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早起,雞啼鳥鳴,整個生物界似乎都在按著一個時間表在有規律地運轉有。一個人每天必在某一定時內醒來,開始不可能不借助于鬧鐘之類的提醒,然而,天長日久,會察有地發現,當你不再借助鬧鐘時,同樣也能在大約這個時刻里來。其至相差不了兒分鐘,人體生物鐘并不像鬧鐘那樣,任人隨意撥弄,它是人們長期規律生活養成的一種習慣,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種規律的生物鐘往往是徒勞的,同樣當人體的生物鐘一旦建立,也是很難改變的。 有人做過一些實驗,將一個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物鐘,移入地下,經過長時間的與世隔絕的生活,當人們尋問其目前的時間時,實驗者競能回答相差無幾。因而,實驗設計者認為,光線的陰暗、氣候的冷暖等等,只是生物時間規律的外部條件,在人體內部還有一種類似時鐘的機構,它可以不依賴外部條件面自行運轉,指揮著人體的正常生物活動,這就是人體的生物鐘。 1904 年,奧地利心理學家斯渥伯達出版了《從心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談人類生命的周期》,他認為人體的生理、體能的變化和疾病的產生有 23 天的周期性,人的心理變化有 28 天的周期性。隨之德國科學家提出了與之相類似的見解,他從所選擇的病例材料中發現,人類的發病期和死亡期往往與之出生 23 天的周期節律有關聯。之后的發現更加表明人類的智力活動也同樣存在著一個33天的周期,也就是說在 33 天內有一天學生們的智力節律達到高潮,大腦思維、記憶力處于最佳狀態,隨后逐漸下降,33天后又到達一個新最佳狀態。目前,這種期被廣泛地應用到體技項目在預定比賽日期之前,教練員,心理醫生有計劃地調整運動員的生物鐘,使之在預定的比賽期時達到最佳競技狀態。 是什么使人體產生了生命節律,控制節律的生物鐘在哪,它又是如何運轉的? 有人認為,人體的生物節律是外源性的,也就是說某些復雜的字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地磁變化、電場變化、光的變化以及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從而引起人體生命節律的周期性。也有人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所決定的,人即使在恒溫與隔絕的地下,也可表現出近乎于24小時的節律。 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生物節律是由人體內的激素所調節控制的,例如女性的月經等。近年來,一個更加接近完美的學說被提出,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腦垂下部有一小串神經細胞,一旦它受到損傷,生命節律就會被打亂。因而,認為生物節律的正常運轉是由大腦內某些專門的神經元所控制的,但是到目前沒有得到明確地證實。 人類之所以有生物節律,乃是生存的需要,在生理上、行為上適應了環境的節律,才能得以生存。由于人類在長期的進化中,使得體內有利的基因能夠得到遺傳,從而后人出現天生的生物節律來,這種節律又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樣適者生存。不能根據環境而調節生物鐘者,必將遭到淘汰,就像當今社會如果生活不規律,上班總遲到、打瞌睡,將被老板炒魷魚一樣。 在人類尚未揭開生物鐘是如何產生、如何運轉之謎的時候,人們卻可以合理地利用、調節它,為人類盡自己應盡的那一部分力量。 |
|
來自: 成靖 > 《醫學探討/新發現等》