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湯 【原文】 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又名】回陽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典回顧】 1、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傷寒) 2、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傷寒) 3、病發熱頭痛,身體疼痛,若汗之,不差,脈反沉,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傷寒) 4、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傷寒) 5、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 6、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飲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傷寒) 7、大汗出,熱不去,四肢疼而拘急,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傷寒) 8、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傷寒) 9、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傷寒) 10、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傷寒) 11、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傷寒) 12、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金匱) 13、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麻黃湯。(金匱) 【組成】 甘草 姜 附子 【方解】 1、生附子對里寒,它不走表。很多癌癥時會用到生附子;炮附子治表虛。 【禁忌】 1、四逆湯證的血虛、陰虛不能加生地或麥門冬。只能加人參。 【應用】 四種用四逆湯的外證: 1、骨節身體疼痛。 2、四肢厥逆,手腳冰冷。 3、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 4、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 【說明】 1、附子的纖維很多,吃下去咳嗽,所以很多人認為它有毒。將它用棉布包起來煮,纖維就不會出來; 2、吃得嘴唇會麻,但對病人是補藥,對身體很好。 【應用集錦】 1、(1)四肢厥逆,手腳冰冷,沒有積水:四逆湯 (2)四肢厥逆,有積水,赤丸 2、半身冷:左主血,右主氣。左寒,為血寒,用當歸四逆湯入血分;若為右寒,入氣分,用黃芪建中湯類;雙側都寒,可用四逆湯。 3、甘草干姜湯加附子則為四逆湯,加人參、白術則為人參湯。無論四逆湯,還是人參湯,均可考慮用于多尿和足冷的狀態。 【比較集錦】 1、顏面潮紅 (1)實證:全部潮紅,如酒醉的有熱狀態,如腦充血可見。表癥用桂枝麻黃各半湯,里證用黃連主劑(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 (2)虛證: A、頰部潮紅微透,虛火上炎,麥門冬、五味子類(麥門冬湯、生脈散)。 B、厥陰之上熱下寒、手足厥冷而顏面上火,戴陽,也是虛證,附子劑(四逆湯) C、瘀血:營養良好之女子,毛細血管如網眼,去瘀血劑(桃核承氣湯) 2、干姜附子湯加甘草為四逆湯,重用干姜為通脈四逆湯,四逆湯加人參為四逆加人參湯,更加茯苓為茯苓四逆湯。 3、霍亂病證方治表
4、干姜附子湯、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茯苓四逆湯比較
5、少陰處方: (1)四逆湯:手腳冰冷了,腸胃里面的熱能沒有辦法達到四肢,中陽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 (2)附子湯:表里皆寒且虛、陽不足,所以附子湯可以補陽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虛,但是陽氣很足用小青龍湯; (3)白通湯:是陰盛在下、虛陽在上,上下不通達,所以少陰證下利的時候,因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陽沒有辦法往下走,變成上熱下寒,造成不斷的下利。 (4)通脈四逆湯,就是陰盛于內,陽隔于外,摸病人微發熱,可是舌苔伸出來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熱里寒,脈很微細,很危險了。通脈四逆湯打通全身血脈。通脈就是通達內外。 (5)通脈四逆湯和四逆湯的區別,病人的脈都是微細的,但是四逆湯只胃陽虛而已,所以四逆湯的病人手腳冰冷,通脈四逆湯的病人手腳熱的,但是脈都快沒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6、(1)臍上中脘處,動氣所發,按之浮而筑筑動者,乃桂枝湯之腹證也。 (2)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 (3)若心下滿、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醫宗金鑒》作“去芍藥”)等。 (4)氣上沖者,瓜蒂散證,吳茱萸湯證,或少陰病四逆湯、真武湯、人參湯證,均當有動氣之變。 7、(1)因吐利而手足厥冷,沖逆而煩躁欲死,是下焦之寒上逆而犯中焦,故吐利并作,吐利后之煩躁當為氣逆所致。治以吳茱萸湯溫中降逆氣。 (2)此方與四逆湯證相似,四逆湯主緩急迫,吳茱萸湯主降其逆氣。 8、下腹部膨滿:
9、少陰病: (1)夾飲證 A、寒化:真武湯; B、熱化:豬苓湯。 (2)不夾飲證, A、寒化:四逆湯; B、熱化:黃連阿膠湯。 10、(1)身體的上部:心所主,半夏散及湯,用半夏桂枝。 (2)身體的下部:腎所主,四逆湯,用干姜附子;二者都有甘草。 這兩方是少陰病寒化調氣化的,見效快,但是見效之后不一定能鞏固,因為少陰病傷其形質,復形質要用金匱腎氣丸。 11、吳茱萸湯與四逆湯證,都有嘔吐、手足厥冷: (1)四逆湯證,有吐利而元氣飛越,手足厥冷,煩躁為元陽之氣(元氣之根本)欲脫之故,手足之厥冷有自下焦冷起之傾向,指之里冷起。且腹軟而心下無阻塞也。 (2)吳茱萸湯,雖云手足厥冷,然不惡冷,且由手指之表冷起。必有心下痞塞而煩躁者,而且因痞塞氣血往來受阻,以致手足厥冷。 (3)此證,若粘汗出,而陽脫者,非附子不治。若有薄汗者,則宜吳茱萸湯。 12、(1)半夏瀉心湯:嘔吐,心下痞硬,噯氣,腸鳴,陽實證。 (2)五苓散:嘔吐,陽證水逆,小便不利。 (3)小柴胡湯:嘔吐,胸脅苦滿,往來寒熱,陽實證。 (4)四逆湯:嘔吐,無頭痛,四肢厥逆甚。 (5)半夏天麻湯:嘔吐,頭痛,輕癥,緩癥,眩暈。 (6)吳茱萸湯:嘔吐劇烈,頭痛,心下膨滿。 13、(1)附子湯:全身虛寒、關節疼痛; (2)真武湯: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瞤動; (3)白通湯:里寒下利、上焦虛陽下不來; (4)四逆湯:手腳逆冷,腸胃的陽沒有了; (5)通脈四逆湯:里寒表虛熱,手腳溫,但是脈幾乎沒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外陰陽不能協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名家論述: 1、四逆湯《傷寒論筆記》(倪海廈)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就是重發汗后再加燒針的,燒針就是蟠針,冰天雪地、凍瘡、關節的地方壞死掉的時候,把針燒的通紅,從「陽陵泉」對「陰陵泉」刺下去,可以把骨頭救回來,就是燔針術,所以燔針術刺完后,身上一個洞一個洞的。還有去膿瘍的時候,也會用到燒針,在針灸中己經教過。為什么叫「四逆湯」,手腳都冰冷掉,到了手肘、膝蓋就是四逆,體溫急速下降,或失血過多的時候,會造成手腳都冰冷掉,所用到救逆的方子。 四種用四逆湯的外證: 1、骨節身體疼痛。 2、四肢厥逆,手腳冰冷。 3、小便清利,白白的沒有顏色溫度。 4、下利清谷,吃到什么就拉什么,腸胃完全不會吸收,沒有蠕動。 炙甘草、干姜,針對脾陽,生附子對腎陽,所以四逆湯在用的時候,脾陽腎陽能夠恢復,先天之本再加上后天之本,就能恢復他的生機,所以腎陽不足的時候,精排出來很冷,生附子下去可以壯他的天癸水,使天癸水很熱,對婦科也很好。生附子在這里用,完全在壯腎陽,實際上生附子下去的時候,心臟的力量就會跳起來,為什么前條不加生附子,因為腎陽還很足。 臨床在救逆時,是用生附,霍亂、瘧疾、上吐下瀉都是四逆湯證。一顆生的附子,還沒有曬干之前,大約五錢;曬干或烘干以后,大約三錢。生附子表面有纖維很多,必須用棉布包好,纖維才不會刺激到喉嚨。生附專門去里寒,炮附專治表虛,流汗不止,生附不走表。如果是開刀或意外車禍,失血過多而且怕冷,有里寒時,生附讓陽回頭,喝下生附子舌頭嘴唇很麻,雖然有中毒現象,但病人需要這個藥,會很舒服。四逆湯又稱回陽湯,麻黃湯稱為返魂湯。 東澗翁曰:本方治四肢厥逆,身體疼痛,下利清谷,或小便清利者。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于此方中加烏梅、蜀椒,名溫中湯,治蟲蚘厥。經方很多治療打蟲的藥,烏梅、蜀椒都是,蜀椒就是花椒巴椒,蜀椒取開口的才沒有毒。 「醫林集要」曰:干姜附子湯治傷寒陰證,唇青面黑,身背強痛,四肢厥冷及諸虛沉寒就是溺水,在水里面昏迷,救溺的時候,扎公孫、內關、中脘,然后爬過來,扎會陰,讓心臟跳起來,水排出去,喝藥使體溫恢復。 附注:炮制附子 生附子拿十比一的明礬,用冷水泡附子和明礬,泡一碗后,上面的鹽跑出來,水變成黑的,附子又黑有咸,咸能入腎,黑也入腎,泡完一次后把殘渣沖掉,換水再泡第二次,不要再加明礬,小心明礬會切手,泡三次,附于表皮的黑油都出來后再晾干,曬到干掉,約五天就可以了。就是生附去皮后切片,放到鐵鍋上干炒,就是炮附。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