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曹”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他們不僅在政治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在文學方面也對當時的文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后人合稱之為“三曹”。曹操是建安時期杰出的文學家,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曹丕擅長詩文及辭賦,代表作《燕歌行》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創作五言詩的文人,把文人五言詩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他的散文和辭賦也表現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最著名的就是《洛神賦》。 2.“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漢建安年間(196-220年)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學成就。“七子”之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遭到殺害外,其余六人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歷漢末離亂之苦,后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變化,獲得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干一番事業。故而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城,又稱“鄴中七子”。他們對詩、賦和散文的發展,都曾做出過貢獻,他們與“三曹”往往被視為漢末三國時期文學成就的代表。 3.“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經常在竹林里攜手共游,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所以被人們稱為“竹林七賢”。他們所處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司馬氏和曹氏爭奪政權的斗爭異常激烈,民不聊生。不僅才華得不到施展,而且時時擔憂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莊哲學,從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中去尋找精神寄托,用清談、飲酒、佯狂等方式來排遣苦悶的心情。在文學上,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于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4.初唐四杰 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他們都是審小而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初唐四杰”是唐朝文學史上四顆耀眼的星星。他們無一例外都 是文學天才,但卻命途多舛。王勃少有才氣,但是人生充滿挫折,仕途上始終不得意,后在渡男孩子時,不幸溺水而亡,年僅27歲。楊炯懷才不遇,心中郁悶,政治上失意的他,剛過不惑之年即死于任上。盧照鄰則是被病痛折磨,最終選擇了自殺;駱賓王人生坎坷,曾寫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討伐武則天,后在徐敬業兵敗后自殺。 5.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蘇軾、蘇轍、蘇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 |
|
來自: 備考小蘑菇 > 《4月備考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