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枝(去皮)?芍藥?麻黃?甘草(炙)各十八銖?大棗四枚(擘)?生姜一兩二銖(切)?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作者】 張仲景 【出自】 《傷寒論》 【經典回顧】 1、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煩躁,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劑量】 1、麻黃可以少一點,因為陽弱; 2、石膏可以多一些去肺熱。 3、現(xiàn)代劑量: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10克,麻黃10克,石膏15克 【組成】 甘草 桂枝 大棗 石膏 姜 麻黃 芍藥 【功效】 微發(fā)其汗,兼清里熱 【時機】 1、病人有表證,但是情緒煩躁,說明肺熱、津液不夠; 2、脈浮但微弱,無陽表示津液喪失,不可發(fā)汗。 【應用】 1、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 【方解】 1、越婢湯是金匱里用于治療水腫的; 2、麻黃與石膏在一起時讓陽氣回收,石膏去虛熱,去煩躁;麻黃與桂枝配伍是出汗的; 3、石膏白色入肺,肺主魄,主靜; 4、麻黃單味會令人亢奮,但不出汗,必須與別的東西一起才發(fā)汗; 5、「桂枝二越婢一湯」前面是桂枝湯,麻黃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黃就不超過二。 【說明】 1、桂枝二越婢一湯出自《傷寒論》,是仲景對于合方的運用。在太陽中風用了桂枝湯之后,汗出太多,水液不足,而出現(xiàn)發(fā)熱,仍有惡寒時,可繼續(xù)用桂枝湯發(fā)汗,會比較不好,需要補充一下水液,加越婢湯的石膏和麻黃,能稍微補水,以平衡偏熱的桂枝湯。 2、在《解析方劑學》中,桂枝二越婢一湯是用在治療咽炎。既有桂枝湯強壯的作用,又有越婢湯寒潤的效果,對咽炎很有幫助。 3、桂枝二越婢一湯的藥物組成,桂枝湯的比例是越婢湯的二倍。桂枝湯偏補,越婢湯的石膏、麻黃偏瀉。 4、藥物動力學方面,有升有降,有散有收,讓氣機活潑;降性比較大(升性藥只有生姜),可以把水液往內降下來,把氣往下引。 5、在方性方面,寒溫差不多,補性大,散性及潤性強。此方的重點在潤性,用來增加水液。桂枝二越婢一湯除了治療咽喉炎,它也是在太陽中風過了一段時間又用了桂枝湯以后,發(fā)現(xiàn)出汗太多時的一個不就方劑。 【應用集錦】 1、憂傷肺,半夜不能睡覺、口干、胡思亂想,就是標準的桂枝二越婢一湯。 【比較集錦】 1、麻黃系變證及變方表
【名家論述】 1、桂枝二越婢一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麻黃湯、桂枝湯等禁忌 平常感冒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煩躁是因為肺里面太熱,肺藏魄,魄主靜,所以肺陽很正常的時候人很靜,過熱的時候,魄就失守了,病人才會有煩躁的現(xiàn)象。一般肺很燥熱的時候,給的處方就是石膏,石膏色白專門去肺熱,肺熱去掉以后,胸陽才能回頭。而且這種煩躁的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半夜的時候,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表示病人有表證,脈微弱者,此無陽也,就是告訴你,小心點,張仲景在開處方,給病人發(fā)汗劑的時候,一定先檢查病人有沒有條件發(fā)汗,本來己經虛掉了,一發(fā)汗就更兇,如果病人有煩躁,脈微弱,就代表里面虛掉了,也就是津液不足了,就是因為津液不足,所以病人才會肺過熱。腸胃的津液,土生金,津液就像云霧一樣排到肺上面,當津液少了,摸到的脈就會變的微弱。陽的作用在于固守陰,陽氣要固而密,陰才會停在里面,如果陽不足,又發(fā)汗,陽會喪失更多,會汗出過度。 人的胃氣不動,正常的脈一息四至,代表胃氣很足,如果脈一息二三至,脈很弱,代表胃的功能沒有了。代表腸里面的津液沒了,上面的肺像太陽一樣很熱,很燥熱,這就是無陽,不可以發(fā)汗,在給病人發(fā)汗的時候,先看看舌頭,很干燥的就不可以發(fā)汗,舌頭的津液就是從肺上面來的,此條辨就是病人里虛的狀況,津液不夠,又有表證的時候,就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是「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變方。杏仁換石膏,「桂枝二越婢一湯」是麻黃和石膏在并用,石膏能清肺熱,讓上焦虛熱降下來,所以不會發(fā)汗。臨床上看,會用到「桂枝二越婢一湯」的,還有一種情形,憂能傷肺,心胸很狹窄,怕死,煩躁,嘴巴干的,査又查不出病來,因為心里有病,所以一種是外表看到運動過量或津液喪失掉了而無陽,一種是心里胡思亂想的人。 「桂枝二越婢一湯」前面是桂枝湯,麻黃少用些,桂枝用三,麻黃就不超過二。石膏可多用些,能去肺熱,這里的煩躁最主要是脾土不生金,所以桂枝、芍藥、甘草、生姜、大棗可以解肌健脾陽,因為他的脾濕不夠,所以病人如果津液不足,病人有表證,就可考慮「桂枝二越婢一湯」。病人情緒煩躁,半夜不能睡覺,胡思亂想,就是標準的「桂枝二越婢一湯」 |
|
來自: 仲景中醫(y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