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 記者 高瑞瑞 孫歡)光緒六年(1880年)的某一天,兩名民間征召而來的醫生在內務府官員的帶領下,走進紫禁城。彼時的他們緊張而興奮,并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怎樣顯赫富貴的人物----他們是慈禧太后專門被召進宮的民間中醫。 晴天里故宮雕梁畫柱,碧瓦紅磚,高高的城墻寫滿威嚴。眼前的后妃在紗簾之后看不清面容,伸出的手被絲帕輕輕遮擋,兩名醫生不敢多言,趕緊行了跪拜禮后,一左一右交替診斷,隨后默默退到偏殿,為病人討論開方,之后退出宮殿,奔御藥房領藥,離開皇宮。 兩位緊張的民間醫生并不知道,自己診脈的人正是清末中國的風云人物——慈禧太后,而他們看病診脈的過程,其實正是清宮中御醫們的日常。 一百多年過去了,那些歷史人物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而清宮藥房的景象,在2021年故宮博物院誠慎仁術清宮醫藥文物展上,再次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故宮博物院御醫藥館 高瑞瑞/攝 太醫院、御藥房大不相同清宮皇室“藥方”上有啥秘密?“神圣豈能在,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這首詩原是康熙皇帝賜予御醫黃運的,后來被高懸于太醫院的大堂之上,作為 “院訓”傳承。由古至今,醫事永遠是民生大事,牽動人心。 “后宮的妃子病了,要看哪個御醫,都是由皇帝親自指派的,同時每一次出診用了什么藥,用了多少,都有詳細的記載。”本次展覽的主要策劃人、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關雪玲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和以往大家在清宮劇中常見到的情節不同,太醫和后宮的妃子們見面非常難,因為真實的太醫院并不在紫禁城中,宮內僅有固定的值房,由輪值的太醫值守。每次出診看病,都有嚴格的出行和用藥記錄。 老佛爺(慈禧)傳藥底薄(復制品)孫歡/攝 “當歸、沙參、生地、石斛……”一百多年前,御醫們為慈禧太后、皇帝、皇后等開出的藥方,在此次展廳永和宮內靜靜陳列。 “永和宮歷史上就曾設有藥房,末代皇帝溥儀就曾回憶小時候生病時都服用永和宮藥房的藥品。這座宮殿最后的主人是光緒的妃子——瑾妃(即端康皇貴妃),作為東六宮之一,藥房是配套的設施,我們就將此次展覽定在了這里。” 關雪玲看著陳列的文物回憶,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藥方有兩大類,一類是太醫院醫官給帝后妃嬪或其他人診視后開具的藥方,比如,光緒帝藥方、慈禧太后藥方等;另一類藥方是風痰門、痰嗽門、燥火門等各門類下若干種丸、散、膏、丹的配方。宮廷中的藥方集納了御醫們的智慧,是其行醫經驗的結晶,也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清一代宮廷醫學的發展水平。 太醫院印章 高瑞瑞/攝 除了太醫院,御藥房也是最重要的醫療服務機構。由于紫禁城面積廣、人口多,為了保證醫療服務,還在其中設置多個醫療機構,比如東、西、內、外藥房和長春宮藥房、乾清宮藥房、武英殿藥房等等。 “后宮妃子們有些就有自己的小藥房,方便領藥取藥,永和宮的藥方就是如此。”關雪玲表示。作為中醫診斷最重要的手段,清宮御藥房內羅列了當時最豐富的藥材類別,康熙皇帝對西洋藥接受程度很高,因此除了各地上貢,包裝精美的道地中藥藥材,藥方中還有精心炮制的中成藥,以及來自異域的外國藥物、種類多樣的醫療保健器具。 錠子藥、麝香藥各具特色清宮藥房里都“裝著”哪些藥?中藥藥材經過炮制后,就成為中成藥。 按劑型劃分,清宮所用的中成藥大致有丸、散、膏、丹、錠幾種,丸藥有蠟丸和水蜜丸之分,其中錠子藥成為此次展覽最亮眼的部分之一。將藥物研成細粉,然后添加適當的粘合劑制成規定的形狀。 錠子藥 孫歡/攝 朝珠、念珠、佩飾,這些看起來精美的裝飾品,都可能是錠子藥。清宮錠子藥打破了“藥只能用來治病”的思維常規,將飾品、藥物、禮品,的概念完美結合起來,在清宮歷史中關于錠子藥趣味往事也是民間相傳的佳話。 “錠子藥,就是做成錠子形狀的藥物。將幾味中藥材磨成細粉,再添加適當的粘合劑,制作而成,錠子藥的種類很多,但它們最主要的功能都是避暑、除潮、解毒等。”關雪玲向記者介紹道,這些藥內服能夠清熱通竅,外敷可以祛毒消腫。 “在古代,五月份以后天氣就比較熱了,蚊蠅滋生,衛生條件不好就容易引起傳染病,而古人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就會采取辟邪的方式,制作錠子藥。”關雪玲介紹道。 另一方面,由于所需量較大,御藥房和造辦處都會一起進行。除了防病治病,錠子藥更是難得的工藝品。“清朝有檔案記載,從雍正年一直到宣統年間,每年端午節前后都要大量制作錠子藥,皇帝也會大量賞賜給前朝后宮眾人。甚至在清宮造辦處,還曾經設置了一個專門的'錠子藥作’,以供應皇宮對錠子藥的大量需求。”關雪玲說。 另外,麝香是大眾所知的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結、止痛解毒的功能。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是珍貴的中藥材,一般分為毛殼麝香、銀皮麝香和麝香仁。展廳里陳列的貢品麝香, 包裝精致的麝香 高瑞瑞/攝 “與影視劇中對麝香可能會對人體有時候會有一些不好的影響的說法不同,實際上在清宮麝香作為一種珍貴藥材與其它的供品有很大的差別。”關雪玲表示,因為皇宮藥師主要是注重它的藥效,所以麝香包裝需要做到防潮防霉變,從外觀上看明黃色這種皇室獨有的色彩,就體現了麝香作為貢品的藥材的貴重。 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為配合此次展覽,故宮博物院與中國中藥協會合作,在永和宮前、后院東、西配殿展示中醫藥經典名方、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藥八大劑型以及傳統制作技藝等,讓觀眾對中醫藥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讓醫藥文物“活起來”永和宮重現清宮藥房實景“讓文物活起來,這是這次清宮醫藥文物展的意義所在。”關雪玲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推出清宮醫藥展覽,無論是從中醫藥文化傳承角度還是醫學教育角度都非常有意義。 御醫藥館內景 高瑞瑞/攝 “現在關于古代醫學的文物實在太少了,所以大家其實對古代醫藥文化概念的理解還很模糊,得知故宮新開了清宮醫藥文物展,就趕緊過來了解一下。”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周同學(化名)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在日常的學習中,雖然有很多文獻資料供學生們學習,但是對于真實的古代醫藥文化的認知還是有很多的偏差,這也導致不少人難以從根源上理解和傳承中醫藥文化。 “紫禁城在長期的醫療保健活動中,構建了一個獨特的醫藥空間。清宮中有設置健全的醫療機構,匯集醫術高明的御醫,使用全國乃至域外的道地藥材和優良成藥,配備精良的各種醫療器具,沿用或獨創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利用全國的資源提供醫療服務。”關雪玲向記者介紹道,醫藥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門類,是清代宮廷醫事活動重要的實物遺存。所以通過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宮醫療的歷史狀況。 故宮博物院永和宮 高瑞瑞/攝 “因為永和宮本身就是作為文物存在的,所以這次御醫藥館的開幕也意味著與觀眾闊別多時的永和宮再次開放,這座位于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的宮殿,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清沿明舊,曾多次重修。”故宮工作人員告訴健康時報記者,本次展覽共分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清宮藥房景象”;第二單元“太醫院和御藥房”;第三單元“存誠慎藥性——藥材與藥具”;第四單元“調方最近情——檔案存真”,其中精選文物83件、復制品7件。 “'誠慎仁術’作為本次展覽的主題,其核心內涵就是想要告訴觀眾作為醫生治病用藥,需要有非常虔誠謹慎的態度,醫生不僅要有高超的醫術,還要一生都以一顆仁心救人。救死扶傷,醫者仁心,是醫生的天職和使命,亙古未變。”關雪玲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