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媽媽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因為聽話的孩子能夠遵守規則、比較好“管教”,家長也比較有成就感、權威感,而且一般而言乖孩子的學習成績、成長道路都更加平順一些。 但是,我們也都聽過那句話,就是小時候越淘的孩子,長大后越有出息。于是,心底里似乎又有點盼望著孩子能不那么循規蹈矩。 當爸媽的,就是這么矛盾,想讓孩子聽話,又不想讓他那么聽話……有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 中午接兒子放學后,想到家里菜不多了,便讓他去幫我買一斤豆腐,我騎著電動車在路邊等他。 那家豆腐坊生意超好,每次都要排隊買。我遠遠看到兒子在排隊。沒有幾分鐘肯定輪不到他。 等兒子回來復命時卻告訴我:“媽媽,他們的豆腐賣完了,我就改成買了豆芽。行嗎?” 我欣慰于兒子的有主見。笑著夸獎道:“當然行啦!吃什么都行。兒子能懂得根據情況,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很棒啊!”兒子笑了,眉目中流露出小得意。 其實如果是我自己去買,遇到這種情況也會改換成買別的東西。兒子的做法很合我意。 我問他:“你得知沒有豆腐了,為什么沒有想到先回來問問我,要不要改買豆芽呢?” 兒子分析說:“我都排了好長時間隊才排到的。如果回來問你,再回去買,不又得排隊嗎?還有以前我見你去買豆腐,沒有豆腐也改成買豆芽或者豆腐干。所以,我就自作主張了。” “說得好!”我再次表揚道。他懂得用分析法,想到我以前買豆腐的做法作為他的分析經驗,來推測該怎么做。這一點是值得表揚的。因為他有思想,會變通。 有一次閨蜜給我講了一件她和女兒的事。 有一次她帶女兒出去辦事,下樓后發現天陰得厲害,馬上要下雨。可是她沒帶雨具,于是,她讓女兒在樓下草坪上等著,她上樓取雨具。 結果因為雨傘不太好找,中間又接了一個重要電話,所以用了二三十分鐘才下樓。 等她回到樓下,看到四歲的女兒依然站在原地等她,淋著雨,頭發都濕得打成結了。 當時她又心疼又著急,吼道:“下雨了你都不知道挪挪地方嗎?去那廊檐下不就能避雨了嗎?” 她聽到的卻是女兒同樣委屈的聲音:“你說讓我站在那等,哪也不能去的。” 閨蜜說那一刻,她恨不得給自己一個耳光。因為一直以來是她把女兒教育成一個聽話的乖乖女,她自己脾氣急躁,對女兒一向缺乏耐心,做什么都說一不二,喜歡命令女兒“聽話!不聽話我就……”,或者是“必須聽媽媽的!” 她覺得帶女兒這四年,她對女兒說得最多的兩個字是“聽話!”女兒倒是聽話了,而且是絕對聽話的那種——聽話到下雨了也不知道離開原地去避雨,只因媽媽說過在那等著,哪也別去。于是,她就聽話地冒著雨,在媽媽畫的“圈”里,等著媽媽回來。 這是一個令人心疼的故事。如果孩子聽話到這種地步,我們倒希望孩子不如不那么聽話。 孩子小,有些事情缺少判斷力,需要家長從旁指導。讓孩子聽取大人的意見和勸說,這自然是沒錯的。但是,任何事都有個度。超過了極限,就會適得其反。 我們要的是接納成人合理建議的孩子,不是一個只會聽話,而失去了自己的想法,喪失了思考能力,變成了聽話機器人。 只要大人說話輸入程序,孩子就呆板執行。不會變通,不會根據周圍情況的變化而轉變自己的做法。只認準了一句“聽話”。 有時,我們更需要一個敢于對父母的話提出異議和抗議,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隨機應變的不那么聽話的孩子。 那這樣說來不是很矛盾嗎?你又想讓孩子聽話,又說不讓孩子那么聽話。那到底是要求孩子聽你的話,還是不聽你的話呢? 其實這點并不矛盾,很容易就能權衡。關鍵是家長要對孩子講一點民主,不要搞家長專權,凡事讓孩子絕對服從。 要給孩子一定的決策權,如果不是原則性的事情,像一些跟孩子有關的小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做決定,你聽從孩子的決定就好了。 比如,孩子買氣球,你覺得兔子的可愛,他覺得海綿寶寶的漂亮,那就聽他的話; 比如,給孩子買衣服,你挑好款式,讓孩子自己選選顏色,他喜歡哪種顏色就聽他的買哪種,而不是家長覺得哪種顏色好看買哪種; 再比如孩子畫老師布置的手工畫,他想這樣畫,你卻讓他那樣畫,給出太多干涉…… 只要是這類小事情,就讓孩子自己決定。畢竟那是孩子的事,他也有權利自己作點主。 當然,牽扯到一些原則性的事,也要告知孩子這種情況下,是要聽父母的話。 比如現在火熱的夏天來臨,家長告訴孩子不能背著父母跟同學去水邊玩,注意防溺水,這一點孩子就必須得聽爸爸媽媽的話。 大事,孩子聽爸爸媽媽的,小事,爸爸媽媽聽孩子的。 這才是一種最合理的聽話模式。不是說一味地讓孩子聽大人的,而是相互聽話。有時我聽你的,有時你聽我的。給孩子一點話語權和決定權,他為此會很開心,很自豪,覺得能號令爸媽,從而收獲一種成長中的成就感。 ![]() 有時我們聽孩子的也會有驚喜。現在的孩子接觸得東西多,孩子間相互交流有無,甚至有些東西他們知道,反而我們做家長的不知道了。 比如現在孩子間流行玩什么,很多家長可能就不清楚。現在的孩子,普遍比以前的孩子早慧早熟,懂得多。 就拿昨天下午那個冰激凌來說。天熱,我和孩子去買冰激凌吃。我一向是個循規蹈矩的人,喜歡堅持舊事物,很少愿意嘗新。 當我再次要買我一直喜歡吃的一款冰激凌時,兒子卻拿起另一種冰激凌,建議我:“媽媽,你嘗嘗這個,可好吃了。現在我們同學都喜歡吃這種。”見我猶豫,他又補充了一句,“媽媽,聽我的,沒錯!” 是兒子的最后一句話打動了我。我為何不聽聽兒子的話呢?于是當即接受了他的建議,結果很驚喜,原來除了我吃了幾年的那款冰激凌之外,還有其他更好吃的冰激凌。這個驚喜,是我聽兒子的話而得到的的禮物。 冰激凌事小,但適當聽孩子的話事大。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學會放下家長權威,蹲下身來,適當聽聽孩子的話,也是很美妙的一種家教智慧。不信你可以試試喲! 投稿請至:yizhang@chaptercultur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