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原文】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掰)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勺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作者】 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傷寒金匱】 1、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2、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組成】 甘草 桂枝 茯苓 大棗 【說明】 1、臍下為心,左為肝,中為脾,右為肺,上為腎(難經正好相反); 2、桂枝湯后腸胃里的津液干了,茯苓等將之再補回來;麻黃湯太過后用桂枝甘草湯。 3、(1)過度發汗后,造成表虛,小腸津液來不及補充,產生臍下動悸(肚臍的后面),苓桂甘棗湯。 (2)茯苓通利三焦,三焦者,是水道,利水。 (3)當動悸在肚臍以下時,茯苓、甘草;肚臍以上動悸,桂枝甘草湯;肚臍后面發出來,苓桂甘棗湯。 【應用集錦】 1、凡是臍下悸,或者是少腹攣痛而有奔豚的這種情況,你用它就好使; 2、去帶脈痛。 3、帶脈痛:茯苓五錢 桂枝三錢 炙甘草三錢 大棗十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下針下足臨泣。 4、胰臟發炎:由肚臍的左側(還有偶爾也會看到右側),左側動悸,氣會上沖胸口,心下痞,嘔吐,胃痛得很厲害。處方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用五錢,桂枝用三錢,甘草二錢,紅棗十個,加上枳實五錢、芍藥三錢,桔梗兩錢排膿湯。這在治療這個胰臟炎的時候,效果很好。只要符合這個癥狀,即使是膽結石或其它病因,都可以。 5、桂枝甘草湯是治悸的基本方。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甘草湯等均可視為之變方,所主也都不離一“悸”證。桂枝甘草湯所主之悸多為一過性,突發性,陣發性,故一般多一次頓服,中病即止。心悸明顯時桂枝用量要加大,桂枝甘草之比為2:1,必要時還可加肉桂,尤其治療低血壓及心悸時。 6、(1)心窩部、胃脘的地方很硬而悸動,不渴,心悸,茯苓杏仁甘草湯; 【比較集錦】 1、動悸在肚臍以下時用茯苓;以上用桂枝。 2、動悸的位置: (1)肚臍以下(臍下悸):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心下悸):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肚臍后動悸):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3、苓桂術甘湯以干姜易桂枝為腎著湯;若以大棗宜白術為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更以五味子易大棗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 4、(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 (2)茯苓甘草湯: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姜三兩(切) (3)苓桂術甘湯: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4)茯苓澤瀉湯:茯苓半斤 桂枝二兩甘草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澤瀉四兩 (5)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6)桂苓甘草龍骨牡蠣湯:茯苓四兩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 龍骨二兩 (7)防己茯苓湯:茯苓六兩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 防己三兩 黃芪三兩 5、悸為病癥,其所發之處有三:心中、心下、臍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氣而致者,半夏麻黃丸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真武湯證是也; (2)因熱而致者,小柴胡湯證;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湯證、桂枝甘草湯證 (4)由驚而悸、憂而悸、時悸時止者,無須服藥治之(當治其因)。 6、(1)奔豚之動,自臍底起而即沖心胸,休作有時。若臍下悸者,欲作奔豚,為有水氣,屬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奔豚湯及廣濟小品之方證; (2)若似此形狀,發時呻吟者,蟲也。蟲證常有動氣甚者、或心中煩悶、怔忡者,當合蟲藥癥狀辯之,可參用甘草粉蜜湯、烏梅丸; (3)癲癇也有似奔豚的現象。 7、(1)安中散:用于偏虛之慢性胃脘痙攣性疼痛。本方主要用于神經性胃痛(胃神經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爛、胃酸過多癥(疼痛)、胃下垂癥、慢性胃炎等;亦可用于幽門狹窄、胃腫瘤、婦女之血氣刺痛(兼有郁血之神經性疼痛)、痛經、惡阻、癔病等。 (2)四逆散:心下部疼痛,心下急。 (3)大柴胡湯:心下部疼痛,實證之胸脅苦滿。 (4)柴胡桂枝湯:心下痛,腹壁緊張。 (5)芍藥甘草湯:腹痛,腹肌拘攣。 (6)堅中湯:心下痛,腹肌緊張,嘔吐。 (7)良枳湯:心下痛,心下微硬,痙孿性疼痛。 (8)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心下痛,臍旁動氣為特征。 (9)丁香茯苓湯:心下痛,重度虛證。 8、奔豚病證方治表
9、茯苓甘草湯加大棗減生姜,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也。 10、(1)心下悸,發汗多,(麻黃湯)將肺里津液傷到了,水停中脘向上沖,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2)臍下悸,發汗多,(桂枝湯)將胃里的津液傷到了,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茯苓半斤?大棗十五枚(掰)。 (3)中膈的水,一動就頭暈,不動不暈,苓桂術甘湯,桂枝三兩 甘草二兩白術三兩 茯苓四兩 (生甘草)暈得要吐的,加半夏。 11、動悸的位置: (1)肚臍以下:茯苓甘草湯。 (2)肚臍以上:桂枝甘草湯。 (3)肚臍后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4)中膈停水:苓桂術甘湯。 (5)沒有奔豚,就是心動悸的很厲害,會臍下悸或臍上悸,或者心臟跳得很厲害大部分我們從甘草瀉心湯來做加減。 (6)臍下悸,關元穴,附子證,真武湯;心下悸,膻中穴,桂枝證,苓桂術甘湯。 12、(1)甘麥大棗湯:鎮靜神經過度興奮、緩解各種瘙攣,主要用于癱癥、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小兒夜啼癥、不眠癥、癲癇等,亦可用于舞蹈病、抽搐癥、精神病(憂郁癥、狂躁癥)、笑中風、泣中風、夢遊癥、胃痙攣、子宮痙攣、痙攣性咳嗽、蛔蟲所致之腹痛與嘔吐;以兩側腹直肌攣急,右側腹肌尤甚,腦神經系統急迫癥狀為目標。 《金匱要略》條文中之“婦人臟躁”,即今日之癔病,或相當于躁郁癥,無故悲傷,小事哭泣,痛苦不眠,重則昏迷、或呈狂躁狀態、呵欠頻作等癥狀為目標。 (2)半夏厚樸湯:神經癥,氣郁,咽中炙臠。 (3)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神經癥,心下痞硬,臍上動悸。 (4)甘草瀉心湯:神經癥,心下痞硬,下利,腹中雷鳴。 (5)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神經癥,心悸亢進。 13、(1)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實證方,介于大、小柴胡湯之間,胸脅苦滿,心下部有抵抗。心下部膨滿,腹部多見臍上動悸,因腹主動脈跳動亢進所致之腹部神經癥狀。即所謂上沖、心悸亢進、不眠、煩悶等,易驚、焦躁易怒、易動感情、善太息,甚則出現狂亂、痙攣等癥狀,小便不利,大便偏秘為目標。主訴一身盡重,動作不靈活,難以轉側,身動乏力,浮腫、麻痹等亦為目標。 (2)大柴胡湯:肝郁,實熱證,心下急,郁郁微煩,神經癥狀少。 (3)苓桂術甘湯:癇癥,心下悸,胃內停水,脈沉。 (4)苓桂甘棗湯:癇癥,臍下悸,脈沉數。 (5)抑肝散加陳皮半夏:癇癥,腹動,神經癥狀,臍左旁大動悸,虛證。 (6)柴胡桂枝干姜湯:肝郁,腹動,虛證。 (7)甘麥大棗湯:狂證,急迫,躁狂,神經癥狀甚,腹肌拘急。 14、(1)大柴胡湯:肝郁,實熱證,心下急,郁郁微煩,神經癥狀少。 (2)苓桂術甘湯:癇癥,心下悸,胃內停水,脈沉,發則頭暈。 (3)苓桂甘棗湯:癇癥,臍下悸,脈沉數。由少腹至心下,水氣上沖,臍下動悸亢進 (4)抑肝散加陳皮半夏:癇癥,腹動,神經癥狀,臍左旁大動悸,虛證。 (5)柴胡姜桂湯:肝郁,腹動,虛證。 (6)甘麥大棗湯:狂證,急迫,躁狂,神經癥狀甚,腹肌拘急。 (7)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用于實證(大小便秘、胸滿煩驚)之癲癇。淺田流用此方去其鉛丹,加鉤膝、羚羊角、芍藥、甘草。 【名家論述】 1、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六九條發汗發太多的,一定是麻黃湯,麻黃湯把胸腔的水都發汗發掉了,并使肚臍下面, 下焦的水往上沖,沖上來的力量太大的時候,病人就感覺到心下悸,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 很難過想壓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著就比較舒服。 六九條和七十條,這兩條都是發汗以后,但是發汗的力量不一樣,六九條是麻黃湯發汗以后,胸陽沒了,所以感覺到心下悸,七十條是桂枝湯發汗發太多,腸胃的津液沒了,水不夠,肚臍的地方就開始跳,就準備發奔豚了。中醫的心下悸,并不是臨床上看到的心臟在慌,而是「中脘」的 地方在跳動,因為天陽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梗在「中脘」的地方,這時候「桂枝甘草湯」。 諸位要有一個概念,肚臍中間屬脾,肚臍上方屬腎,肚臍以下屬心,肚臍左邊屬肝,肚臍右邊屬肺;舉例來說,如果肚臍上方有動悸,就要從腎臟下手去治療;其它依此類推。 六十九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產生心下悸;而七十條的情形,會發生在如果吃桂枝湯太過,把腸胃的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棗就是更進一層了,汗透發的時候,把腸胃津液都發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沖。結果就是「臍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強,都是水的問題,水在下焦的時候,要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棗把腸胃的津液補回去,所以七十條是桂枝湯吃太多了。平常不會有這種現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飲的人,水氣比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會有。 |
|
來自: 仲景中醫交流 > 《傷寒經方(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