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明旖 聶傳安 初中階段的學生,說真正不“叛逆”的可真不多。但是,“叛逆”的源頭在哪兒,又會如何了結,卻困擾著無數(shù)家長、老師與孩子。 18班楊明旖一直都是乖乖女形象,某一天在她文章中發(fā)現(xiàn)她居然也會“叛逆”,并且似乎還陷于“叛逆”的漩渦里,不由得吃了一驚:這世界有點不太好懂了! “叛逆”伴隨家長的焦慮與學習的壓力向我奔來。(開篇第一句,其實已經(jīng)告訴了我們“叛逆”的部分原因) 剛?cè)雽W時,我也曾立下誓言:“我以后絕對不叛逆!”初一那會兒,我吼了我媽,到學校后我特愧疚,便問同學:“我是不是很叛逆?”她說:“不算。”(吼了老媽,愧疚并自責。一時的沖動都可以理解) 后來,父母越來越急,總喜歡在我寫作業(yè)時進來,扯扯這個,聊聊那個,反正,核心不過是學習。遇見我插著耳機聽歌時,就像換到了兇手一樣:“看看!天天聽歌,哪有時間學習啊?都初三了!怎么越來越吊兒郎當?”(進入初三,學校的第一次考試也許都會牽扯到許多家長緊繃的神經(jīng)。此時,家長也許比孩子更急) 我一概不予回應,該干嘛干嘛。父母看了更生氣,扯著我的手吼道:“怎么回事?我說話都當聽不見了?”(孩子的不以為然會加重父母的火氣的) 我壓抑著即將爆發(fā)的怒火,用力甩開他們,大喊:“出去!你們怎么這么煩啊!有完沒完啊!沒看到我在學習嗎?天天進來分散我的注意力!”(孩子的火,也爆發(fā)出來) 接著,就是如釋重負地嘆了口氣。(似乎憋了很久的火?) 等他們出去后,我重重地摔門,對他們表示不滿。煩燥的我絲毫沒有愧疚之心,反而有些成就感。(聯(lián)想到前文寫吼一句媽媽后自責,這里的“成就感”就更讓人感慨) 但我的理智馬上制止了它的蔓延,我更加煩躁,便拿起身邊的耳機。不過一會兒,心情就治愈了。(這是一個很明理的孩子,懟父母后會痛苦,但治愈痛苦的方法卻又會讓父母很痛苦) 但,這是個惡性循環(huán)。我跟他們吵架后就聽音樂,他們又十分不滿,又跟我吵架……(這么看來,這仿佛就是一個“死結”……) 明旖以非常清楚的文字給我們講述了“叛逆”的原因、過程、痛苦以及困惑。而我們知道,類似的情景在許多家庭都會出現(xiàn)。所以,這不是一個人的故事,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事實。 焦慮,一般來自于長時間的無法排遣的壓力;而叛逆,則來自于對長期壓力的反抗。在這個階段,焦慮的不止是孩子,還有父母。他們會把自己的焦慮轉(zhuǎn)化為壓力施向孩子,于是孩子自有成績的壓力,又有父母的壓力,長時間不得解脫之時,必會反抗。 于是,叛逆形成。 此時,最好的解決辦法,也許就是替孩子“降壓”。父母自己也會焦慮,但不要隨意將這種焦慮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要基于孩子通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的基礎上;父母通過多種方式讓孩子心理放松,有時候松一松遠比緊一緊有效;父母要能真正做孩子的朋友,能與孩子做有效、有益的交流…… 也許我們曾經(jīng)也這樣讓父母痛苦過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挺過這段艱難期吧…… 畢竟與孩子相伴的時間隨著歲月的流逝是越來越少…… |
|
來自: 新用戶8489cL9T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