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治未病”,注重護養。若牙齒出現松動,中醫不建議拔,多建議要“保”,更注重平時的“養”。 “百物養生,莫先固齒”,中醫認為牙齒的牢固與腎氣是有關系。黃帝內經指出兩者的關系:男人到了40歲以后,由于腎氣衰竭,就開始慢慢掉頭發,牙齒也開始枯落。女人從35歲以后,面色開始難看,牙齒的堅固程度也大不如從前。 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明確指出“齒為腎之余”,腎精生髓,而髓養骨,骨髓充足牙齒也就不易脫落。牙齒和腎、骨骼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在牙齒的養護方面一定要重視養腎。 經過千年的實踐和總結,中醫根據腎主骨的理論,在生活中運用補腎的方法,就可以起到壯骨健齒的作用,在平時只要堅持以下三點,牙齒可牢固而不疏。 ■ 固 唐·白居易詩云:起來無可作,閉目時叩齒。方法是上下牙齒相互敲擊,力度適中。每日晨起叩齒300下,可堅固牙齒。 ■ 省 不用就是省,中醫認為人在大小便時需要腎氣的推動。所以在大小便時咬緊牙關。這樣就能節省腎氣。 ■ 補 自古多有補益腎氣來固齒方, 一代固齒名方“立戶方牢牙散”,擇“升麻、女貞子、羌青、大青鹽、墨旱蓮、寒水石、薄荷”制成細粉,早晚刷牙,就可牢固牙齒。 在牙齒沒有出現松動,可以用上面三個方法“養”。若是出現松動,多伴有齒齦萎縮,牙縫變大,塞牙等,則更應該采用以上三個方法“?!薄?/block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