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設計:袁熙雯) ▲吉林省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視頻資料 發掘單位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 安文榮 ▲磨盤村山城遺跡平面示意圖 磨盤村山城,原名城子山山城,坐落于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們市,該城南高北低,城墻沿山脊、山腹修筑,平面呈闊葉狀,周長4549米。根據城內采集到的“南京路勾當公事之印”等帶文字遺物,學界普遍認為該城應為東夏國時期城址。該遺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列入“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單,2017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2013年至2020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連續8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工作,累計發掘面積6405平方米,共清理城門3座,角樓1座,解剖墻體6段,發掘院落、大型建筑基址、小型房址、排水溝渠、灰坑等遺跡近80個,出土各類遺物5000余件。通過發掘,確認該城晚期為金元之際東北地方割據政權東夏國南京城故址,早期或與大祚榮“遂率其眾東保桂婁之故地,據東牟山,筑城以居之”的渤海立國之城有關。 城門與城墻 ▲北門出土遺物(東夏) 城門7座,發掘表明,東門平面近扇形,兩處門道呈曲尺形分布,門道內發現早晚兩期遺物。北門平面呈弓形,兩處門道同向布置,均發現有保存相對完好的木質地柎,門垛內側有小型房址,出土遺物均為晚期遺存。北門東西兩側城墻沿山體爬升至轉折處,設置角樓2座。7號門內高外低,發現上下疊壓的早晚兩期門道,晚期門道平鋪黃砂土,有門擋、柱礎石和木質地柎,早期門道平鋪石板,內側設有踏步。4號、5號門解剖發現有門樞礎石和獸面瓦當等晚期遺物。 ▲相互疊壓的兩期墻體 多段城墻的解剖表明,城墻分早晚兩期修筑。早期墻體始建于公元7世紀末,整體利用塊石錯縫壘砌,墻寬3.5-4米不等。晚期利用早期墻體,在墻頂壘砌石塊加高后,兩側夯土加固,修建年代在公元13世紀初。 晚期遺存(東夏國) ▲東夏國時期遺物 晚期遺存在城內廣泛分布,通過調查,共發現各類遺跡近500處,特別是西區遺跡密集,是城內經營的重點區域。 ▲中區建筑群密集礎石型建筑(東夏) ▲東夏國銅印出土場景及照片 ▲20號建筑基址(東夏) 西區建筑群整體坐西朝東,東西向階梯狀分布,發現有人工修整平臺20余處,初步確認帶礎石的建筑有8處,外圍還有疑似道路、溝渠等遺跡。經發掘的20號建筑基址南北長14.2米,東西寬8.2米,平面近長方形,礎石呈東西向5排,南北向3列分布,內有火炕,三鋪煙道,室內陸面鋪設青磚,出土遺物包括鴟吻、滴水、瓦當等高等級建筑構件。西區發現的大型建筑,規格高,分布集中,推測為東夏國官署或宮殿區。 ▲1號院落(東夏) ▲2號院落三維影像(東夏) 山城內分布有4處用土墻圍起的院落。其中1號院落位于中區,推測為一處鐵器加工場所。2號院落位于東區北側,地勢較高,院落內有一大型建筑址,坐南朝北,建筑臺基滿堂以卵石和砂土鋪墊,臺基東、西、北三面以青磚包砌。根據臺基上的柱網排列,該建筑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內青磚墁地。建筑南部有月臺,月臺有踏道。出土文物以鴟吻、獸面瓦當、檐頭板瓦等建筑構件為主,規格較高,推測應為東夏國時期的一處祭祀或紀念性建筑。 ▲成組分布的小型房址(東夏) ▲發掘小型房址 小型房址一般為半地穴式,多數呈圓角方形,邊長在4~5米之間,內設火炕,部分存在改建現象,出土遺物較少,推測為戍卒或平民居址。 早期遺存(7~8世紀) ![]() ▲早期遺跡出土遺物 ▲東區建筑群平面布局示意圖(早期遺跡) 中區曾采集到2件鳳鳥紋瓦當,經過發掘的6號建筑基址被晚期5號建筑基址疊壓,破壞嚴重,但出土了大量紅褐色建筑構件。東區建筑群較為完整,包含石構建筑基址12處,其中,7~11號建筑東西向一字排開,12~18號建筑分三列南北向分布,建筑群南側坡地上有東西向排水溝,西側有低矮擋墻,東側緊靠城墻,形成較為封閉的院落;8~10號建筑和12~18號建筑平面呈多邊形,其余建筑為長方形。出土遺物多為紅褐色,瓦身多見網格紋、繩紋以及刻劃符號,還發現了1件八瓣蓮花紋瓦當。早期遺存規格等級高,分布范圍廣,年代或與城墻始建年代相當,在公元7~8世紀之間,具體性質有待進一步發掘加以確認。 ▲主要工作人員合影 ▲現場討論 ▲工作照 編輯 | 張小筑 實習編輯 | 宋奕璇 復審 | 郭曉蓉 終審 | 李 政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注明來源及作者 |
|
來自: 行者aw7sg93q3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