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論壇網 ![]() 忍著,是逃避的一種外在表現。 務實 一個人在萬里高空的飛機上,是看不到自家大門的。 有宏大的志愿固然好,但首先要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 路邊的石頭把一個路人絆倒了,那么路人的當務之急是搬開石頭,還是立下志愿把整條路修好呢? 肯定是先搬開石頭。 立志要修好整條路固然好,但首先要將精力投入到行之有效的事情上。 有遠大的理想很好,倘若只有高遠的理想卻沒有務實的目標,再遠大的理想也只能是你刷刷成就感的借口。 好高騖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而是缺乏格局的表現。 真正要解決問題,首要的是活好當下,接受現實。務實,就是把眼光投放到眼下的事物上,把心思用在當下的事情上。 思考 無論是解決當下的困境,還是人生道路上的難題,進行深度思考顯然更為有益。 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關鍵的第一步在于穩定情緒。 我們只能在水面平靜的時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緒無紛擾的時候才能看得清問題的本質。 進行深入思考的另一個關鍵在于,跳出“框架”。 在日常工作中,給你一個方案模板,再給你需求,普通人思考的可能就是:我要找什么樣的內容來填充這個模板。 但聰明人可能會想,這個模板為什么要這樣設置?它的結構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這個需求的模式?這里面能否有什么可以優化的空間? 最后的一個原則,思考要有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于復雜問題,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的接納各種輸入,包括自己的閱歷、閱讀以及與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質。 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專注 在莊子的《達生》篇中,有一個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要到楚國去,他走出樹林,看見一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粘桿粘蟬,動作輕巧地就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 孔子說:“先生的技術真是巧?。∵@其中有竅門嗎?” 駝背老人告訴孔子: “我有我的辦法。雖然粘桿很長,在桿頭上的黏丸也不好掌握平橫,蟬也爬的很高,我卻可以勤加練習。 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我可以在在竿頭累加兩個黏丸而不會墜落,失手的情況就會變少; 當我練到能在桿頭累加三個黏丸而不掉落,那么十次黏蜩很難再有一次失誤; 當我練到了能累加五個丸子而不掉落的時候,黏蜩就會像在地上撿東西一樣容易。 黏蜩的時候,我會站穩身形;雖然眼前的景物很多,但我一心只注意蟬的翅膀。 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為什么不能成功呢!” 聰明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正如老者黏蜩一樣,心里在分析問題,手上在解決問題。 當問題一時難以解決的時候,他們愿意付出成百倍千倍的努力,去攻克難題,提高自我。 如斯強者,何愁不能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呢? ![]() 換位 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無法解決問題和矛盾。
誰都沒錯,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人若總想著改變別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會加劇現存的問題,惡化彼此矛盾。 懂得換位,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是解決問題最高明的方法。 換位思考,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由此,既是考慮他人,也是解脫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