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如果想要讓自己恢復得又快又好,就要把握好產后黃金24小時,以下幾點不可忽略! 1、產后2小時內仍需要觀察出血量 在產后2個小時內,是觀察和處理產后出血的重要時期,若順產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超過500毫升,剖腹產,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出血量達超過1000毫升,稱為產后大出血。另外,后期如果出血量較大,并出現失血性體克的癥狀:如心慌、脈搏快而細、頭暈、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等時,因為這個時候還在醫院,一定要馬上告訴醫護人員,讓醫生進行處理。 2、留意子恢復的情況 在產后,子宮由于剛剛將寶寶娩出,可能還會像皮球那么大,產婦自己在腹部可以觸及。如果它總是像個硬球,就說明宮縮良好,如果松軟就可能會發生產后出血,要及時出來。 3、觀察惡露排出的情況 分娩后24小時內排出的惡露稱為“血性惡露”,其中含有較多的血液,量大,有少許的胎膜和壞死蛻膜組織,并且伴有血塊。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3-5天左右。隨著時間的推移,惡露的顏色會逐漸變淺,排量也會減少。 4、盡早下床 產后媽媽在體息充足后,可以下床走走。適當的活動能加快血液循環,幫助惡露的排出。順產要消耗很大的體力,在一般情況下,順產的媽媽在產后要臥床體息6個小時,然后就得在家人的換扶下下床走動,慢慢恢復體力。剖腹產的媽媽則需要在24小時左右才能下床走動,避免因為動作幅度過大而影響傷口的恢復。雖然下床走動會很疼,但是臥床太久容易形成血栓,體內的瘀血不易排出體外,不利于調養身體。下床走動可以先由家人扶著走,以防摔倒或暈倒,然后慢慢地,自己再一步一步來,等整個過程適應了,就可以行動自如了。 5、及時給寶寶哺乳 新媽媽們在產后半小時左右就可以給寶寶進行哺乳了,這樣可以避免新生寶寶低血糖,同時還可以刺激母體分泌乳汁,使體內產生更多的催產素和泌乳素,增強子宮收縮,預防產后出血。通常,產后至一周內乳房分泌的乳汁稱初乳,有助于增進新生寶寶呼吸道及消化道防御病菌入侵的能力,能提高寶寶的抵抗力,是寶寶很好的食物。剛剛分娩完,奶水不多是常有的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媽媽平時可以多讓寶寶吸吮,刺激母乳的分泌。 6、抓緊時間休息 分娩是一個非常消耗體力的過程,媽媽們在產后需要抓緊時間體息。要盡量減少人員探望。剛剛生產完的媽媽身子非常弱,抵抗力也較差,大多人過來探望會攜帶一定的細菌和病菌,容易使媽媽造成感染。太多喧囂吵雜的環境并不利于產后媽媽和新生兒的休息。 7、合理補充營養 生產過程體力消耗大,因此產后需要及時補充營養。但是媽媽們剛剛分娩完,身體尚未恢復,乳腺管還沒有完全通暢,吃得太油膩或太補,都容易導致乳腺堵塞,所以飲食要清淡。順產產后第一天的飲食靈活性比較強,要根據產婦的身體情況和食欲情況來決定,產后腸胃比較弱。要吃些易消化、好吸收、營養密度高的食物。推薦食物:小米粥、白粥、藕粉、紅糖水、面條、荷包蛋、蛋花湯雞蛋羹。剖腹產產后6小時內應當禁食,因為手術讓腸蠕動受抑制,容易脹氣,禁食可以減輕腸內脹氣。6小時后可以吃一些促排氣的湯水,如蘿卜湯、米湯、面湯、蘿卜水、陳皮水等流質食物。產后12小時,可以食用一些半流質飲食,如濃稠一點的爛面條、雞蛋湯、各種粥。之后食慢慢轉入正常。 8、盡快排出小便 在分娩后,媽媽們要盡早排出小便。這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胎頭下降會壓迫膀胱、尿道。使得膀胱肌麻痹以及產后腹壁肌肉松弛,從而排不出尿。膀胱過度充盈會影響子宮的收縮,也會導致產后出血,所以,在產后定要盡早排出小便。順產媽媽在產后4-6小時內就可以自己小便了,但是由于外陰創傷,媽媽可能會害怕疼痛而不敢用力排尿。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導致尿潴留。而一發生了尿潴留或尿不徹底,則可能讓細菌侵入,引發尿路感染。剖腹產手術前安置的導尿管,在術后24-48小時后就拔掉了,拔管后,寶媽要及時多喝水,盡早自行排尿否則導尿管放置時間太長,容易引起尿路感染。 9、做好護理,預防并發癥 媽媽們在產后的24小時內如果沒有做好護理,很容易引起一些并發癥,如貧血、乳汁少、乳腺炎、子宮內膜炎、筋骨疼痛、腰酸、頭痛、腹瀉、便秘等等。所以在產后,一定要特別注意衛生,并配合醫護人員清洗外陰。 成功卸貨之后便是漫漫育兒歷程的開始,除了要注意寶寶的身體變化,新媽媽也要關心自己的身體。生完孩子的第一天,是新媽媽最需要提高警惕的時刻。因為產后24小時,新媽媽要經歷的還有很多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