玄囂” 即“少昊金天氏”,雖然封地在“巴”,但實際上并未在巴地居住,所以在巴地基本上沒有留下的任何史跡。這又是為何原因呢?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扶養)帝顓頊于此”。 《呂氏春秋·古樂》載:“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 《帝王世紀》載:“顓頊生十年佐少昊”。 由于黃帝與蚩尤交戰多年,“玄囂”長期跟隨黃帝四處征戰,在蚩尤被斬殺后,其山東、江蘇一帶之九黎部族群龍無首。黃帝之子“昌意”既然已經到了蜀地“若水”一帶居住;而另一個兒子“玄囂”便被派往了山東,這就是“玄囂”沒有到其封地居住的真正原因。“玄囂”所去的“窮桑”之“少昊之國”,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和江蘇連云港市一帶的廣大地區。 “顓頊”從小天資聰慧,智慧過人。在他10歲時被黃帝安排到“少昊之國”,玄囂身邊進行撫育和培養,隨著顓頊的成長,顓頊從小便刀參與輔佐少昊玄囂治理國家,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帝少昊金天氏玄囂本來有好幾個兒子,都不及顓頊之治國理政才能,所以玄囂在顓頊20歲時,將“少昊之國”帝位直接傳給了顓頊。 顓頊繼承黃帝之姓,姓姬。他先是繼承了少昊之帝位。后來,黃帝于公元前2514年左右崩,顓頊再次到中原河南繼承了黃帝之位,國號“高陽氏”,正式成為了“五帝”之一。所以有《讀史方輿紀要》載:“帝顓頊始都窮桑,徒帝丘”。即今河南省黃縣帝丘故城。 《史記·五帝本紀》載:“帝顓頊高陽氏……沈靜淵深而有智謀,清明通達而知事理;生養財物以盡地利,順時行事以法天道,憑依鬼神以制義法;調理五行以教化,潔凈虔誠以祭祀”。 在理清《山海經》、《史記》等諸多史料典籍所載事實后,黃帝與嫘祖、玄囂與昌意、少昊玄囂與顓頊,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便一目了然。 顓頊再次將帝位傳回給玄囂之孫“帝嚳” 《史記·五帝本紀》所載的“顓頊與帝嚳”與古代巴蜀之間的關系又怎么理解呢? 帝嚳號高辛氏,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在五帝中位列第三。《世本·帝系》載:“帝嚳年十五歲,佐顓頊有功,封為諸侯,邑于高辛。”高辛即今河南省商丘縣高辛鄉。帝嚳深為顓頊所器重。 帝嚳是少昊青陽玄囂的兒子,因顓頊受帝嚳之父“青陽”器重,而繼承了“少昊之國”帝位。帝嚳也因輔佐顓頊治國有功,在顓頊去逝后,帝位便再次傳回給了帝嚳。帝嚳之子便是堯,堯后來承襲了帝嚳之帝位。 《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帝嚳繼承黃帝之姬姓。 帝顓頊崩,帝嚳初推薦其長子繼位,但不久后其長子病故,眾臣于是推舉高辛繼位,高辛有圣德,是為帝嚳。 《白話史記·五帝本紀》譯文云:“高辛生下來便神奇靈異,不久便會說自己名字。即位后廣施恩澤,利及萬物,卻不為自己。聞言而辨,能洞悉遠方,見事而察。順應上天意旨,知道人民急需。仁厚而威嚴,慈愛而篤實,修身而天下景仰。取地之材物而節制使用,教養百姓而順性利導,觀測日月的運行而致其迎送之禮,宣揚鬼神的道理而恭敬奉祀。他面色和睦,品德高尚,舉止適時,穿著普通樸實”。 堯、舜、禹及夏商周開國君王皆為顓頊與帝嚳之后人 繼承帝嚳之位的是帝堯,鯀和禹都是顓頊的后人,由于鯀治水夫失敗而被流放到山東一個叫羽郊的地方,后來鯀回到四川老家,娶蜀山氏生下禹,禹長大后被堯帝起用繼續冶水,并劃定九州。堯去逝后,顓頊的后人舜又繼承堯之帝位,舜和大禹都是顓頊的后人,他們的封地也多在蜀國。“禹居石紐”就是今四川岷江流域之龍門山,北川縣及茂汶一帶。 嫘祖為黃帝所生的兩個兒子,玄囂與昌意的封地,分別為古代巴蜀的江水和若水一帶。 昌意所生之女韓流受黃帝封賜,成為開國蜀王蠶叢。蠶叢之子為帝顓頊,顓頊之后人有舜和大禹。 玄囂因赴山東“窮桑”治理九黎部族,稱之為“少昊青陽”,青陽之子為蟜極,蟜極之子為帝嚳,帝嚳的后人有堯、商湯王及周武王。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稱“黃帝與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 著名先秦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一文中總結到:“黃帝二子的居地分為一北一南。玄囂一系,如帝嚳、唐堯、商、周、都在北方。昌意一系,卻多在南方或與南方有關。例如虞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夏禹生于石紐,崩于會稽,楚、蜀更是南方的諸侯”。 由此可見,古代巴蜀不僅是炎黃嫘祖發源地,而且是五帝中“顓頊與帝嚳”之父輩的分封地。顓頊的后代魚鳧,繼蜀國柏灌王之后又開創了強大的三星堆古蜀魚鳧王朝,所以在四川、河南、山東都有稱顓頊故里。帝嚳的后代子孫封地多在北方,而河南、山東、重慶都稱有帝嚳墓,實際上重慶古代屬于巴國范疇,帝嚳的爺爺玄囂之封地屬于重慶,所以重慶有帝嚳墓也不足為怪,可能就是帝嚳的衣冠墓罷了,而顓頊與帝嚳的墓地均在河南! 結論:巴蜀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巴蜀更是長江文明最為重要之源頭;顓頊與帝嚳都是上古五帝之一,是嫘祖與黃帝的后人,與古代巴蜀有著深厚的淵源與密切的關系。 作者 何佩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