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歷代醫家都很重視此書,向以《內經》、《難經》并稱。全書用問答體裁,輯為八十一難,以闡明《內經》的要旨為主。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81個問題進行討論,對脈學、經絡學、臟象學、疾病學、腧穴學、針法學等均有進一步的發揮。它繼承了先秦的醫學成就,對中醫學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被譽為“研讀《內經》之津梁”,既是一部重要的古典醫籍,更是中醫經典之一。 清代徐靈胎《難經經釋·序》說:“以《靈》、《素》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設為問答之語,俾暢厥意也。”意思是,《難經》主要是對《靈樞》、《素問》的微言大義、深奧旨趣進行闡發,并在有些理論方面有所創新的書。 《難經》的作者和時代 關于《難經》的作者,《隋書·經籍志》雖提到過《難經》之名,但也未說明作者是誰。《舊唐書·經籍志》說《難經》是秦越人扁鵲的著作。 據文獻所載,《難經》成書應當在《內經》之后、《傷寒雜病論》之前,亦即屬于漢代之前的作品。 《難經》的名稱,歷代醫家意見不一,對《難經》書名含義,一是將難字作為問難之“難”,一是將難字作為難易之“難”。從《難經》一問一答的體例及文義分析,當以前一種解釋較妥。 《難經》的主要內容 《難經》對下面六個方面進行了比較系統的闡述: 1.脈學。1至21難:在《內經》脈學成就的基礎上,《難經》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集中論述了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及其實踐意義,涉及獨取寸口診病的原理、寸口脈的三部劃分和陰陽屬性的劃分,以及寸口脈與臟腑經絡的配屬和主病等問題。 2.經絡。22至29難:著重論述經絡學中一些基本的問題,如經脈的長度、流注次序、別絡、奇經八脈等問題。《難經》全面敘述了奇經八脈的含義、內容、循行部位、起止、與十二經脈的關系,以及發病證候等,補充了《內經》中所缺乏的這部分內容,使經絡學說更為完善。 3.藏象。30至47難:主要論述藏象理論,如臟腑的解剖形態、生理功能、相互關系等,創立了“命門-原氣-三焦”整體生命觀。 4.疾病。48至61難:從疾病發生的原因、發病規律、基本病機和病證舉例等方面,突現其疾病觀。 5.腧穴。62至68難:主要論述了腧穴問題,涉及五腧穴的含義、主治病證及臟腑俞募穴的作用和意義等。 6.針刺。69至81難:主要論述針刺補瀉理論及運用。由于《難經》對診脈、命門、元氣、三焦、奇經八脈、五腧穴的屬性及臨床配伍運用,以及五臟虛損病、五臟積病、廣狹兩義的傷寒病、癲病、狂病等的認識和“補母瀉子”針法、“瀉南補北”針法等的創立,發《內經》之未發,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 《難經》的創見與影響力 1.獨取寸口萬代傳 脈診,是中醫學中最富有特色的,在中醫理論體系及診療實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指診脈”幾乎成為中醫學的標志。中醫脈診源于《內經》,而《素問·三部九候論》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三部各有三候”,提出了三部九候診法。 雖然《內經》也曾提出寸口脈可以反映五臟病變,但《難經》在《內經》脈學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獨取寸口”。《難經》第1難說:“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并對脈診指法也作了詳盡論述,從而基本上完善了寸口脈診的理論。此后歷代脈書都沿用寸口動脈的說法,直到現在未改。 《難經》對診脈提出的執簡馭繁、獨取寸口的方法,深深影響著后世。《難經》以后的第一部脈學經典專著《脈經》,幾乎引用了《難經》的有關論脈的全部章節和內容,在此基礎上又明確提出寸關尺分主臟腑的理論。《難經》獨取寸口法,改變了《內經》三部九候全身啟遍診法,為后世普遍推行的寸口診脈法奠定了基礎。中醫學經過漫漫幾千年的不斷發展,“獨取寸口”的診法至今還廣泛地應用于臨床。 2.命門學說開先河 命門有生命之門的含義,《難經》首次把右腎稱為命門,明確了命門與腎的關系,強調了命門在人體生理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命門為精神之所舍,元氣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從而開創了后世命門學說之先河。 自《難經》倡導命門學說起,后經趙獻可、張景岳等人加以闡發,命門學說日益受到重視,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學說體系,而且后世對命門所在部位產生頗多爭議,如“兩腎總稱命門”說、“命門在兩腎之間”說等等。正是在不斷爭議的過程中,命門學說得到不斷發展,豐富了中醫理論,且指導了臨床實踐。如根據此學說,運用溫陽補火的治療法則治療一系列減退性疾病,起到了顯著的療效。 3.五腧配穴精臨床 井、榮、輸、經、合是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重要腧穴,合稱“五腧穴”。 《靈樞·本輸》篇中首次提出各經的井、榮、輸、經、合各特定穴位的名稱和具體位置,并將其與五行相配。但《靈樞》只是將五腧配五行一帶而過,沒有論述其對指導臨床的重要意義。 《難經》則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這一理論,不但將五腧穴配以陰陽五行屬性,而且闡述其原因和配伍之意義,從而指導后世醫家對五腧穴的臨床運用。針灸臨床上循經取穴治療法正源于此理論。如井穴屬木,凡與肝木有關的病可以取井穴;榮穴屬火,凡屬心火有關的病可取用榮穴,等等。此外,還可按五行母子相生的關系,作為取穴的方法之一。如肝經屬木,肝經的榮穴行間屬火,火為木所生,行間就是肝經的子穴;合穴曲泉屬水,木為水所生,曲泉就是肝經的母穴。臨床上,可根據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取用各經母子穴進行治療。由此可見,五腧穴配以陰陽五行后對臨床應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