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劑 疏風(fēng)除濕止癢類(10方) 麻黃方 [組成] 麻黃3g,杏仁4.5g,干姜皮3g,浮萍3g,白鮮皮15g,陳皮9g,牡丹皮9g,白僵蠶9g,丹參15g。 [功用] 祛風(fēng)散寒,活血止癢。 [主治] 蕁麻疹、皮膚瘙癢癥、神經(jīng)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風(fēng)寒者。 (以下不介紹用法的內(nèi)服方劑,均為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桑菊飲 [組成] 桑葉9g,菊花9g,杏仁9g,桔梗9g,甘草3g,薄荷3g,連翹9g,蘆根12g。 [功用] 疏風(fēng)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 蕁麻疹、皮膚瘡瘍初起,兼有表證,偏于風(fēng)熱者。 [來源] 《溫病條辨》。 荊防方 [組成] 荊芥穗6g,防風(fēng)6g,僵蠶6g,金銀花12g,蟬蛻3g,牛蒡子9g,牡丹皮9g,浮萍6g,生地黃9g,薄荷6g,黃芩9g,甘草6g。 [功用] 疏風(fēng)解表,清熱止癢。 [主治] 蕁麻疹、皮膚瘙癢癥、泛發(fā)性神經(jīng)性皮炎、丹毒等偏于風(fēng)熱者,也用于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 全蟲方 [組成] 全蝎6g(打),皂角刺12g,豬牙皂6g,蒺藜15g,炒槐花15g,威靈仙12g,苦參9g,白鮮皮15g,黃柏15g。 [功用] 息風(fēng)止癢,除濕解毒。 [主治] 慢性頑固瘙癢性皮膚病,如慢性濕疹、慢性陰囊濕疹、神經(jīng)性皮炎、結(jié)節(jié)性癢疹、皮膚瘙癢癥等。 浮萍丸 [組成] 浮萍(洗凈)500g。 [制法] 研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 散風(fēng)祛濕,清熱解毒,調(diào)和氣血。 [主治] 圓形脫發(fā)、皮膚瘙癢癥、白癜風(fēng)、蕁麻疹等。 [用法] 每服6g,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來源] 《醫(yī)宗金鑒》。 防風(fēng)通圣丸 [組成] 防風(fēng)、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梔子、大黃、芒硝各15g,石膏、黃芩、桔梗各30g,甘草60g,滑石90g。 [制法] 共為細(xì)末,水泛為丸,滑石為衣打光。 [功用] 疏風(fēng)解表,清熱瀉火。 [主治] 蕁麻疹、神經(jīng)性皮炎、濕疹、過敏性皮炎、藥疹及其他瘙癢性皮膚病,證見表里俱實之象者。 [用法] 每次6~9g,日2次,溫開水送服。 [來源] 《宣明論方》。 疏風(fēng)除濕湯 [組成] 荊芥穗10g,防風(fēng)10g,蟬蛻6g,薏苡仁30g,枳殼10g,白術(shù)10g,黃柏10g,車前子15g,車前草30g,菊花10g。 [功用] 散風(fēng)消腫,清熱除濕。 [主治] 適用于風(fēng)濕侵犯上焦頭面之風(fēng)腫癥。如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顏面部過敏性皮炎、顏面風(fēng)腫、過敏性陰囊水腫初期。 白疕丸 [組成] 蒼術(shù)、白附子、桂枝、當(dāng)歸、秦艽、草烏、地楓皮、千年健、威靈仙、川芎、鉤藤、菟絲子、牛膝、何首烏、川烏、知母、梔子、紅花各60g,白花蛇30g,苦參、蒺藜、防風(fēng)、小胡麻、蒼耳子、黃柏、桃仁、紫草、全蝎、牡丹皮各120g,荊芥、白鮮皮各180g。 [制法] 共為細(xì)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用] 祛風(fēng)攻毒,除濕止癢。 [主治] 銀屑病、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 [用法] 每次3~6g,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消風(fēng)散 [組成] 荊芥、防風(fēng)、當(dāng)歸、生地黃、苦參、蒼術(shù)、蟬蛻、胡麻仁、牛蒡子、知母、石膏各3g,甘草、川木通各1.5g。 [功用] 疏風(fēng)消腫,清熱除濕。 [主治] 皮膚瘙癢癥、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 [來源] 《醫(yī)宗金鑒》。 普濟(jì)消毒飲 [組成] 黃芩15g,黃連15g,連翹3g,玄參6g,板藍(lán)根3g,馬勃3g,牛蒡子3g,僵蠶2g,升麻2g,柴胡6g,陳皮6g。 [功用] 清熱解毒,疏散風(fēng)熱。 [主治] 急性濕疹、皮炎、顏面丹毒、日光疹。 [來源] 《東垣十書》。 養(yǎng)血潤膚止癢類(7方) 養(yǎng)血解毒湯 [組成] 雞血藤30g,當(dāng)歸15g,土茯苓30g,生地黃15g,山藥15g,威靈仙15g,蜂房15g。 [功用] 養(yǎng)血潤膚,除濕解毒。 [主治] 銀屑病血燥型、神經(jīng)性皮炎、慢性濕疹、扁平苔蘚等。 當(dāng)歸飲子 [組成] 當(dāng)歸15g,生地黃12g,白芍9g,川芎9g,何首烏15g,荊芥6g,防風(fēng)6g,蒺藜15g,黃芪12g,甘草9g。 [功用] 養(yǎng)血潤膚,祛風(fēng)止癢。 [主治] 慢性蕁麻疹、玫瑰糠疹、銀屑病、慢性濕疹、皮膚瘙癢癥等。對老年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效果尤著。 [來源] 《醫(yī)宗金鑒》。 止癢合劑 [組成] 防風(fēng)9g,當(dāng)歸9g,首烏藤30g,苦參15g,白鮮皮30g,蒺藜30g。 [功用] 養(yǎng)血散風(fēng)止癢。 [主治] 瘙癢性皮膚病。尤適于慢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玫瑰糠疹、皮膚瘙癢癥。 [來源] 張志禮經(jīng)驗方。 潤膚丸(散) [組成] 桃仁、紅花、熟地黃、獨活、防風(fēng)、防己各30g,川芎、當(dāng)歸、牡丹皮各45g,羌活、生地黃、白鮮皮各60g。 [制法] 共為細(xì)末,水泛為丸。 [功用] 活血潤膚,散風(fēng)止癢。 [主治] 銀屑病、魚鱗病、脂溢性濕疹、皸裂性濕疹等,及其他角化性、肥厚性皮膚病。 [用法] 每服3~6g,日服2次,溫開水送服。 地黃飲子加減 [組成] 生地黃15g,熟地黃9g,何首烏12g,玄參9g,當(dāng)歸9g,蒺藜12g,牡丹皮9g,紅花3g,白僵蠶9g,甘草6g。 [功用] 養(yǎng)血潤膚,消風(fēng)止癢。 [主治] 銀屑病血燥型、皮膚瘙癢癥、慢性濕疹、陰囊濕疹。 [來源] 《醫(yī)宗金鑒》。 斬癢(止癢)丹 [組成] 人參240g,苦參300g,僵蠶45g,蒺藜、石南、沒藥、乳香、紅花各60g,玳瑁12g,甘草15g。 [制法] 共研細(xì)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用] 益氣活血,除濕止癢。 [主治] 皮膚瘙癢癥、慢性濕疹等。 [用法] 每次6~9g,日服1或2次,黃酒或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玉屏風(fēng)散 [組成] 黃芪30g,白術(shù)60g,防風(fēng)30g。 [制法] 上藥共研末。 [功用] 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 虛寒型蕁麻疹。 [用法] 每服6g,日3次。 [來源] 《丹溪心法》。 清熱涼血瀉火類(17方) 解毒清營湯 [組成] 金銀花30g,連翹15g,蒲公英15g,干生地15g,白茅根30g,生玳瑁9g,牡丹皮9g,赤芍9g,黃連6g,綠豆衣15g,茜草9g,梔子9g。 [功用] 清營解毒,涼血護(hù)心。 [主治] 急性皮炎、藥疹等,證見氣營兩燔,毒熱偏盛者及皮膚化膿性感染所致毒血癥者。 解毒涼血湯 [組成] 生地黃炭15g,金銀花炭15g,蓮子心9g,白茅根30g,天花粉15g,紫花地丁9g,生梔仁6g,重樓15g,甘草6g,黃連9g,石膏60g等。 [功用] 清營涼血解毒。 [主治] 剝脫性皮炎、藥疹、重癥多形紅斑等,證屬氣血兩燔,毒熱熾盛者,或合并感染毒血癥者。 [用法] 先用石膏煎水再煮諸藥,每日1劑,分2次服。 涼血活血湯 [組成] 槐花30g,紫草15g,赤芍15g,白茅根30g,生地黃30g,丹參15g,雞血藤30g。 [功用] 清熱涼血活血。 [主治] 銀屑病血熱型、急性過敏性紫癜、過敏性皮炎、多形紅斑等。 [來源] 張志禮經(jīng)驗方。 涼血五花湯 [組成] 紅花9g,雞冠花9g,凌霄花9g,玫瑰花9g,野菊花15g。[功用] 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主治] 盤狀紅斑狼瘡初期、日光性皮炎、玫瑰糠疹、酒渣鼻、多形紅斑等一切紅斑性皮膚病,且病變位于身體上部者。 涼血五根湯 [組成] 白茅根30g,瓜蔞根15g,茜草根15g,紫草根30g,板藍(lán)根15g。 [功用] 涼血活血,解毒化斑。 [主治] 多形紅斑、結(jié)節(jié)性紅斑、過敏性紫癜、下肢急性丹毒初起、銀屑病等,且病變位于身體下部者。 枇杷清肺飲 [組成] 枇杷葉9g,桑白皮9g,黃連6g,黃柏9g,甘草6g,人參6g(現(xiàn)不多用)。 [功用] 清肺經(jīng)熱。 [主治] 肺胃濕熱互結(jié)所致的酒渣鼻、痤瘡及面部脂溢性皮炎。 [來源] 《醫(yī)宗金鑒》。 梔子金花丸 [組成] 梔子、黃芩各865g,大黃865g,黃柏、天花粉各432g,知母300g,黃連36g。 [制法] 共研細(xì)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用] 瀉熱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 痤瘡、酒渣鼻、癤腫、口腔潰瘍等。 [用法] 每次6g,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 忌辛辣食物,孕婦忌服。 [來源] 《河間六書》。 黃連解毒湯 [組成] 黃連9g,黃芩6g,黃柏9g,梔子9g。 [功用] 清熱解毒瀉火。 [主治] 癤、癰、過敏性紫癜、感染性疾患。 [來源] 《外臺秘要》。 龍膽瀉肝湯(丸) [組成] 龍膽9g,黃芩9g,梔子6g,澤瀉9g,川木通6g,車前子9g,當(dāng)歸6g,柴胡6g,生地黃9g,甘草3g。 [功用] 清利肝膽濕熱。 [主治] 帶狀皰疹、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藥疹、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證屬肝膽實熱或肝膽濕熱者。 [來源] 《古今醫(yī)方集成》。 龍膽合劑 [組成] 龍膽9g,連翹15g,干生地15g,車前子12g,黃芩9g,梔子3g,牡丹皮9g,澤瀉6g,川木通9g,甘草9g。 [功用] 瀉肝膽火,清利濕熱。 [主治] 急性濕疹、帶狀皰疹、傳染性濕疹樣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來源] 《醫(yī)宗金鑒》。 清熱除濕湯 [組成] 龍膽9g,白茅根30g,生地黃30g,大青葉15g,車前草15g,石膏30g,黃芩9g,六一散15g。 [功用] 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主治] 濕熱內(nèi)蘊(yùn)、熱盛于濕所致的急性皮膚病,如急性濕疹、過敏性皮炎、藥疹、帶狀皰疹、皰疹樣皮炎、丹毒、玫瑰糠疹等。 [來源] 張志禮經(jīng)驗方。 化斑解毒湯 [組成] 玄參15g,知母6g,石膏15g,黃連6g,連翹9g,干生地12g,凌霄花9g,甘草6g。 [功用] 清熱解毒,活血化斑。 [主治] 丹毒、接觸性皮炎、紫癜。 [來源] 《醫(yī)宗金鑒》。 瀉肝安神丸 [組成] 石決明、珍珠母、生地黃各30g,龍骨、牡蠣、炒酸棗仁各15g,龍膽、梔子、黃芩、蒺藜、當(dāng)歸、麥冬、茯神、澤瀉、柏子仁、遠(yuǎn)志、車前子各9g,甘草3g。 [功用] 平肝瀉火,養(yǎng)心安神。 [主治] 瘙癢性皮膚病因肝熱心神不定而頭暈、耳鳴、心煩、失眠者。 [用法] 每晚服9g,溫開水送服。 [來源] 北京中醫(yī)醫(yī)院經(jīng)驗方。 抗毒丸(片) [組成] 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天花粉各60g,干生地、桔梗各50g,大青葉、板藍(lán)根各30g,龍膽、蒲公英各20g,沒藥、朱砂各10g,青黛10g,寒水石15g,黃連5g,梅片、牛黃各1.5g。 [制法] 共為細(xì)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主治] 癤、癰、疔等體表化膿性感染。 [用法] 每次6g,日服2次,溫開水送下。 [來源] 《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清血散 [組成] 石膏、滑石、木香、升麻、玄參各60g,芒硝500g。 [制法] 前5味共熬汁,與芒硝合拌陰干。 [功用] 清熱涼血。 [主治] 急性皮炎、濕疹及癤、癰、疔等皮膚感染。 [用法] 每服3~6g,日2次,溫開水送服。 [來源] 《趙炳南臨床經(jīng)驗集》。 紫雪散 [組成] 寒水石1 500g,滑石1 440g,磁石1 500g,石膏1 500g,木香150g,玄參500g,沉香150g,升麻500g,丁香30g,甘草250g,玄明粉5 000g,火硝1 000g,羚羊角粉、朱砂粉等。 [制法] 將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搗碎水煎,2日后濾清去渣,再入木香、沉香、丁香、玄參、升麻、甘草煎煮,1日后濾清,凝成膏狀,再入玄明粉、火硝混勻,陰干。前藥每180g兌入羚羊角粉2g、朱砂45g即成。 [功用] 清熱鎮(zhèn)驚,除瘟開竅。 [主治] 療毒、癤、口舌生瘡、藥疹、剝脫性皮炎、紅皮癥等。 [用法] 每服1.5~3g,溫開水送下;小兒遵醫(yī)囑服用。 [來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綠雪散 [組成] 寒水石1 500g,滑石1 440g,磁石1 500g,石膏1 500g,木香150g,玄參500g,沉香150g,升麻500g,丁香30g,甘草250g,石菖蒲150g,玄明粉5 000g,火硝1 000g,水牛角面、青黛、朱砂。 [制法] 參見紫雪散。前藥每180g兌入水牛角面3g、青黛15g、朱砂25g。 [功用] 清熱鎮(zhèn)驚,降溫開竅。 [主治] 療毒、癤、口舌生瘡、藥疹、剝脫性皮炎、紅皮癥等。 [用法] 每服1.5~3g,溫開水送下;小兒遵醫(yī)囑服用。 [來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