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外感,軀殼病用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之思路。 體表之病,只有三條路徑: 一是邪犯太陽經。 二是肺生邪傳表,肺主皮毛嘛。 三是升降氣機逆亂生邪氣,隨“心部于表”病機傳表。 ?氣分證:癥見舌質紅,舌苔黃而干,或者舌苔厚白而干,脈數有力,發熱而不惡寒,口渴,小便色黃,即可以診斷為氣分證,至于伴隨出現的咳嗽,頭痛等癥狀,對辨氣分證沒大用,不需要記牢的。凡是熱邪不在衛分,也不在營分,還不在血分,均屬于氣分證。 根據熱邪所在的部位不同,以及熱勢程度不同,氣分證有以下幾種證型: 1,【邪初入氣分】癥見心煩懊憹不得眠,此屬熱邪初入氣分,熱邪在胸膈,用桅子豉湯。 (1)無汗熱不退,加防風,荊芥。 (2)有汗熱不退,加金銀花,連翹。 (3)挾暑,加扁豆,竹葉。 (4)兼濕,加白蒄仁,六一散。 (5)口渴飲水多,加黃芩,天花粉。 2,【里熱熾盛】癥見壯熱不退,大汗出,脈洪大而數,熱邪在腸胃,熱邪未與大便互結形成大腸腑實證,用白虎湯治療。 (1)若脈洪大而虛,屬氣陰不足,用白虎加人參湯。 (2)若身重,苔膩,屬于有濕,用白虎湯加蒼術。 3,【熱結陽明】熱邪與大便互結,大便不通,形成大腸腑證,治法分為苦寒攻下,滋陰攻下,補氣養陰攻下。 (1)腑實熱盛證:燥結程度重,癥見腹脹滿硬痛,大便燥結不通,治法苦寒攻下,用三一承氣湯。 (2)肺熱腑實證:燥結與咳喘并重,癥見大便閉結不通,咳嗽,痰涎壅盛,治法清肺定喘,瀉熱通便,用宣白承氣湯。 (3)腑實腸燥證:陰傷程度重,癥見舌苔干燥少津,大便燥結難下,并見腹部脹痛,治法滋陰攻下,用增液承氣湯。 (4)邪實正虛證:燥結不去,津氣俱耗而不足,癥見中焦硬滿而痛,或瀉下純清水極臭,身熱,譫語。脈無力。治法補氣養陰攻下,用新加黃龍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