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和老伴隨旅行團參加了謂之為"總統七號郵輪三峽七日游"。我倆不喜歡旅游,這是平生首次以玩為目的千里之行。為什么現在來了興趣呢?一是這次旅行不需要爬山涉水,不太累。二是對葛洲壩、三峽二大水電工程非常好奇。名山大川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二大工程則是中國人的智慧、氣魄、力量造就的。三是還有點三峽情結,一九八O年還在讀書時,葛洲壩正在興建中,參與論證、呼吁、設計、指揮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是鹽城人,名叫魏廷諍,時任國務院長江委副主任。我的班主任魏廷峻是他的弟弟,關于興建葛洲壩水電工程的相關情況及其魏廷諍所起的作用,正是聽了班主任介紹而得知的。因而有為家鄉人且為老師的兄長,所作貢獻而自豪的情感。將此行略作記錄,與朋友分享。
3月27日8點乘動車,下午4點左右抵達宜昌,稍作小游,改乘汽車駛向停泊在秭歸港的總統七號郵輪,秭歸港處于葛洲壩、三峽大壩的上游,途中看到了聞名的毛公山。據說因山上有酷似毛主席的臥姿山石而得名,我看到毛主席身軀呈頭東腳西形,說是象主席,只能說是牽強了點,不過是人們出于對毛澤東主席的愛戴,在想象中神化了,可以說是七分想,三分象而已。
其他景物大家比我了解的多,不必贅述了。下面主要說說三峽吧,但也是舍去她的前世今生,只說我過去一直存疑的三峽大壩的功能等等吧。聽了導游的講解,"兩邊發電,中間泄洪“和"大船爬樓梯,小船乘電梯",這兩句順口溜概況了三峽大壩的作用,以及大船小船如何過大壩的。建大壩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水能發電,水能發電的環保、經濟等好處及此工程發電量也略去。發電機組分別在大壩的兩側,其容量、動能也不必說了。中間部分泄洪則主要是在夏季洪水泛濫時啟用,以往也常在電視中看到報道,三峽大壩進行n次泄洪了,云云。我過去一直想這個問題,大壩上游正常水位約165米,而下游水位約62米,落差約100米,船是怎么往上走,又是怎么向下行的呢?原來,在大壩的一側建有船閘。三千噸位以上者是爬上去爬下來的,即大船爬樓梯。怎么爬呢?所謂"樓梯"有五級,也就是要過五次不同水位的閘。如下行的話,船先駛入第一道閘,然后關上閘門,下有泄水系統,等水位與第二道閘內水位相當時,閘門打開,船駛進來,再關上第二道閘門;再打開泄水系統,與下一道閘內水位持平時,船又開進來。以此類推,經過五次的調節,船就通過大壩了。大船上行呢,也是通過一道道閘的調節上行的,不過不是讓上一道閘泄水,而是向閘內輸水,水位與上一道閘內水位持平時,船就上去了,各道閘過法以此類推。據介紹一艘大船過壩要兩個多小時。
三千以下噸位的船是怎么過壩的呢?它就是所謂乘電梯了。有容納及承重相應船只及可浮起船只的江水的大水箱,讓船只開進去,密封關閉,然后由大型升船機將水箱吊到大壩上游,這樣就過壩了,只要約四十分鐘就行了。
身臨其境,三峽大壩的雄偉壯觀,不愧為大國重器。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初期就有"高峽出平湖“的謀略,更有"當驚世界殊"的目標。老人家的愿望在逝世十多年后相繼實現。這是民族的自豪,人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