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范進中舉》由于是節選的章節,所以一些相關內容如果不讀原著則看不到。現結合《儒林外史》有關部分予以補充與豐富。 1、宗師其人 課文中有這么一個情節:范進欲去鄉試,向胡屠戶借錢未果,反遭其罵。但他辭了丈人回家,自心里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此處所說“宗師”,就是取范進為秀才第一名的廣東學道周進。他曾在范進中秀才之后叮囑范進:“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發達。我復命之后,在京專候。”
2、范進之外貌 范進一定很瘦,因為胡屠戶曾這樣損過他:“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拋尿自己照照!……”其實范進之尊容在他考秀才時已經進入主考官周進的眼中:“落后點進一個童生來,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接了卷子下去歸號。”——不但枯瘦,而且落魄。只是后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后所說的“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則純是胡言亂語,肉麻之極,自然不可信。
3、范妻胡氏之貌 胡屠戶在女婿中舉后向眾鄉鄰夸耀道:“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他女兒三十多歲尚未嫁出,在家境不差的情況下,或許就是容貌太差。至于差到何種程度,如果僅看課文,則只有想象的份兒。還好,吳敬梓借一熟悉胡氏之女之口,給我們描繪出胡氏之容:“只有他媳婦兒是莊南頭胡屠戶的女兒,一雙紅鑲邊的眼睛,一窩子黃頭發,那日在這里住,鞋也沒有一雙,夏天革著個蒲窩子,歪腿爛腳的。而今弄兩件'尸皮子’穿起來,聽見說做了夫人,好不體面!你說那里看人去!”言語間雖有因胡氏突然富貴而產生的諸多不平,但依然可以作為我們想象的參照。
4、胡屠戶之地位 胡屠戶曾這么教訓剛剛中了秀才的范進:“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所以,這些話我不得不教導你,免得惹人笑話。”——一個能把社會最底層的人依然分出個三六九等來的人,實在是可笑又可鄙。且看一看這位在秀才面前充大的人見了張鄉紳等人時的丑態: (1)正待坐下,早看見一個體面的管家,手里拿著一個大紅全帖,飛跑了進來道:“張老爺來拜新中的范老爺。”說畢,轎子已是到了門口。胡屠戶忙躲進女兒房里不敢出來。 (2)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揖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胡屠戶直等他上了轎,才敢走出堂屋來。 (3)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老太太是犯三七,到期該請僧人追薦。大門上掛了白布球,新貼的廳聯,都用白紙糊了。合城紳衿都來吊唁。請了同案的魏好古,穿著衣巾在前廳陪客。胡老爹上不得臺盤,只好在廚房里或女兒房里,幫著量白布、秤肉,亂竄。 前極倨而后極恭,活脫脫一個小丑形象。
5、范母之瘋 范進中舉瘋后,文中有這么一段描寫: 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老太太哭道:“怎生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 在兒子與舉人之間,范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兒子,把兒子所夢寐以求的東西毫不客氣地斥為“什么舉人”,可以看出,在母親眼中,兒子才是唯一,其余皆是糞土。但如果對范母的描寫僅止于此,范母無疑可敬。但是吳敬梓總是想讓筆下的辛苦人物也露出可悲、可笑的一面,所以接著寫道: 自此以后,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仆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張鄉紳家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到第四日上,老太太起來吃過點心,走到第三進房子內。見范進的娘子胡氏家常戴著銀絲鬏髻,此時是十月中旬,天氣尚暖,穿著天青緞套,官綠的緞裙,督率著家人、媳婦、丫鬟,洗碗盞杯箸。老太太看了,說道:“你們嫂嫂,姑娘們要仔細些,這都是別人家的東西,不要弄壞了!”家人、媳婦道:“老太太,那里是別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笑道:“我家怎的有這些東西?”丫鬟和媳婦齊都說道:“怎么不是!豈但這些東西是,連我們這些人和這房子,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太太聽了,把細磁碗盞和銀鑲的杯盤,逐件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這都是我的了!”大笑一聲,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來,不省人事。……家人、媳婦和丫鬟、娘子都慌了,快請老爺進來。范舉人三步作一步走來看時,連叫母親不應,忙將老太太抬放床上,請了醫生來。醫生說:“老太太這病是中了臟,不可治了。”連請了幾個醫生,都是如此說。范舉人越發慌了。夫妻兩個守著哭泣,一面制備后事。挨到黃昏時分,老太太淹淹一息歸天去了,合家忙了一夜。 老太太原來也會如她兒子“哈哈大笑”般地發瘋,并且為之喪命。她沒有因兒子中舉人發瘋,因為她不知道“舉人”背后的巨大利益。老太太就是老太太,她看上的是一件件具體可感可觸摸的“碗盞”和“杯盤”,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精美的東西一下子成為自己的時,窮苦了七十余年的老人承受不了瞬間巨大的喜悅,竟把自己的性命搭上!這真是樂極生悲啊。
6、范進的文章 記得范進向丈人借錢時,屠戶罵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如今癡心就想中起老爺來!”那么,范進五十四歲才中秀才中舉人,是不是真的文章不濟?其實這個問題他的“宗師”周進也問過。原文道: 學道道:“你考過多少回數了?”范進道:“童生二十歲應考,到今考過二十余次。”學道道:“如何總不進學?”范進道:“總因童生文字荒謬,所以各位大老爺不曾賞取。”周學道道:“這也未必盡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細細看。”范進磕頭下去了。 幸虧有了這個“細細看”,才有范進的出頭之日。《儒林外史》第三回對此有比較詳細的描寫: 那時天色尚早,并無童生交卷。周學道將范進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甚么話!怪不得不進學!”丟過一邊不看了。又坐了一會還不見一個人來交卷,心里又想道:“何不把范進的卷子再看一遍?倘有一線之明,也可憐他苦志。”從頭至尾又看了一遍,覺得有些意思。……又取過范進卷子來看。看罷,不覺嘆息道:“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涂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發出案來,范進是第一。謁見那日,著實贊揚了一回。 原來范進的文章需要堂堂的學道看三遍才能真正的理解,可見著實不錯。要知道周進也是苦命人出身,受盡屈辱才出人頭地,所以當他欽點廣東學道時,早下這般苦心:“我在這里面吃苦久了,如今自己當權,須要把卷子都要細細看過,不可聽著幕布客,屈了真才。”如此真誠態度,似也不是有些論者所謂的“虛偽”。至于他后來托范進去提攜他當年的一個學生,卻也是老師對一個務農子弟的眷顧,算得上是人之常情。
7、范進之后來 范進丁母憂后到京,拜會已升為國子監司業的周進。由于周進“常在當道大老面前薦揚”范進,使得“人人都欲致之門下”。會試已畢,范進果然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后,欽點山東學道。山東是周進故鄉,于是周進便托范進有機會提攜一個名叫荀玫之人:“山東雖是我故鄉,我卻也沒有甚事相煩。只心里記得訓蒙的時候,鄉下有個學生叫做荀玫,那時才得七歲,這又過了十多年,想也長成人了。他是個務農的人家,不知可讀得成書。若是還在應考,賢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線之明,推情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范進聽了,專記在心,去往山東到任。最后果遇荀玫,取為第一,終報師恩。范進也從此從《儒林外史》中消失。 |
|
來自: 新用戶8489cL9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