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現代臨床方劑學》、《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要從我之前的一個患者說起。 我記得,她是一個私企的中層干部,不到40歲。 什么毛病呢?就是動不動腹脹、胃里難受。 她到醫院做過詳細檢查,證實沒有任何問題,于是給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那怎么辦啊?人家自己治。 她通過自學,認識到自己可能屬于肝胃不和,于是用過逍遙丸,也用過香砂養胃丸。效果如何?別說,還真就可以。一旦用上,感覺好很多。 但是,說不定什么時候,會再犯。再犯,人家繼續吃藥,倒是也能改善。 只不過,越到后來,她越發現自己的“拿手藥”不管用了。在找我的前一周,她忽然就上腹部脹滿疼痛,而且噯氣反酸,口干口苦,心煩意亂。怎么辦?她又把之前的藥拿過來吃了。結果,癥狀不但沒有緩解,反而加重。 慌忙之中,她找到我。 我一看,患者脈弦數,苔薄黃,舌紅,大便偏干,小便發黃,心煩意亂,脾氣急躁,而且口干口苦、噯氣反酸,胸腹脹滿疼痛。 我的第一印象是,以前的藥吃多了,傷陰化火。這是典型的肝郁化火之癥。而類似的情況,我在研讀內科醫案的時候遇上過。治療的方子,我還特意背過,就存在我腦子里。 于是,我嘗試寫了一張配伍。但見—— 丹皮、梔子各12克,柴胡9克,茯苓、白芍各15克,當歸、白術各12克,郁金、香附各9克,黃連5克,吳茱萸3克,竹茹、車前子、麥芽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7劑以后,口干口苦之感消失,胸腹脹滿之感減半,大便通暢,心里頭也不煩躁了。就這樣,遵原方再用10多劑,諸證悉平。 好,現在,我給你說說這里的學問。 說起來啊,這里頭有一個患者誤用藥物的問題。 你看,她最初,就是腹脘脹痛。這個現象,說老實話,用香砂養胃丸、逍遙散之類的東西,不無道理。這些東西,確實有理氣之能。 但是,你用久了,或者說用得不那么準確,可不行。理氣之品,往往偏溫燥。你溫燥的藥用多了,就容易傷陰。傷陰了,就容易化火。 所以說啊,患者到后來就出現了一個局面,就是肝郁化火。肝郁氣滯,化火傷陰,所以患者胸腹脹滿,口干口苦,脾氣煩躁。肝胃不和,所以噯氣反酸。便干,舌紅,苔黃,脈弦數,這些都是有火的表現。 這個時候怎么辦?可不能再簡單的理氣了,否則的話,會繼續傷陰,讓病情加重。正確的做法,是清熱去火,兼理肝胃。 實際上,這個道理,我以前在研習中醫誤診案例的時候,碰上過好幾次。正確用藥,應該是丹梔逍遙散加減。我前文所列的方藥,其實也是脫胎于前人的經驗。咱們再看一遍—— 丹皮、梔子各12克,柴胡9克,茯苓、白芍各15克,當歸、白術各12克,郁金、香附各9克,黃連5克,吳茱萸3克,竹茹、車前子、麥芽各10克。 這里頭,丹皮、梔子、柴胡、茯苓、白芍、當歸、白術,這個基本就是丹梔逍遙散的配伍。它是在傳統的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入丹皮和梔子。所以,它又叫做加味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用于養血柔肝疏肝。白術和茯苓,健脾,培土榮木。丹皮和梔子,用于去肝火。肝郁化火的人,用這個方子很合適。 在這個基礎上,用郁金、香附、吳茱萸進一步疏理肝氣,用黃連、竹茹、車前子進一步清熱。麥芽一味,既能健脾促消化,還能升發肝氣,順達肝郁。這就是基本意圖。 注意啊,我再次聲明,這可不是我的獨家心得,我這是跟別的醫案里學來的套路。我不過是照貓畫虎,運氣好,畫對了而已。 在這里,我想特別地跟你聊聊,這個丹梔逍遙散。 這個丹梔逍遙散啊,你仔細看,它往往是被列在《中醫方劑學》里頭逍遙散的后面,作為類似方或者附方來介紹的。也就是說,它的牌頭,不如逍遙散那么正,不如逍遙散那么響。但是,我個人認為,它的實際應用價值,比逍遙散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什么?因為現代人肝郁化火的人太多了。典型表現,就是容易生氣、發怒,脾氣連自己都捉摸不定,常常因為不大的小事兒發脾氣,同時還容易吃不下飯、吃多了胃脹難受、胸悶、口干口苦,身體容易冒汗,臉紅,眼睛干澀。這些,如果配合脈弦數、舌紅苔少或苔黃,基本可以看成是肝郁血少,兼有火象。丹梔逍遙散用下去,是比較好的。 所以說,在我眼中,丹梔逍遙散,就是一張“息怒方”,平息因為肝郁化火導致的煩躁、不適,是調和體內環境的有效方劑。它給世人帶來的幫助,是非常廣泛的。單就是丹梔逍遙散這一張方子,就可以寫成一本書,里面包含各類疾病。 正因為它有用,所以我把它詳細地寫一寫,說一說,供您體會。有需要的讀者朋友,不妨在中醫師或者中藥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